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教学从五岁到80岁配音(爱配音创作札记)


配音教学从五岁到80岁配音(爱配音创作札记)(1)

读李梓老师《简·爱》配音创作札记
2017年9月,我去大哥任澎家时,他说,家里近日装修,找出李梓的不少东西,等你下次来时就可以整理出来。近日我去上海时,就一直惦记着这事。4月12日晚,我来到大哥家,与大哥大嫂、任重小张用过餐之后,我就提出看看李梓老师生前的资料。因时间有限,我大致翻阅了一下,发现内容十分丰富,有:《简·爱》《叶塞尼娅》《阴谋与爱情》等台词本;李梓老师写给报刊的约稿;《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英俊少年》等剧本分析;关于李梓老师的采访资料等等。这次,首先与大家分享的是李梓老师《简·爱》的配音创作札记。

一、《简·爱》的语言风格及6个“一点儿”6个“恨”14个“是的”
上译厂1972年译制的英国影片《简·爱》,被誉为“教科书”般的配音范本(也是艺术院校实际的教科书),为广大观众津津乐道。整部影片对白精彩独到,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当年,很多观众都能倒背如流,也是青年学生上台表演的保留节目,甚至成为年轻男女求爱的“利器”(当年谈恋爱,都爱好背诗、背台词)。
对于这样一部影片的语言,李梓老师笔记里写到:电影语言应该含蓄,把观点隐藏在艺术化的语言中,言尽而意不尽,寓意深邃,余味悠远,诱使人开动脑筋,探求内在的真谛……一部成功影片的语言,就像缀成一件艺术珍品的宝石,是由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炽热的激情焙铸而成的,使人耐人寻味。
李梓老师曾说:“简·爱是我最喜爱、也是我下功夫最深的角色之一。我那时把自己整个儿都投入了进去,心里头真像倒海翻江啊,有时一句短短的话,才几个字,可那股内在的东西却是压着的,随时都会喷发的。”
影片结尾处,简·爱和罗切斯特在芬丁相遇。简·爱一连串说了5个“是的”,每一个“是的”都是一道风景。包括结尾处这5个“是的”,全片简·爱共说出 14个“是的”。仅有两个字,却凸显了简·爱冷静、压抑、不卑不亢、自尊自爱的个性。
除了14个“是的”,李梓老师本人还总结了6个“一点儿”和6个“恨”。关于男女主人公对话关系上有6处“一点儿”,李梓老师在笔记本里记录着:
罗:你在学校学过什么?音乐?弹琴?
简:会一点儿。
罗:当然,他们都是……会“一点儿。”好吧——钢琴在那儿,弹吧……随便什么。
罗:好了,好了。你可真是会……一点儿啊(李梓老师备注:“一点儿”是反语)。
罗:我看你还能画那么……“一点儿”。
简:是的。
罗:比你弹得好一点儿。你看,今天我心情比较好。
简:是好一点儿。
这6个“一点儿”,有沉重泄怒的,有轻轻含怨的,也有压抑还击的……(本人注:影片后半部分,简·爱离开罗切斯特、被圣约翰兄妹救助后,有一天简·爱弹琴,圣约翰说道:你弹得很好。简·爱回答:我只会弹一点儿。)
关于6个“恨”,李梓老师又有如下记录:
简:我多恨这儿。她干嘛对你这么狠?
海:斯卡查德小姐?她不喜欢我。
简:我恨她。
海:不!你不应该恨,简。
简:我恨。
简:比恨里德太太还要恨。
二、影片的重要场景
简·爱成年,即将应聘为一个小女孩的家庭教师。简在海伦的墓前,遇到了布罗克赫斯特。
布:在这种时候碰到你太好了,我……想跟你谈点事儿。我知道你回信给桑费尔德的费尔法克斯太太……应聘作为……一个小女孩的教师。
简:是的。
布:董事们表示……愿意……加以推荐。
简:谢谢!
关于这段话,李梓老师写到:简爱觉察到了学校要送她出去的,“是的”“谢谢”这两句简单的台词,包括着多少内在的含义。
在花园里,简·爱向罗切斯特倾吐感情,台词如下:
你为什么要跟我讲这些?她跟你与我无关,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的站在上帝面前。
关于这段话,李梓老师写到:我认为这是作者在整个影片中的点题之笔。这段台词充分展示了简爱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她那种追求平等,要作平等人的典型性格,更抒发了她难于离开罗切斯特的纯真爱情。怎样配好这场戏?我在反复揣摩原片、深入探讨人物内在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决定在读词、发音上用果断、清脆的语调,既见之以声、又动之以情,力求使配音对白产生一种犹如山洪暴发、一泻千里的气势,以充分展现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内在的思想感情。
另,关于全片读词的方法,李梓老师也有说明:台词简短——读词干净利落,唇枪舌剑,对答如流,XX(字迹不清)有力,始终在交锋。
