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候知府和巡抚的区别是什么(知府和知州究竟有何区别)

提到知府和知州,相信大家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就已经接触过这两个词虽然这两个词听起来很像,都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但是其实它们是有一定区别的,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清朝时候知府和巡抚的区别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清朝时候知府和巡抚的区别是什么(知府和知州究竟有何区别)

清朝时候知府和巡抚的区别是什么

提到知府和知州,相信大家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就已经接触过这两个词。虽然这两个词听起来很像,都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但是其实它们是有一定区别的。

知府

先来说说知府,知府又叫太守、府尊,又或者黄堂,是个地方官名。知府虽然不像在京城做官的人那么位高权重,但是在他自己的地盘上他的级别是最高的,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市的市长一样,权力还是挺大的。

知府这个官职是从唐朝时期开始流传开来的,但直到宋朝的时候,这个官职的重要性才渐渐显露出来。《水浒传》里面就有一段这样的记载:“知府派人去取了供词,发了公文,又带了仵作等人来检验尸体,等到明天的时候再来汇报。”从这一段不妨可以看出宋朝的知府还具有掌管破案侦缉的权力的。

清朝时期,省级和县级之间设置的行政机构就是知府,在那时,知府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官职了。除了在中央的府长官被称为府尹外,其他各个地方的府长官都可以称作为“知府”,清朝的一位诗人龚自珍就曾担任过这个官职。

清朝的知府掌管一方事宜,无论是发布皇帝政策还是管理一方百姓都得知府一个人做。不过为了减去知府的一些负担,在知府下面还设有同知(相当于副市长)、通判等官员,他们都是归知府管理,主要的职责就是管理江海防务、水利交通、督捕等事务。清朝的知府是个四品官职,每年可以拿105两的银子,相当于现在4万多块钱,这么算下来一个月能赚4千多,也挺符合现在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的。

知州

知州这个官职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当初提出要设立这个官职的是宋太祖赵匡胤,那么知州设立的初衷就是宋太祖想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不想再重蹈一次唐代武人割据的覆辙。众所周知,宋朝一向喜欢“重文轻武”,所以知州这个官职通常都是由文官担任的,因此当时的知州品级都是很高的,一般在二品以上。元朝的时候,知州的设立也和宋朝大为相同,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但是到了清朝时期,知州这个官职就很固定的了。在《日知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宋叶适言,五代之患,专在藩镇。太祖思靖天下,以为不削节度,则其祸不息。于是始置通判,以监统刺史,而分其柄,命文臣权知州事,使名若不正,任若不久者,要清其权……唐制,京郡乃称府。至宋,则潜藩之地,皆升为府。宋初,太宗、真宗皆尝为开封府尹。后无继者,乃设权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

当时清朝时期的各级行政区规划大部分不变,都是延续着明朝时期,分为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但是清政府又设置了一个新的行政区划单位,就是厅。厅是在新开发的地区设置的区划单位,分为散厅和直隶厅。散厅隶属于府,和散州、县是平级的,而直隶厅与府、直隶州平级,隶属于省。

清朝时期的行政区规划系统基本上都是以省—府—县和省—直隶州—县组成的。在一些偏远地区,也会设置府、州、县。但是在青海、新疆、蒙古地区就会设置盟、旗行政规划单位。这里的盟就相当于府,旗就等于县。当时全国的直隶州有76个,散州有48个,还是挺多的。知州的下面也会设有同知、 判官等官职,他们的职务也和知府差不多,主要是为了帮助知州处理财政、治安、刑法等事务。清朝的知州是五品官,月俸大约是十石,不算太高,但也算中规中矩了。

那么这里就会有人问了, 清朝的知府和知州到底谁的权力大?一般来讲,直隶州的知州和知府有着一样的俸禄,而散州的知州和知县有着同等的待遇。从他们的官阶品级上来看的话,知府的品级最高是从四品,最低是从五品,而知州的品级是从五品。

所以,总的来看,清朝知府明显是比知州的官阶更高,权力更大一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