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

这是一篇迟到了半年的文章。

我本是一个喜好清静独处的人,喜欢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听歌,一个人呆呆地走在路上,饶有兴致地观察着身边步履匆匆的人群,然后揣测他们此刻的心思。

我也喜欢在一个人的时候,恭敬地穿上一双胶底蓝布绣花鞋,小心翼翼拿起一把折扇,缓缓唱两句《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腾”,又或者是黄梅戏《小辞店》中的“来来来,上前拉住了客人的手……”。

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1)

我快步靠近凉亭,放轻了脚步,如痴地听着。听到尽兴时,我拿出相机,“咔!”留下了拉二胡老爷爷的身影。

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2)

他们丝毫没有因为我这个外来人员的无端闯入而停止表演,等到这一段结束,唱的那位中年大姐注意到了我。

“小妹妹,你要听的话可以做到亭子里来听。”

我喜出望外,走上前去坐到了一位拉二胡老爷爷的旁边。

“你想听啥?你点,我们给你唱。”那位大姐问我。

“小辞店能唱吗?”我问道。

《小辞店》是一出传统黄梅戏,讲述的是一位善良的店家大姐与一位投店住宿的客人相恋,最后才得知这位客人已有妻室,后来客人决意辞店回家。分别之际,店家大姐用曲折哀婉的三百二十句唱腔表现了她当时撕心裂肺的悲痛情绪。上个世纪,黄梅戏的开拓者严凤英大师就曾倾力塑造过这一人物形象,并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对于爱好黄梅戏的人来说,不能不知《小辞店》。

“当然可以!”

随后,他们拉起伴奏,唱了起来。

就这样,我与几位素不相识的安庆人,三两句言语后就融到了一起。他们唱,我边欣赏,便拍照。一曲作罢,眼眶感觉略酸。

后来,我索性也加入,和大姐合唱了一段《女驸马》中的“洞房”。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也就过去了。和他们依依不舍地道别,准备沿着菱湖转一圈,心里想着希望还能遇见更多的惊喜。

果真,不出两百米,又遇见了几个人,照样是吹拉弹唱样样俱全。细数了一下,这菱湖边至少有五六处这样的组合。

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3)

“安庆人唱着过的态度,我算是体验到了,氛围真好!”我给小书姐姐发了条微信。

离我住处一公里以外就是黄梅戏艺术中心和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八百米以外就是中国黄梅戏传承基地——再芬黄梅公馆。这几个所在都是了解中国黄梅戏的艺术圣地,我首选了艺术中心作为探寻黄梅文化的第一站。

艺术中心大楼前面有一块小广场,视线还未触及到广场,几句唱腔就传来了:“大哥休要泪淋淋,我有一言奉劝君。你好比杨柳遭霜打,但等春来又发青。”

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4)

这是《天仙配》中,七仙女下凡化身凡人,在路边“偶遇”刚丧父亲的董永时,劝告董郎的话。但刚刚我听到的这几句,却是一阵男声。

我不由得好奇,加快脚步,终于在小广场上见到了唱戏之人。

他们是两名中年男子,一个扮演七仙女,一个扮演董永,每人手中拿着一支话筒,旁边只有一个音响和一个放着伴奏的电脑。围观的人不算太多,但也不少,他们基本上都是当地人,不会唱也会听,姑且算作内行看门道吧。

扮演七仙女的那名男子,虽然唱腔少了女性的清扬婉转,但男声的小嗓唱出来,竟有了一种男旦之感,也算是别有一番风味。一段对唱结束,唱七仙女的那名男子收获的掌声明显要多一些。

随后,一名中年女子和一男子接过前面两位的话筒,继续唱起了其他剧目。

在这里唱戏的人不是专业的黄梅戏表演者,他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安庆市民,如果说要再多一个身份,那就是黄梅戏迷。而小广场的演唱,无非就是他们消磨时光的一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去唱。无聊了,亮两嗓,但是,在唱的时候,他们唱腔和身段并用,仿佛自己就是身处真正大舞台的戏中人。