影片结尾,简·爱和罗切斯特在芬丁相遇,台词如下:
罗:谁在那儿?费尔法克斯太太,是你?那儿有人吗?
罗:唔。好了。啊,那儿没人,你怎么当有人呢?嗯?
罗:那儿有人吗,我说?是谁啊?
简:是我。
罗:简?
简:是的。
罗:简?
简:是的。是的。
罗:笑话我吧。
罗:是你,简,真是你。你是来看我的?没想到我这样,唔?(笑)怎么?
罗:哭了?啧!用不着伤心,能呆多久?……一两个钟头?别就走。还是你有了个……性急的丈夫……在等你。
简:没有。
罗:还没有结婚,这可……不太好,简。你长得……不美,这你就……不能太挑剔。
简:是的。
罗:可也怪,怎么没人向你求婚?
简:我没说没人向我求婚。
罗:懂了。是啊,那好,简,你应该结婚。
简:是的,是这样,你也该结婚。你也跟我一样,不能太挑剔。
罗:是啊,当然不。唔,那……你几时……结婚?我把阿黛尔从学校接回来。
简:什么结婚?
罗:见鬼,你不是说过你要结婚?
简:没有。
罗:那么早晚……有个傻瓜会找到你。
简:但愿这样。有个……傻瓜……早已找过我了。
简:我回家了,爱德华,让我留下吧。
关于这段场景,李梓老师写到:突然一股暖流送到了这个孤独、残疾、凄凉的人身上,男女主人公就像在晚霞中有了希望,这是简爱和罗切斯特的主观内心世界心灵深处所感受到的。观众在这时候也与男女主人公分享他们的温暖幸福。
三、关于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李梓老师笔记里这样写着:
简爱:是一个要求做平等人,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乍看起来是个冷酷无情的人,是过去的遭遇、经历,受虐待、被歧视,使这个人没感情了。这种看法把人物简单化了,单一了,实际这个人物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她对海伦,以至前后和罗切斯特,爱他、和他有感情的。
罗切斯特:不能把他看成是粗暴的性格,甚至是反复无常的,总是摆出一副上等人的架式欺压别人。这个人物的实质是什么样的?费尔法克斯的那句话:他不是有意伤人,一半是他脾气,一半是……(影片没说出来,李梓老师备注为“处境”)。
四、关于影片的结构与人物关系
李梓老师有如下记录:
《简·爱》这部戏的前半部介绍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剧情的发展、编排已经把简爱这个人物性格刻划的非常鲜明、有光彩,几笔带过,轮廓非常清楚。简爱既有倔强的性格,理智的头脑,也有另一面的性格,她有丰富的感情、同情心,她和海伦同睡在床上窃窃私语,海伦病,幻想着以后再见面,后到海伦墓前。
作为一个家庭教师,她爱孩子阿黛尔。
经过一段时间,简爱对罗切斯特的遭遇、生活不幸而产生了同情,她了解了罗切斯特,正像费尔法克斯太太说的:他不是有意伤人,一半是他脾气,一半是……(处境)
最后他们产生了爱情,但心情又是极其矛盾的。
五、关于小说作者
李梓老师写到:英国故事片《简·爱》是根据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出生在北方山区一个农村牧师的家庭,因为父母早死,她和五个姐妹弟弟先后都在类似的电影里所描写的罗伍德那样的慈善学校度过了他们没有欢乐的童年,后来为生活所迫、有的也当过家庭教师。作者就是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塑造了英国文学中的新型女主人公。一个出身微贱、但精神上优越,对现有秩序充满对立情绪的个人反抗形象。简爱追求自由、平等,她有不屈从环境的性格特点,虽然有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至今在艺术上仍具有不衰的魅力,思想上也能给人以启示。

英国1970年拍摄的《简·爱》是中国观众最为推崇的译制片之一,它教科书般的翻译语言及精彩配音为人们广为传诵。特别是当年,老百姓有“听电影”的习惯,听《简·爱》的人比看这部电影的人还要多。一般情况,电影录音剪辑是由电台的播音员进行旁白解说,而《简·爱》这部电影录音剪辑则由李梓老师本人解说。这部电影录音剪辑日后被制作成光盘,为广大观众争相收藏。
在李梓老师留下的手稿里,我还发现了李梓老师手抄的《简·爱》电影录音剪辑的解说词。这个解说词,由上译厂导演孙渝烽撰写,由李梓老师抄写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稿纸的印制单位看,稿纸还是对方提供的。这本解说词,仅正文就长达36页,从封皮(1979年6月6日)及尾页(1979年6月9日)分别标注的日期可以得知,李梓老师花了3天时间抄写。非常庆幸当年没有电脑,否则李梓老师这本珍贵的手稿将不会存在。

唐 煜
写于2018年4月19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