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我的前半生不畏将来(马伊琍与在远方)

人一直不敢面对过去,一味地逃避欺骗自己,会是一种什么病态心理?最近,电视剧《在远方》,刘烨饰演的男主姚远,就是这样一个人设。

01

姚远十二岁那年,父母在外打工没有回家过年。他特别想念妈妈爸爸,于是就发了一封假电报给父母,谎称自己得了一场大病骗父母回家。父母在着急往家赶的路上结果出了车祸。姚远最后看到父母时,他们已经被压在车底下没了呼吸。那个镜头,成了姚远永远的噩梦。

假电报的秘密姚远悄悄藏在心里,不曾对任何人吐露。他怕被责骂、被埋怨,而他自己,从此也把发假电报给父母之事看成是导致父母死亡的直接原因,咒骂自己是间接杀害父母的罪魁祸首,不可饶恕。

带着这样的心理折磨,姚远无意遇上了拯救他的学心理学的研究生路晓鸥(马伊琍饰)。

姚远和弟弟自父母死后被送到福利院生活。在路晓鸥去福利院给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干预时,无意间发现了姚远在福利院的档案,知道了他的身世。其实,在姚远与路晓鸥谎称自己当过特种兵,现在是做贸易工作时,路晓鸥就知道他撒了谎,并在发现了他的一些典型动作之后,知道他的心理有一定的问题。

一般人对于痛苦采取的都是不自主地逃避、欺骗、对抗。姚远也是,他不敢把心里秘密告诉他人。可是,他越是隐藏那件事,那件事在心底越发清晰,越是被深深地折磨;越是逃避真相,内心的疼痛越是厉害;越是欺骗自己,越是觉得自己不可饶恕。这样他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里,找不到出口,晚上经常做噩梦。

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的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失去亲人,这只是一个事实,真正的痛苦是围绕着这个事实所产生的体验,让姚远痛苦的不仅是父母的离世,更是他化不开的自责的情绪对抗,而对抗痛苦恰恰是痛苦的主源。

人生无常,没有谁会预知未来,相反,跳出这个情绪对抗,问题的解决就可能接近了答案。

02

我有个朋友,几年前,谈了一个对象,因当时男方还没有正当职业,而朋友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于是父母极力反对。结果,朋友偷偷拿了户口本与男方登了记,她母亲知道后,气的一病不起,后来就离世了。

于是,这个朋友就一直在心里认为是自己把母亲害死。这些年,她一直活在内疚、自责中无法释怀。厉害的时候,她直接指着丈夫大骂,都是因为他,自己才失去母亲,才成为不孝女。好在朋友丈夫人很好,事业现在也做的不错,对我朋友也体贴理解,对她的情绪发泄从不计较。

我爱上心理学,就是那次陪这个朋友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那次我听见他们其中的一段对话是这样的;

问:你丈夫是个好人吗?

答:是好人.

问: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机会,另有两个各方面条件都比你现任丈夫好的男士,你还会选择 你现在的丈夫吗?

答:会的。

问:那你父母要是不同意呢?

我朋友一愣,当即趴在桌子上大哭。等她哭完了,心理医生接着说:“你母亲的死,与你没有关系,因为这毕竟不是在生死面前,你选择了丈夫而抛下了母亲。

“是你在选择自己的爱人,而不是父母在选择爱人,他们的意见不是你必须听命的。你在家一直是个听话好孩子,只有这件事,你没有听话,所以,父母失去了对你的控制权,他们心情失衡了。你母亲的死与她自己的情绪有关,与你无关。”

马伊琍我的前半生不畏将来(马伊琍与在远方)(1)

后来,朋友慢慢从母亲去世的事件里走了出来。她说,过去自己好像活在一个问题的求证里,总是在找她害死母亲的证据,每次找到了推翻,再找再推翻,一直是在寻找中折磨自己。

就像电视剧《在远方》里的姚远,他其实非常想从父母车祸里的阴影走出来,可就是逃避内心。他曾问路晓鸥平时是怎么给孩子干预的?当路晓鸥说:“先进行强势干预,让他们面对自己一直不敢面对的记忆”。姚远说:“那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残忍了?”

路晓鸥有意识地说:人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所以他的心理就会停留在童年时的创伤期,谁都不知道。你不觉得这样很可怜吗?”