这就是安庆人“唱着过”的方式吗?真好。我心里这样想。

遇见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汪静老师

兜转几圈后,我终于见到了小书姐姐。她是一位中年女性,留着复古卷波浪头发,眼含笑意,眉目温柔。远远地,我们就互相认出了对方。她拉着我笑着说,欢迎你来安庆。寒暄了一会儿,她便将我带到了艺术中心一楼。

“如果今天不是周末,我们不排练,你也就进不来了。”

艺术中心只在有演出的时候,才对外开放。其他时间,谢绝参观。我在心中双手合十,感谢这一切的好运气。

在一楼转了几圈,我们来到了一间练功房,这就是他们每周排练的地方。

安庆的戏迷们组建了一个“再芬戏迷团”,小书姐姐在里面担任了类似于副团长的职务。

对黄梅戏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听说过韩再芬这个名字,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黄梅戏第三代代表人物,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安庆人,她创建的再芬黄梅戏公馆也是中国黄梅戏的传承基地。从小我就看着她的《天仙配》,曾一度迷恋于她的唱腔和扮相。

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5)

“每周我们这些戏迷都要来这里学习、排练,今天你运气好,我们请的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汪静老师来教我们身段,你也可以跟着我们一起学。”小书姐姐在排练房里对我说。

汪静这个名字我也很熟悉,她演过的黄梅戏经典剧目《西厢记》、《龙凤奇缘》、《桃花扇》等我都看过。想到马上就能见到以前只在电视中见过的艺术家,我不由喜上心来。

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6)

约莫几分钟,汪静老师来了,她不施粉黛,简朴着装,见人就露出笑容。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她主演的电视剧包揽了各种“金鹰奖”、“飞天奖”。虽然朴素,但在一众戏迷中,仍然气质出众。如今,她已离开舞台退居二线,在安庆一所黄梅戏艺术学校里担任老师。

小书姐姐指着我向大家介绍,这是成都来的戏迷。

“真难得,一个90后能如此喜欢戏曲,欢迎你来到安庆,如果你愿意,今天就跟着我们一起学身段吧。”汪静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说。

我自然是开心地应了,随即和大家愉快地聊起天来。在场排练的戏迷大概有二十多个,年龄在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我在他们中间,倒显得稚嫩许多。几分钟后,大家换好衣服,便开始上课了。

大家先走起了圆场步热身,我也跟着他们一起跑,汪静老师在一旁规范大家的动作并数着拍子:“嗒嗒嗒嗒嗒嗒……嘚!”(戏曲中的锣鼓点)

在戏曲舞台表演中,走圆场算是一个基本功。古时候看戏时,观众在台下坐着,演员一出来,走一个圆场,亮一个相,观众便能看出这个演员功夫如何,精彩的亮相自然会引来阵阵喝彩。

所以,每堂课开始前,大家都要先熟悉一下圆场的走法。女性戏迷们左手叉腰,右手单山膀,起脚尖,轻移步,脚跟着地,由快到慢向前行进,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圆场是戏曲舞台上一个非常美的动作,特别是当青衣花旦走的时候,裙底下一双灵巧的小脚支撑着曼妙的身姿,仿佛台上的美人不是在走,而是在飘。这样的感觉,只可意会。

热身后,正课便开始了。课上,汪静老师只教了四个八拍的动作。

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7)

唱戏和舞蹈一样,都要求童子功。戏曲演员大多是从小接受专业训练,一个动作练几天甚至几个月都是常有的事。但今天,对于戏迷的训练倒不必如此,大家掌握基本要领就好。

汪静老师将要练习的这四个八拍的动作融合到一首诗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比如“黄河入海流”时,右腿点地,身子半蹲,双手兰花指向左前方。“欲穷千里目”时,右手从头顶挽花,左腿后点地,左手指向右上方。

这些算是黄梅戏中的几个很基本的动作,但要做好,甚至做出韵味,就不是一朝一夕可达到的了。我全神贯注地学着,抽空拿出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录了几段像。

