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长补短才是完美的人生(截长补短你还不会合理)

取长补短才是完美的人生(截长补短你还不会合理)(1)

►前言:

申请研究生是一个可以自己搭配、尽情发挥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的优缺点都不同,所以才需要扬长避短。比如说吧,Overall GPA不够高?那抢救一下专业GPA;GRE/GMAT不够高?因为online限制了发挥;缺少对应基础课程?偷偷上网课学习拿证;没有实习科研?实在太热爱学术圈了。各维度平平无奇也可以美化成软硬实力均衡,总之各种花式操作的最终目的,都是向招生官展现优势,并给劣势一个合理的解释。上期总结了PH学员的闪光点,这期就来聊聊短板和不足,这次可都是PH导师们阐述的哦~你难道不想知道,大神们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难处吗?

01

GPA比较低?

GPA能够展示学生在学术挑战比较困难的环境下,是否具有长期持续努力的能力和素质。对于美本来说,GPA是一个长达四年的累积效应,对学生的要求,自然比像GRE这类应试考试的短期突击要高得多。这种持之以恒的毅力,不仅对于研究生和博士这样更高阶段的学习很重要,对于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同样非常重要。不夸张地说,迈不过作为第一道门槛的GPA,许多项目的裙摆可能都摸不到。那么如何在GPA不算太高的情境下逆风翻盘呢?PH导师们说这些事情可以弥补:

取长补短才是完美的人生(截长补短你还不会合理)(2)

@Spencer导师 毕业于哥大统计(总GPA3.7):

我的GPA算是申请中的短板,跟4.0,3.9的大佬相比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我的其他经历和提前毕业可以补足GPA的落差。

@Tony导师 沃顿MBA在读(总GPA不足3.6):

申请期间最大的担忧是我本科的GPA。各top商学院的平均GPA在3.6左右,而我的本科成绩是完全没有达到的。GPA是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所以能做的只能是从其他方面补足。我的策略有两个:

1. 尽可能的把GMAT提高。我想要证明即使GPA不高,我的学习能力依然是顶级的。我最终考到了760分,比各top学校平均的720-730分高出了30分。所以我最终呈现出来的profile是一个比平均线低的GPA,但比平均线高的GMAT;综合而言,我通过GMAT抵消了GPA的短板。

2.通过文书以及推荐信去进一步证明我的学习能力和商业分析能力。我在与推荐人沟通的时候,明确表示了我希望他们侧重提及我的分析能力和日常在工作中的学习能力。这么做的目的是打消招生办对我学术能力可能会产生的担忧。

取长补短才是完美的人生(截长补短你还不会合理)(3)

@Matio 哈佛DS在读(专业GPA 3.7):

自己的短板是GPA不足,因为自己在一些非专业课上成绩不是很好。补足的办法是尽量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上取得好成绩,体现出自己专业上的实力。越到后期越感觉,这个心理状态,在期末时比较轻松。

02

GRE/GMAT比较低?

先来看看官方对GRE的定义:GRE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对考生在高级阶段从事学术研究的一般潜在能力作出衡量,而不涉及任何专业的特殊要求。GMAT也是如此。它们相当于是敲门砖,有些院校将其视为众多考量因素之一,也有些院校则表示其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么当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PH导师又为自己做了什么样雪中送炭的事情呢?

@Xy导师 Cornell Tech信息科学在读:

GPA还过得去,但是GRE就只是随便考了考,都不到320分,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项目都optional了没有交,但是也有一些还是要求的。补足的办法主要是交流,跟很多Admission team来回发了很多邮件,然后在申请信息里加上了自己对于GRE分数的解释(因为疫情只能online考并不代表真实水平什么的),后来很多这种解释过的申请项目都录取了,应该是有所成效的。

取长补短才是完美的人生(截长补短你还不会合理)(4)

@Harry导师 UCLA MSCS在读:

短板就是GRE不太够高,但反正也是申CS够用了。我觉得如果想进IVY,还是要把标化成绩刷的高一点吧,至于一些具体的学校像UCLA之类的,标化差不多就行了,具体还是看这个人的各个方面例如有没有做过research. 我当时有采取的策略就是GRE多考几次(虽然最后也没有涨多少分)。所以我的建议是,GRE最多考两次,多了其实没啥必要,好好利用一个暑假准备40天冲刺考一次比报多几次战线拉的长要来的实在。因为人的大学经历是有限的,利用40天好好准备GRE足够了,其他时间可以用来提升自己其他方面上。

@Daniel导师 MIT MBAn在读:

考GRE是我申请时最大的困难,最终成绩也不算特别理想。考SAT的阴影我就一直无法忘却,所以GRE很早就开始复习了。从背《再要你命3000》到GRE模考软件刷题,准备GRE应该是我在申请期花费时间最长的。个人认为这个考试真的没有什么捷径,只能花费时间。

取长补短才是完美的人生(截长补短你还不会合理)(5)

@Alex导师 毕业于LBS MFA:

短板可能是GMAT。由于没太多时间准备,第一次只考了690分,达不到官网提供的班级平均水平。因此我决定再考一次。在这方面个人觉得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唯独多刷题,写作多看模版。我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补习,进行多次模考,专门练习自己的短板sentence correction. 我觉得如果愿意花足够多的时间,没有什么是完不成的。

03

缺少对应本科课程?

