员工长期完不成任务怎么辞退(劳动分工过细和)

疫情叠加了经济滑坡,职场打工人摆出了各种姿势。

有人“卷”到停不下来,有人“躺平”摆烂,有人“混水摸鱼”出工不出力......

面对职场竞争,“精神离职”却越来越普遍。

员工长期完不成任务怎么辞退(劳动分工过细和)(1)

——下班了,你说你什么,我听不见!

一、精神离职。

「精神离职」就是在上班期间只做自己的份内之事,超出的工作一点不做,到点上下班绝不加班,下班后不回复任何工作微信。

完全划清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一句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而且,怀有“离职精神”上班人也像疫情一样传染性极强。

到底是什么引发了“精神离职”现象?

在HR圈里流行这样的说辞:精神离职就是反内卷,比内卷还可怕,本来以为疫情让能让大家珍惜工作机会,没想到适得其反。

员工长期完不成任务怎么辞退(劳动分工过细和)(2)

工作和生活怎么平衡?

按照EVL模型描述的一般的职场规律,年轻人只要对工作有不满意了,首选离职

其次是抱怨或提建议,总之还愿意表达情绪,希望企业改变现状。

当然还有第三种人,他们保持对企业的忠诚,任劳任怨。

精神离职被喻为第四种情况——漠视

就是在表达一种失望的情绪:「虽然我在努力工作,却并没有从中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

这种表达不满的方式更加沉默,更像是与企业进行的“冷战”。

因为疫情,工作都不好找,即使对当下的工作不满意,也先耖着。

耗着的结果就是整个团队效率降低。

员工长期完不成任务怎么辞退(劳动分工过细和)(3)

漠视

二、工作没有意义。

随着精神离职现场的普遍化,我们开始关注引发这种现场背后的原因。

越来越细致的劳动分工,会让工作丧失了意义感。

所以,精神离职就成了职场人对“无意义工作”的一种消极抵抗行为。

人有一个基本心理需求,叫“身为原因的快感”。

意思是说:“自己是推动某件事情发生的原因,这是成就感的来源。”

「心理学家的测试」

婴儿在无意中抬胳膊的时候,发现他旁边的铅笔动了,再抬一下胳膊,铅笔又动一下,这时他会感到非常开心。因为婴儿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竟然能对这个世界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放到职场里,这种身体原因的快感,是当我们独立将工作完成后的那份喜悦。

但是,现在的劳动当分工非常细致,当一个人只负责整个工作链条上的某小段任务时,重要性陡然降低。

因为我们手上的这点工作无论再怎么精进或者再怎么马虎,对最终的工作结果没有明显影响,甚至人的工作过程完成是由机器设备操控的。

我们就被剥夺了“身为原因的快感”。

而工作完全与个人意识无关,才是导致那么多人“工作无意义”的根源。

德鲁克说过:一个人的工作必须拥有最低程度的完整性,他才会感觉到工作的意义,否则工作就只是强制劳动。

职场人,大多数都是对自己有成长诉求的,希望通过多年的努力工作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

但是,因为过于细致的劳动分工,会让人失去了持续成长的机会。

之前总是强调,个人要在某个专业分工里深耕才能持续精进。

但其实,大部分岗位的工作技能,是在入职的头一两年就完全掌握了,剩下的时间都在无意义地重复。

最快的个人成长路径,恰恰是打破岗位分工。

横向拓展工作内容的边界,不是对某一小段流程负责,而是对某个独立闭环的项目结果负责。

早年的管理大师泰勒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而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加持,劳动分工也不是越细越好。

过细的劳动分工会造成岗位冗余、剥夺工作的意义和个人的成长路径,从而降低社会生产效率。

留给现在的管理者一个新思考:如何在自己组织内部进行更合理的岗位设计、劳动分工和职责描述。


关注公众号:「米恩教育」 第一时间收获职场干货!

11月29日最新推文《劳动分工过细和“精神离职”》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