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间隙月光如霜(战斗间隙月光如霜)

开国中将张国华05

战斗间隙月光如霜(战斗间隙月光如霜)(1)

(一)整编之后,张国华在3连当司号员兼青年干事

1930年7月,赣西南地区成立红军第20军、22军,划归红1军团建制。张国华到了红20军第152团。此后,他跟随部队先后8次参加了攻打吉安的战斗。

文家市战斗后,红1军团前委和红3军团前委在永和举行联席会,成立了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总政委,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滕代远任副政委,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3军团。

红1军团总指挥部由方面军总部兼理,朱德兼任总指挥,毛泽东兼任政委,军团下辖5个军:第3、4、12、20、22军。红3军团总指挥由彭德怀兼任,滕代远兼任政治委员,军团下辖3个军1个团,即第5、8、16军及炮兵团。

10月初,红1军团兵分四路进攻吉安,经过两天激战,终于摧毁了蒋氏在赣西最后一个堡垒。不仅在吉安建立了苏维,而且还波浪式地推进了原来初具规模的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战斗间隙月光如霜(战斗间隙月光如霜)(2)

红1军团攻占吉安后,在休整期间进行了整编。张国华编入了由红4军第3纵队改编的第12师,师长萧克,政委张赤男。红12师下辖第34、35、36团。张国华在第36团3连当司号员兼青年干事。

一次誓师大会,军长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曾士峨、政治部主任彭祜都来了,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闻听红4军已经扩大到了1.5万人,是一个能进行大规模运动战、攻坚战、阵地战的红色军团后,张国华十分兴奋,备受鼓舞。

张国华所在的红12师第36团来到了罗坊、钱圩地区,一面休整,一面进行群众工作。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蒋氏的恐惧,蒋、冯、阎之间的战争一结束,蒋立即命“陆海空军总司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部署对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境内各部红军“围剿”并将第6、第9、第19路军及行营直属各部集结在根据地四周。

赣西南军民积极为反“围剿”准备着。苏维埃立即领导、组织、发动群众加紧健全各级组织,进行赤色戒严。

在组织的安排下,张国华参与了扩红、筹款支前等工作,与宣传干事一起带领群众开展应敌工作,发动群众实行坚壁清野,并在“围剿军”的必经道路设置各种路障。他隔三岔五地到印刷厂印刷布告、传单、歌曲、工农识字课本,带着红军小战士到被服厂演唱革命歌曲,慰问为红军做棉衣、夹裤、袖章、挎包、绑腿、军帽、米袋、子弹袋的群众。

为了反“围剿”需要,各县、区、乡分别成立了独立师、团、营和赤卫队或游击队,由青壮年参加,配合红军作战。儿童参加少先队,站岗放哨、查路条。妇女和老年参加担架队、运输队、交通队、洗衣队,帮助红军做好后勤工作。红1、红3军团主力集中整训。

11月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敌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命令规定:主力移到赣江东岸筹措给养,训练部队。按照计划,5日拂晓,红3军渡过赣江,进入新干县南头、东头等地。次日,红4军、红12军在峡江县城附近渡过了赣江。

当蒋军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发觉红一方面军主力东渡赣江以后,深恐红军夺取樟树、临川,急忙调整部署,以寻求与红军主力作战。

敌军大规模进攻开始了,张国华心急火燎想上战场。不料,红一方面军总部却让第3、第4、第12军和红3军团转向苏区中部,退到东固、南垄、龙冈地区待机,只以一部兵力配合赤卫军、少先队,阻止、迟滞、疲惫、迷惑敌军。敌军在为进攻苏区中部做准备之际,主力红军转移至黄陂。红20军分散在白沙、水南、富田、东固、潭头、沙溪、龙冈地区活动,并协同群众在东固附近各山头构筑假工事,以迷惑敌军。

这是调虎离山,还是声东击西,抑或是围魏救赵?酷爱下棋的张国华心里非常清楚这是一步好棋,但这是一步什么样的棋,怎么才能把这步棋下好,张国华在认真地琢磨着。

战斗间隙月光如霜(战斗间隙月光如霜)(3)