转专业申请的选手们一定对这个标题很有感触吧。专业完全不对口,本科期间几乎没有修过相关的课程,transcript一眼看上去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放错了地方,这该怎么办?别慌,PH导师们有这些妙招:

@Blake导师 毕业于CMU MISM:

我本科学的是经济管理和科技管理,没有系统学过计算机课程。为了补足,我去Udemy和datacamp上了几节课,把自己的certificate和申请一起交上去了,来证明我对这个真的很感兴趣,而且努力去学了。

@Jasmine导师 毕业于MIT金融:

短板可能是数学/金融课程的不足,当时抓紧大四再补了两节数学课,但仍然还是觉得数学背景不够。能重来的话希望自己可以多上点数学课。

04

缺少相关实习经历/实习太短?

学院方面可以通过了解申请者的实习经历来保证研究生项目的就业率,尤其是那些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尤其看重这方面的经验,因为就业率直接影响了项目的声望。如果申请者已经拥有了高含金量的实习,那么他毕业后也会相对更容易找到工作。同时,还可以通过实习来考察学生是否有长远且专一的目标,并且他是否为此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这么说下来,没有实习经历的那些申请者就彻底凉透了吗?并不是如此,看看这些PH导师们的自述就明白了:

@Mike导师 LBS MFA在读:

短板是缺少大公司的实习。由于当时来不及再做一份实习,所以是在文书和面试中强调了虽然工作经验都是在小公司,但都是在不同类型的小公司(比如PE、family office等),这样在之后的课堂讨论中可以结合不同的经历带来一些比较unique的观点。

取长补短才是完美的人生(截长补短你还不会合理)(6)

@Cynthia导师 普利斯顿金融在读:

申请时短板是实习中没有bigname,且4段实习中2段是fundamental类的实习,补足办法就是尽量让自己的学术背景更加的quant,尽量充实quant相关实习。

@Wren导师 MIT MBA&EE在读:

短板就是工作经验比较短。和我的推荐人,也是direct manager沟通以后他们突出了我的leadership skills和其他长处,从而显示出虽然我工作经历短一点但是我的leadership ability并不比别人少。

@Howard导师 NYU DS在读:

我的短板是缺少实习。因为频繁转学换专业,我基本没有时间找实习。我在转学后不久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我的应对措施是用科研来弥补。在大学搞科研不像实习,需要专门花一个暑假来做。只要能联系到愿意带你做科研的导师,以及自身积累的一定程度的skill level就可以做。因此这对于我来说是一边快速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一边弥补实习不足的好办法。

取长补短才是完美的人生(截长补短你还不会合理)(7)

05

缺少相关科研经历/科研太少?

像实习经历一样,做科研也是一个申请者的专业实践背景中重要的一部分,也能帮助学生审视思考自己是否享受并热爱某个方向的科研工作。想要提升竞争力,简历上有几段分量重的research和发表过的作品,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了。这些科研经历体现了申请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对申请专业的研究深度。对于意向读博深造的同学来说,科研经历少并不直接和没戏画等号,PH导师们还能如此力挽狂澜:

@Eva导师 哈佛DS在读:

我会觉得自己的短板主要在于科研经历少,科研是大四上才开始的,交申请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成果。想到的补足办法主要是在文书上,把实习与科研的经历和其他很多的course projects结合起来,展现自己的成长和思考。

取长补短才是完美的人生(截长补短你还不会合理)(8)

@Ivy导师 哥大金数在读:

决定申请时没有科研,当时时间特别紧,就找到Finance Department Dean确定一个thesis,明确好这个thesis的框架,好好利用每一天,确保即使在没有写完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写申请文书的时候写个大概的过程。

@Iker导师 毕业于MIT BA:

短板是没有科研经历,因为research经历可以表达一个人的专业能力,这点对申请研究生很重要。我的补足方式是挖掘实习和相关课程中做project的经历,包装这些经历以表现出自己拥有运用DS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表现自己的背景很相关也有一定能力做好一些project,其实这也就是research在申请中所能表现的。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PH留学】

获取更多留学干货信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