姚远诺诺地说:“那你可不可以也给我干预一下啊?”路晓鸥说:“好啊,你跟我讲讲你的过去吧”。姚远一听要讲过去又退缩了,他掩饰地笑笑说:“我的过去没有什么好讲的。”

直到后来,在路晓鸥的精心策划引导下,姚远才说出了藏在心里折磨他多少年的秘密。路晓鸥于是又设计带他去了他父母出事的地方,让他接受事实的存在。还让他感受父母在世时的情景,让他充分释放情感,并告诉他,父母车祸不是他的错。可是,姚远依然偏执地说,如果不是他发电报,父母就不会有什么事。

马伊琍我的前半生不畏将来(马伊琍与在远方)(2)

路晓鸥抚摸着姚远的肩膀轻轻地疏导他说:你那时那么小什么都不懂,想念父母没有错,是司机的错,是司机不小心的行为导致的事故,并一再鼓励他把压在心底想对父母说的话现在勇敢说出来,想哭就大声哭出来。

姚远终于拆掉了心里防线,彻底释放了逃避多年,像大山一样压在心头的自我谴责,在父母出事的地方放声大哭。

武志红说每个人的心都有三层结构,即“最外面的一层是保护层,中间层是伤痛,最里面一层是真我”。人们最习惯用的是第一层保护层,当第一层保护层被击破进入第二层,在疼痛得以释放后,也就进入了第三层真我。和自己和解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03

那么,怎样才能不逃避,不欺骗,解开心结去改变处理好这种情绪呢?

1.勇敢承认事实的存在。因为事情发生了,任何人都无力改变。不要纠结如果当初不怎样就好了,人生没有如果。如果死不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反复纠结于心,痛苦和焦虑只会放大。

我同事的妈妈长期和她住在一起,今年正月过世。于是,这个同事总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母亲,才导致母亲身体出了毛病。母亲过世后,她常常往家里买她母亲喜欢吃的东西,买到家里才想起母亲不在了,于是,她开始改吃母亲喜欢吃的东西,以这样的方式惩罚自己。

让同事痛苦的就是她一直不愿意承认母亲不在了的事实。所以,承认事实的存在对于逃避事实的人非常重要。

马伊琍我的前半生不畏将来(马伊琍与在远方)(3)

2.积极寻找痛苦根源,真诚面对。逃避、欺骗自己只能让痛苦加深。对抗痛苦的结果,只能在自我设计的黑洞里无法自拔。

在樊登的书里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画家长期生活在内疚里,起因是他在中学时打过他的老师,对此他心中觉得很是痛苦,但他又不愿意和老师当面承认错误。一晃多少年过去,这位画家已经是国内知名画家,但在心里还是摆脱不了当年打老师之事的内疚折磨。

后来,在一档节目里,他们把这位老师请到现场,那位画家当场对着老师痛哭,请老师原谅,并告诉老师他这些年为此很煎熬。老师也哭了,并原谅了他,画家一下子彻底释然了,以后再也没有为这件事情痛苦过。

3.和自己和解,从过分自责中抽离出来。埃利斯说过,”85%的情况下,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的这个反应是不是过分”。也就是说,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后,人们就特别容易陷入这种过分的自责、悔恨之中。老觉得一切事情皆,因自己而起。

而这种过分自责,自己常常能感受到的,只不愿承认而已。只有从过分自责里抽离出来,试着去化解它,超越它,并最终与它和解才能得以解决。过分内疚自责,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意麻醉自己的意味。

樊登说过,“内疚是我们心灵的毒药”。比如姚远因为过分内疚自责,始终逃不开自己是罪魁祸首的噩梦缠绕,这种逃不开的罪恶感就像毒药一样让他过分内疚自责。当路晓鸥对姚远进行思维梳理之后,姚远才走出了这个不良的循环,他和自己终于达成了和解,当天就没再做噩梦。他高兴地和路晓鸥说“我好多了”。看,这就是和自己和解起到的作用。

马伊琍我的前半生不畏将来(马伊琍与在远方)(4)

4.放弃对事件的依赖,为生活注入喜悦的细节。人往往对逃避自责的事件有一种特别的依赖,即每次被事件折磨之后,就如同减轻一些负罪感一样,会得到片刻的释放和轻松。但这只是一种幻觉,幻觉破灭后会加深痛苦。

在如何为生活注入喜悦的细节里,樊登给出了几个有效的练习。比如,写下令自己开心的事情;听令自己心情愉悦的音乐;看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转移注意力进行冥想、数数;用心倾听和倾诉等等。

我们无法控制事务的发生,但是,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内心情绪,不要被病态的情绪带走。

在电视剧《在远方》里,马伊琍饰演的路晓鸥对心理有逃避症的姚远说的话非常好:人一辈子如果一直逃避、欺骗自己,那才叫残忍。如果成年人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天天活在对自己的欺骗里,这样折磨自己一辈子,未免也太可怜可悲了。

生活中的马伊琍也是这样,在面对一切问题时,不逃避,不欺骗,坦然面对,理智化解,真实生活。比如她和文章的婚姻,该珍惜的时候,她会毫不犹豫的给自己机会,没转机的时候,她毫不恋战为“各生欢喜”。所以,在她身上从来都是流量充足,自带光芒。

马伊琍我的前半生不畏将来(马伊琍与在远方)(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