(二)毛泽东阐述反“围剿”,书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对联

在此期间,各部队按照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红一方面军总部下发的《八个大胜利的条件》和《三十条作战注意》教材,进行了以“夜间演习及师以上之紧急演习与阵地配备暨渡河演习”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张国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毛泽东,并聆听了毛泽东在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上的动员报告。

毛泽东首先给大家讲授“什么是革命?”他把革命的含义,归纳到改变前人的做法、实行变革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范畴。毛泽东以舂米打比方,用一口浓郁的湖南话说,人们最早的舂米是用石舂或树舂,以木杵一下一下地舂。后来制造了水车,利用水轮的驱动带动木杵,这个方法就革了手工舂米的命。再后来,人们发明了碾米机,机器一开动,白花花的米就流出来了,又好又快。这就更进步了,又是一场革命。不过这是生产方式的革命。还有一种改变劳动人民命运的革命,这就是党领导的革命。

毛泽东打着手势继续说:“我们的革命,就是要改变大多数贫苦农民的命运,使他们从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房住,过上有饭吃有衣穿的生活。而要达到这一步,就只有推翻统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这就是人类的革命。革命依靠谁呢?只有依靠群众,在党领导下拿起枪杆子进行武装斗争……”

紧接着,毛泽东生动阐述了反“围剿”的战略战术思想,深刻分析了敌必败、我必胜的各种条件,并为大会亲笔书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对联。

对于毛泽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动员授课,指战员听得明白,印象深刻,思想上受到了细雨润土似的教育。从那时起无论是训练还是学习,张国华都如饥似渴,认真学习敌后游击战争围困、袭扰蒋军的方法,并且常常带着问题去学,认真思考总结。

12月30日晨,细雨薄雾中,红军打响了反攻的战斗。从12月30日到1931年1月3日,接连5天,打了龙冈、东韶战斗两个漂亮仗,共毙伤俘敌1.5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件,活捉了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而缴获的一台发报机和一台收报机,成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信和技术侦察的基础。

这一年,张国华经历了不少事,日渐成熟,他也逐渐总结了一些胜利的经验:比如,要发动群众,把敌人诱到革命根据地打;不打没有准备之仗;打运动战,等等。

后来,红军也总结了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特点,张国华与之对照,甚是欢喜,除了“坚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一条自已没有总结到外,其他意思大致相同。从此,他更加注重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作战指挥方面的问题。

1931年3月,16岁的张国华入党。

战斗间隙月光如霜(战斗间隙月光如霜)(4)

1950年3月7日,四川乐山,军长张国华在18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誓师大会上作动员

(三)初出茅庐被委以重任,任支部书记

1931年4月,在苏区军民紧锣密鼓准备反击蒋军的第二次“围剿”时,张国华被调到红36团团部任支部书记。

对于这项任命,张国华感到很突然,事前谁也没有同他谈及过此事。他又感到很高兴,明白这是组织的信任。眼下,红一方面军各军都在召开政工会,与驻地群众一起开的誓师大会一浪高过一浪。36团正在筹办政工部署会、军事准备工作会议、参谋会议等,他下决心协助团领导做好总结经验和作战的保障工作。

“1连、2连可以配合驻地群众进行坚壁清野,3连、4连组织慰问团,成立担架队、运输队、交通队、向导队、宣传队和俘虏收容所。3连文书字写得好,可以负责写一些鼓舞战斗士气、震慑瓦解敌军的宣传标语……”任务部署会上,张国华向团首长提出了加强参战组织工作的建议。

“国华同志的建议很好!”红36团团长林龙发以赞赏的眼光看了看这个满脸稚气的年轻人,然后又接着讲下去,“3连的动员有创新,团里的政治发动就由国华来牵头!