学身段不仅仅只有动作,戏曲讲究手眼身法步,一个差了,就少了那么点味道。所以,学的时候,身子要灵巧,神经要绷着,否则便很难领略到要领。

这堂课学的动作不多,但三个多小时下来,已是腰酸背痛。

“朝圣”的第一天,就有此收获,我已经很满足了。

寻找严凤英 我哭了

由于前一天要观摩戏迷排练,都没有把周围好好逛一圈,还有好多应该探寻的风景都没有去,于是第二天,我依然选择了菱湖公园。

我顺着湖边一直走,早上湖面上雾气升腾,和昨天一样,依然有许多处草台班子。他们咿咿呀呀地唱着,每日如此,风雨无阻,仿佛已成了一个仪式。我正在想,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在这里完成仪式。抬眼一看,一面围墙出现在眼前,围墙正中有一个单檐歇山式的门,门上书“黄梅阁”三个大字。

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8)

我一愣,原来这就是黄梅阁,是存放严凤英大师骨灰的地方!

我收起了正在拍照的手机,恭恭敬敬地抬脚进入。进门后不远处横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述的是严凤英大师的生平。

严凤英,在中国黄梅戏发展史上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被誉为黄梅戏一代宗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她曾名扬全国,后来受政治斗争影响,逝世于文革时期。

我对严凤英的初次了解是在十七岁时,当时由于对黄梅戏的喜爱,便找来了关于这个剧种的许多资料,还特意看了马兰饰演的电视剧《严凤英》。我清楚地记得,电视剧结束时讲的是严凤英悲惨逝世,一座她的汉白玉雕像在画面中出现了许久。我看着雕像,泣不成声,哭了一个多小时。

后来,我做梦时好几次都梦见了这座雕像。和它一起出现在我梦中的,还有严大师的笑容。

此刻,我站在这块记录着大师生平的立碑前,仔细阅读了她的故事,再一次湿了眼眶。

一回头,竟发现那座曾经在电视上看到,后来又多次在我梦中出现的严凤英雕像,就在我身后!

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9)

我连忙转过身去,缓缓靠近,心潮此起彼伏。

这座雕像和梦中出现的一样,不花哨,没有两三米高人物的夸张造型,一米高的底座托起严大师的七仙女造型,清秀活泼,不失端庄。

我走到雕像前,右手抚摸着雕像底部的裙边,仿佛与大师有心灵感应一般,她的光环与悲惨再一次浮上脑海。这一次,眼眶没有湿润,但眼泪却直接流了下来。

我想,我大致理解了为什么他们戏迷都愿意一早来到这里搭起草台班子唱戏了。因为大师就在这里啊。

安庆人的坚持,仿佛在向严凤英汇报黄梅戏今日的发展:“您看,今天的黄梅戏还是有这么多人从骨子里在喜欢并传承着,您可以放心了。”

我双手合十,朝着雕像深深鞠了一躬。路过的行人纷纷看着我,但眼神里是善意的理解。是啊,在安庆,谁会排斥一个拜严凤英的人呢?

雕像旁边是一个比较小的严凤英纪念馆,我走过去,想要一探究竟,没想到正遇上管理人员准备锁门了。

锁门的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爷爷,见有人来了,他头也没抬:“今天纪念馆不开,明天来吧”。

“明天我就离开安庆了,能让我现在进去看看吗?”我请求道。

他终于抬头看了我一眼,或许是看到我眼眶红红的,眼里有过一瞬间的诧异。他想了想,又把门打开。

“你进去吧,慢慢看,我在外边等你。对了,里面不能拍照。”他善意地提醒着。

我感激地点了点头,进去了。

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10)

里面是严凤英大师生平的详细图文介绍,以及一些古老的唱片。大师曾经表演时用过的东西不在这里,而是存放在旁边的黄梅戏博物馆中。想着外面还有人特意在等我,不一会儿,也就出来了。

老爷爷见我出来,我们对视了一眼,我向他再次道了谢。他微微一笑,又锁上门,缓缓走了。

90后唱黄梅戏 他们很可爱

我从小便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看一出公馆戏。除了此前在成都的剧院中看过一场《天仙配》专场的现场演出外,其他现场的黄梅戏演出,要么是草台表演,要么氛围不够。而这一次,我终于可以见识到公馆戏了。

早在头一天,我便询问了小书姐姐,再芬公馆是否有折子戏表演。小书姐姐告诉我说,很遗憾,再芬公馆每周二到每周六晚才有表演,不巧的是,我在的这两天,恰好是周日和周一。

这个遗憾持续了将近半天,我以为,这次要和再芬公馆的黄梅戏擦肩而过了。直到第二天早上,小书姐姐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你运气来了,今晚公馆有一个接待演出,都是经典的折子戏!

