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古城会简介(蓝田这村把爷叫爸)

好消息!蓝田葛牌石船沟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住建部网站消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2015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通知》,在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评审,拟将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胡林村等1602个村落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秦腔古城会简介(蓝田这村把爷叫爸)(1)

(住建部官网截图)

其中,

陕西共有41个,

西安只有2个

咱蓝田就占了1个,

它就是

蓝田县葛牌镇石船沟村

秦腔古城会简介(蓝田这村把爷叫爸)(2)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传统建筑信息:

祠堂,始建于同治;

药王庙,始建于清代;

张氏祖屋,始建于清代。

村落简介:该村主要依山傍水而建,主要建筑风格为土木结构,而且以姓氏为集中点居住,建筑结构为进深较浅、开间较小、出檐较远,使用时间长,一般百年以内不用翻修,而且冬暖夏凉。

估计看到这,大家也很好奇,葛牌镇石船沟村有什么忒色的,成立中国传统村落?小李蜀黍抽空一查,吓了一跳!!!且看↓↓↓

秦腔古城会简介(蓝田这村把爷叫爸)(3)

石船沟村齐姓家族在晾晒家谱

秦腔古城会简介(蓝田这村把爷叫爸)(4)

石船沟上游的巨石,这就是传说中的石船

【村情】石船沟村有两大姓,齐和张。

齐姓人祖籍在安徽宿松。张姓分聚居河道的张家和聚居半坡上的张家。老家在安徽霍邱。

秦腔古城会简介(蓝田这村把爷叫爸)(5)

石船沟村村貌

地形忒,有个船型的石头,更忒的是,在这蓝田的大山深处的村落,住的全是安徽人???看往下看↓

7月7日,夏历六月初七,雨过天晴,秦岭深处天堆白云、层峦叠翠,蓝田县葛牌镇石船沟村56岁的齐长征和族人将珍藏了100多年的家谱,从祖宗牌位后的箱子里取出,在院子里晾晒。

家谱显示,他们的祖籍在安徽。

安徽人在陕西许多地方都有,但相对集中的在秦巴山区东部一带,石船沟村就是其中一个安徽人聚居的村庄。

“我的老家在江南”

石船沟村有两大姓,齐和张,他们都称自己来自江南。其中齐姓人清楚地说出祖籍在安徽宿松。根据齐长征珍藏的光绪六年,即1880年修的家谱《合族重修齐氏宗谱》可知,在明初时,齐家祖先住在江西鄱阳瓦屑坝,有六兄弟,大、二、三兄弟于洪武二年分别迁往安徽省宿松县五里坂、板桥坂、鸡鸣冲。

石船沟村张姓分聚居河道的张家和聚居半坡上的张家。

河道张家称他们老家在安徽省霍邱县。69岁的张书年等人称老家在霍邱县李家湾张家村。

半坡张家没有家谱,说不清是哪个县的。

迁徙时间有记载

齐、张两姓人没有人能说清楚他们祖先迁徙到石船沟的准确时间。

65岁的张书杰说,河道张家上来有十辈人了,从正字辈来的。起初到华阴县,后来才到了石船沟。但齐姓应当到石船沟早,因为齐姓居住的老吴场一带平地多,来得早的肯定先占平处。

曾担任过村支书的71岁齐英锡说,齐姓是因老家地少弟兄多,贤字辈到的这里。三个能字辈的儿子为父亲立的墓碑还在。

齐家家谱所列宗派为:国大贤能佐,宗和德泽长,英华相继起。 光耀永贻芳。

据史料记载,石船沟安徽人很可能是1755年从安徽迁入商县和洛南县的那批移民,到1782年又转到蓝田,距今200多年了。

同村内语言有差异

尽管200多年过去了,石船沟人还保留安徽的方言。

他们把炒菜铲子叫抄铲;“蒲篮”叫笸箩;簸箕叫柳簸;完了说还了;把“什么时候”说成“莫时候”;“什么东西”说为“莫赛”;把睡觉叫困醒;舅父叫母舅;妗子叫舅娘;姑父叫姑爷;兄弟叫佬。

不仅与其他人说话不同,他们三家之间语言也有差别。

齐家把父亲叫;祖父叫;姑叫姑娘

河道张家将祖父外祖父嘎公外祖母嘎婆。在字面上,他们和关中一样,将父亲写为“大”,但读音为“代”。

半坡张家在祖父、外祖父、外祖母称谓上与河道张家一样,但父亲叫法和关中人字音都一样,叫大。

“半夜团年黄梅佬”

“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团年黄梅佬。”齐英锡告诉记者,他们大年三十晚上十一二点才吃团圆饭。

黄梅县与齐姓老家宿松相邻,历史上曾属同一行政区域,两者文化风俗方面自然有相近之处。也正是这个原因,虽然自离开安徽有200年没有听过黄梅戏,但改革开放后有了广播、电视,他们立即就喜爱上黄梅戏,特别是齐姓人家,可见文化基因的力量。

此外,他们还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过年吃饭要多摆一两双筷子,表达新年增加人口的心愿过年吃不完的饭要剩在锅里,不能刮出来,表示年年有余;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挂灯笼,一直挂到正月十六;大年三十天快黑时去上坟,点灯笼,到正月十五晚再到坟上送一次灯;夏历十月一不送寒衣,但过七月半,即夏历七月十五,这天要祭祖。