初来乍到,团部就被委以重任,张国华感到这对自己既是锻炼也是考验。他首先组织各连支部书记学习了新近颁发的宣传提纲、口号等,然后在全团广泛进行政治动员,提高大家的必胜信心。张国华思路清晰,做事果断、有条不紊,红36团的动员取得了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整个苏区的动员也激发了群众支援红军的极大热情。很明显,第二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比第一次做得更充分,全区军民斗志高昂,只等反攻时刻的到来。

战斗间隙月光如霜(战斗间隙月光如霜)(5)

反“围剿”中的红军战士

(四)月光如霜夜,悠悠思乡情,张国华鼻子酸酸,想念父母

当蒋军第19路军代总指挥蔡廷锴、第5路军总指挥王金钰、第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第6路军总指挥朱绍良等率领20万大军,兵分四路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向苏区发起“围剿”之时,毛泽东面对重兵压境,精心谋划了被称之为“钻牛角”的战略方针,先打富田地区的王金钰、公秉藩。

4月23日,红一方面军主力红3军、红4军先后到达集中地。为抓住战机,毛泽东宁愿冒走漏消息的危险,毅然命令红4军再向西移20公里,到东固地区集中,迫敌而居。红4军到达集中地后,立即向各方向派出警戒,严密封锁消息,加紧整顿训练,准备伺机歼敌。在东固南面,红3军选择有利地形,准备迎击蔡廷锴部。总部则移驻东固以东两公里。

5月16日,蒋军钻入“牛角”。红军将士犹如天兵从天而降,突然发起攻击,以锐不可当之势,从江西赣江边上固坡、富田,经水南、白沙、中村、广昌,一直打到福建建宁,半个月横扫700里,打了5个胜仗歼敌3万余人,其中俘敌1.1万人,缴枪2万余支。

红36团领导对全团在战场上的表现十分满意,特意买来一坛酒犒劳大伙儿。月光如霜的夜晚,一阵悠扬的芦笛声传来,勾起了战士们悠悠的思乡情。

触景生情,张国华鼻子酸酸的,“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尽管一直在家乡附近革命,有时甚至家就近在咫尺,但自从踏上从军路之后,他就再没有回过家。他很想念家人。

他从一个老乡那里得知,父母为躲避蒋氏对红军家属的迫害,已经举家搬到泰和一带,这正在蒋军第二次“围剿”失败后退到的防线。兵荒马乱的岁月,蒋军丧心病狂的“清剿”,张国华未敢轻易与家人联系。张国华眼里噙着泪花,强忍着不让泪水流下来,暗暗发誓,一定要早日打败蒋军,让像他一样与亲人分离的人得以团圆。

战斗间隙月光如霜(战斗间隙月光如霜)(6)

(五)苏区告急!

粉碎蒋军第二次“围剿”之后,红4军第12师和红3军第9师奉命留在南丰、宜黄以南地区。红36团在南丰一边休整,一边开展群众工作。但只隔了一个月,蒋氏从河南、湖北等地调其嫡系部队第6、第9、第10、第11、第14师进入江西,担任“围剿”主力军,开始了新一轮的“围剿”。

自负的蒋氏把红军第12师、9师误当成红一方面军的主力,电令“围剿”前线总司令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何应钦迅速发起进攻,并令总预备军之第10师归左翼集团军指挥。7月1日,蒋军原在苏区周围的部队和新调来的部队,总兵力达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人,开始向苏区进攻,而红一方面军主力还分散在闽西的建宁、泰宁、将乐、归化、清流、连城、宁化、长汀、石城地区及赣南的于都、会昌地区。

南丰、宜黄告急!苏区告急!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命红军独立第4、第5师,在吉安、吉水、永丰、乐安以南地区,红9师在宜黄以南地区,红12师在南丰以南地区,协同当地地方武装,采取运动防御和游击战,阻击、消耗、疲惫敌军,迟滞敌军前进;命令分散在闽西、赣南地区的红一方面军各部迅速收拢部队,向苏区中部地区集中,待机破敌。同时,中共苏区中央局和苏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在湘赣苏区活动的红7军、红20军军部及第175团,东渡赣江,同红一方面军会合,参加反“围剿”作战。

7月10日前后,红一方面军各部队冒着盛夏酷暑,急行军向中央苏区于都地区进发。在主力部队未到之前,第9师、12师官兵采取游击战的方法同敌人周旋。张国华和战友们熟悉地形,利用“敌在明,我在暗”的优势,避实就虚地同敌人兜圈子。

战斗间隙月光如霜(战斗间隙月光如霜)(7)