听到这个消息,我差点欢呼雀跃。

她还说,要给我引荐一个人,她是再芬剧院一位优秀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叫李俊。你到了直接去找她,让她带你去后台看看,今晚表演的许多演员都是90后,你们可以好好聊聊。

我感激地道了谢,不免感叹小书姐姐太了解我,深知我的需求。

晚上我便早早地来到了再芬公馆,一番询问后才知道李俊老师不仅是再芬剧院的演员,也是公馆戏的主持人,她此刻正在后台化妆准备。

我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李俊老师。

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11)

未见之前,我以为李俊老师身上会端着一股艺术家的气息。但见了面后,还未等我开口,她便一把拉住了我。

“听小书说你是专门从成都过来的,太难得了,我这会有空,就带你到公馆四处转转吧。”她的热情让我未曾料想。

“谢谢你,好!”我笑了笑。

就这样,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我们仿佛已经走进了对方心里。

李俊老师将我带到了后台化妆间,一进门,便和迎面而来的人撞上了。

他大约三十出头,脸妆已画好,带着头套,挂着髯口,但未换装。

这个妆容我感觉非常熟悉,便脱口而出:“咦,你是?”

他笑了笑,顺着我的话:“你猜我今晚会是谁?”

我看过今晚的节目单,将今晚的人物角色形象在脑海中过了一遍,迅速锁定到了一个人身上。

“你是《戏牡丹》中的吕洞宾!”我笑着答道。

“答对了。”他笑着说,随后便自顾着忙了起来。

就这样,我有幸打入到了再芬剧院的后台,见识到了一群中国非常优秀的黄梅戏青年演员,并和他们聊了起来。

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12)

他们大部分是90后,十几岁学艺,虽说只有二十来岁,但已登台无数,百炼成钢了。

他们的形象自不必说,女孩个个青春靓丽,男孩子们也是可爱活泼。边聊着,还不忘背几句马上就要登台演出的唱词。

那一瞬间,我多希望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分子,与黄梅戏朝夕相处。可如果是这样,我将它当成一番事业,是否还能毫无压力地如此喜爱这门艺术,怕不见得。

所以,我既羡慕他们,又不羡慕。

演出自然不必说。公馆戏的定位,本身就是资深戏迷和票友看的戏,是同行之间沟通交流的所在。台上的是角儿,台下也是懂行的人。给内行人演出,那台上之人也一定是有实力的,何况是中国黄梅戏传承基地的优秀青年演员们。

是你给了我一片心灵的净土(我的一次朝圣让朋友从)(13)

演出结束已是晚上十点半,和李俊老师聊了一会,道完别之后,便回去了。得知我第二日便要离开安庆,李俊老师再次邀请,希望多多来安庆感受黄梅戏文化。她说,谢谢有我这样一个戏迷,不远千里来看黄梅戏。

看了公馆戏,也算是圆了年少时的一个梦。

这两日,有收获也有遗憾。

离安庆市中心三十公里以外的宜秀区,就是严凤英大师的故居。无奈行程已定好,此行不能前去。

来到安庆居然没有去朝拜严大师的故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也算是为下一次更纯粹的行程埋下了一个伏笔吧。

写在结尾

很多朋友都问我,你那么喜欢传统文化,何不写点自己喜欢的故事呢?

每次听到这些,我都对他们的建议充满感激。但是传统文化囊括的范围那么广,古诗词、名俗、曲艺、书法、国画、对联、陶瓷、服饰、武术……它们无一不博大精深,又岂是容易说得清的。

可是,生活本身很美好啊,所遇到的人和事也是美好的。我多希望将这份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美好分享给大家,不要让传统落魄,而是让它们风采依旧。我把这叫做——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