他们不仅节日风俗和陕西人不一样,红白喜事也有区别。结婚要请戏班子唱戏,接亲时有乐队。过去结婚后回娘家叫住满月,即在婆家呆够一个月才回娘家。娘家来人接时必须成双,一般来两个人,大户可以来4个人,要天黑后看不到房脊时回到娘家,而且在娘家不能住满30天,到29天就要回婆家。生了小孩,三天内要给娘家报喜,如果是男孩,女婿还要给岳父送只大公鸡。

孝歌一唱一整夜

在石船沟还流传唱孝歌的习俗,逝者一入殓,亲友们就开始围着棺材唱,一唱一整夜,讲究唱单不唱双,就是或唱三夜,或唱五夜。有两三个人在前边打鼓、敲锣,其他想唱的跟在后边。这是一项很受欢迎的文化活动,有时想唱的人多,整个院子都围满了人,但孝子不能唱。

孝歌分本戏和烂碰头,本戏有《王祥卧冰》《董永卖身》《游十殿》《张孝打凤》。

张书满说,本戏很长,人记不住,都记在本子上,有的一晚上都唱不完。社教时,记本戏的本子都被收走烧了,现在能记住的本戏不多,因此现在一般只唱烂碰头,开本戏的时候少。

唱孝歌是他们喜爱的传统文化活动。张书年记了一本孝歌。歌词内容非常丰富,有教人行善敬老的,如《游十殿》中:

劝世人心要公正,

添福添寿添子孙。

骗人钱财变骡马,

杀生害命变畜生。

还有大量涉及历史典故的内容,如《四季八节》中:

文王访贤渭水下,

周朝军师姜子牙。

另有讲节气农事知识的,如《四季八节》中:

三月建辰是清明,

桃花开了喜爱人,

家家户户祭祖坟。

山歌一唱好几天

这山望着那山高,

望见小姐捡柴烧。

没的柴了我给你捡,

没的水了我给你挑。

莫把小姐晒黑了。

齐英锡说,过去他们在山里劳动时爱唱山歌,常隔山对唱。

亲友盖房只出力

张书杰说他们村盖房,亲戚、邻里不送礼,但要去帮忙。墙打好要简单酬劳打墙匠人,只需一壶酒、两盒烟、炒四盘菜、不用给工钱。房盖好上瓦苫房时,主家要摆席感谢亲友,像过年过红白喜事一样要上八道菜,每道三碗,一碗汤,一盘炒菜,一个蒸碗。

有一道传统菜至今受人喜爱:把麦面打成糊糊,下酵子发酵后,用筷子挑起来下到油锅炸,捞出来后切成半寸见方,然后再蒸,撒上糖即可食,叫面菜。一般过事、过年都上此菜。

他们土豆的吃法有十多种,其中一种是把土豆切成片,放了调料炒好焖成干的,当饭吃,叫“干洋芋”。还有一种把小洋芋碾烂,过出粉(淀粉),晒干,吃时加水,加或不加鸡蛋,然后在锅上摊成饼,切成块,在锅里炒,叫“洋芋粉”。

石船精的神奇传说

在石船沟有个传说:在石船沟北面的蓝田县蓝桥乡狮峰有块石头经过亿万年风吹雨打日头晒,和孙悟空一样修炼成精,变成了一个能兴风作浪的石船精,先是乘风飞到了石船沟村北边大西沟上的山顶上,计划晚上在“鸡不叫,狗不咬”的时候,乘洪水沿大西沟漂下去。石船精的想法被观音菩萨发觉。观音菩萨担心洪水淹了沟里的百姓,决定阻止石船精,便学大公鸡叫。石船精刚发起洪水行走不远,听到公鸡叫,以为天要亮了,急忙收水停船,慌乱中石船翻倒在沟里,散了精气,再走不了了。从此,大西沟便改叫石船沟。如今沟上游有块像侧翻大船的石头。

这个传说,可以说是安徽文化和当地文化结合的产物。

石船沟虽然在秦岭北侧,但小区域地形却是面向南的沟。齐长征说,石船沟没有受过大灾,民国十八年时,即1929年,平川旱灾,这里庄稼依然收成好,咸阳、渭南有人把自己姑娘背到这里换粮食,从商州一带还移居过来30多户人家,形成现在的1组,后来外边好了,他们又逐渐迁移走了。

六月六来晒家谱

石船沟村共有5个组,只有1组是商州一带的移民,全村现有460人,95%以上祖籍在安徽。他们半坡张家有四五户,20多人,可惜家谱丢失,很多事情说不清。

由于齐姓有家谱,很多事能说清。不过文革期间家谱也差点被毁。起初有“积极分子”举报,红卫兵来搜,老人们把家谱今夜藏这屋,明黑搬那屋,没有被搜走。红卫兵也是本村的,被老人骂得不行,后来也不敢吱声了。从1968年后,家谱就在齐长征家。原来共有24本,后来不知怎么丢了两本。

从齐长征记事起,他们家族就是六月六晒家谱。今年因夏历六月初六这天下雨,所以推迟到次日才晾晒。

秦腔古城会简介(蓝田这村把爷叫爸)(6)

★★★★★★★★★★★★

您用

秦腔古城会简介(蓝田这村把爷叫爸)(7)

秦腔古城会简介(蓝田这村把爷叫爸)(8)

秦腔古城会简介(蓝田这村把爷叫爸)(9)

秦腔古城会简介(蓝田这村把爷叫爸)(10)

秒看完了这篇文章,再用1转发给朋友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