反“围剿”中的红军战士

(六)17岁的张国华,升任36团团部指导员

一天,红36团团部接到赤卫队的报告,一股敌军正向樟村前进,迫近南丰,为蒋氏“围剿军”前线总司令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何应钦指挥的赵观涛第1路进击军、陈诚第2路进击军开辟道路。

团长林龙发走到地图前观看片刻,当即制订歼敌计划:团部与第1、2连,黄昏开始隐蔽运动,先敌南移到樟村以北敌军退路的东西两侧,放开退路;第3、4连从正北面向南压,待敌脱离筑城地带后,予以向心钳击和猛烈兜击;5连作预备队,与赤卫队在樟村以北构筑据点,以拦阻敌退路,并布置樟村以南的侧击,以横截敌之援军。

而团部的具体任务,是抢占敌军必经的一个山头,正面阻敌。炎炎烈日下,张国华和团部指导员带领一个班的士兵沿着山岭小道跑步上山。到了山顶后,经勘察,发现山顶地形比较开阔,不便伏击,张国华提议撤到杂草丛生、栗树成林的半山腰一带伏击敌人。

这时,通信员跑来报告:“敌人距我不到两公里了。”

张国华激动地说:“事不宜迟,火速向团领导报告!”

当他们与第1、2连官兵会合,在半山腰把山头正面、侧面包抄起来时,个个已汗流浃背。

蒋氏先遣部队到达的时间比预想的提前了,足有一个团的兵力。待敌军一进入红军布防区,红军指战员拉响了预埋的地雷,顷刻间,走在前列的敌军与炮灰一同炸上了天,后面的敌人抱头鼠窜。第1、2连集中火力打击,敌慌忙向东西两侧逃跑,恰好钻入第3、4连布下的口袋阵。各连借助有利的地势,一会儿在这儿开火,一会儿在那儿开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死伤累累。

很快,敌人就调整部署,集中火力向南进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的确狡猾老辣,”张国华提醒战友,“我们得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节约子弹,待敌人靠近些再打!”

话虽这样说,眼看天渐渐黑下来,既定的任务没有完成,而团部指导员、4连副连长、两个排长等10余人相继牺牲,张国华心中不免有些着急。但他清醒地意识到,消灭这股子敌人才能保住阵地,才能拖延敌人的进攻。他大声高喊:“同志们,挺住,我们一定要攻如猛虎,守如泰山……”

他嘶哑的声音在阵地上如同一个响雷,震撼着36团官兵,各连与赤卫队并肩作战,英勇无畏,终于击退了顽敌。

7月底,红军主力行程千里,到达兴国西北的高兴圩地区,完成了回师集结任务。

1931年秋,红军在苏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下,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历经莲塘、良村、黄陂、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战斗,共歼敌17个团3万余人,缴枪1.5万余支,击破蒋氏第三次“剿灭赤匪”的梦想。

经过几个月的连续行军作战,部队急需休整、补充,而此时赣南苏区同闽西苏区尚未完全连接起来。苏区和红一方面军总部决定一部分地方部队监视北面之敌,红军主力和另一部分地方部队则与敌主力脱离接触,由兴国以北地区南移到以瑞金为中心的地区,波浪式地向蒋军力量较弱而我党有一定工作基础的闽西北和赣西南地区发展。

战斗间隙月光如霜(战斗间隙月光如霜)(8)

林彪任红4军军长时,17岁的张国华提任为红4军12师36团团部指导员

休整期间,红1、红3军团调整了编制。红1军团指挥部由方面军指挥部代理,辖3个军,即第3军、第4军、第12军。第4军军长为林彪,政委为罗荣桓,陈奇涵任参谋长,彭祜任政治部主任。

红4军下辖4个师:第10、11、12、13师。在休整期间,17岁的张国华升任红12师第36团团部指导员。第12师师长为耿凯,政委为欧阳健。

战斗间隙月光如霜(战斗间隙月光如霜)(9)

战斗间隙月光如霜(战斗间隙月光如霜)(10)

【注:《井冈山上走出的“井冈山”——张国华传》作者尚有少量存书。如有需要者请私信留言。参加对印反击战或者18军的老战士,作者敬赠此书,赠完为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