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方言图(传递地区风情的老保定方言)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宋代大词人欧阳修的一首伤春词《蝶恋花》中的最后两句,也是历来受人赞赏的名句。诗句描写伤心的女子在带泪问花儿。用现代书面语就是在哭泣,保定方言就是在“啼呼”。

“梨花带雨佳人泪”是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入诗入画的形象。就连豪放诗人李白也曾写过一首怨妇诗《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如果用保定方言翻译这首诗的大意就是:

有一美女蔫不悄地卷竹帘。

眉头紧皱呆呆坐,泪流满面。

只见她啼呼不停,衣裳湿一大片。

知不道美人心里,是跟谁有恨和怨。

诗中描绘的女子满脸哀愁,泪流不止,保定话就叫“啼呼”。这流泪哭泣和啼呼究竟是怎么样的关系,还是先从字的构成来看。

啼:形声字,意从口,声从帝。“帝”,《说文》解释,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上从束会意,上者,天也,日也。即为太阳日神,意思是原始、本源的。“口”指嘴里发出的声响。“口”与“帝”联合起来表示“与生俱来的声响”。婴儿离开母体,出生后的第一声哭喊即为“啼”。再看“呼”字,呼喊,呼叫,呼天嚎地的意思。所以“啼呼”表示的意思是出声地哭。

在成人的世界里,啼呼是一种消极情绪,也是痛苦、伤心、生气、无奈时的表达方式。既可以指他人,也可以说自己。“俺家小狗丢了好几天找不着,啼呼的俺这眼都睁不开了。”还有的啼呼带有一种仪式感,未必是真情。比如葬礼上的“哭丧”,至亲的人悲伤难过,而有的人大声地哭只是为了制造悲哀的气氛,表达对逝者的追忆。这时的“啼呼”只是一种仪式礼节而已。还有就是婴幼儿的“啼呼”,除了表达不满意、生气的心理感受之外,还是和家长及亲近的人的一种交往方式。着急了,啼呼;摔倒了,啼呼;愿望得不到满足,仍然是啼呼。经常看到小孩子在商场想要买玩具的时候,家长不给买,就会大声哭嚎,啼呼。用这种方式引起旁人的注意,作为与家长的交换条件。有的家长这样劝说:“妈妈不喜欢爱啼呼的孩子,啼呼是没有用的。”孩子的哭闹不是错误,不能惩罚,但也不是好的习惯,更不能随便满足,防止他误以为啼呼的办法管用见效。“啼呼”还有一种特殊用法就是拟人化的比喻。鲁迅《书信集·致孙伏园》一文里也用到“啼呼”一词,说:“猫捕老鼠,啼呼的是老鼠不是猫。”在这里鲁迅是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想必人们是听不到老鼠哭的,或许老鼠压根就不会哭,更不会出声地哭。说老鼠啼呼,带有幽默和讽刺的意味。

同样说哭泣的,保定土话还有一个词,叫“嚎丧”。“嚎丧”是个訾语,骂人的话,贬义词。“嚎丧”也叫“号丧”,原本指的是哭丧,就是丧礼上的大哭,一来表示悲痛,也是对死者的哀悼。丧礼上的“号丧”,大多是干哭。而用于日常生活中,也指大声哭喊。一般都带有责骂的意思。“早晨起来,大牛媳妇挨了大牛一顿揍,你看她这个嚎丧,弄得四邻不安。”这里用“嚎丧”,既是说大牛媳妇哭声之大,也有叙述者被哭闹声打扰之后的不满与指责。女儿期末考试成绩在班里倒数,回家后抽泣,妈妈很是气愤,手指头戳着女儿的脑门大声说:“你嚎丧有什么用?有本事好好学,争口气,下次考个100分比什么不强?”这个妈妈用“嚎丧”指责女儿,表达了对女儿的不满和愤怒的情绪。

保定方言图(传递地区风情的老保定方言)(1)

啼呼

单字“啼”也用作鸟兽的叫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中,用“啼”形容猿的叫声。我们常说的“杜鹃啼血”指杜鹃的凄惨叫声,形容公鸡打鸣叫“啼唱”等等。

在保北一些县区还有叠字,比如“啼呼麻呼”强化啼呼的效果。在保定很多地方还流传着一个歌谣:小小子,坐门墩,啼呼麻呼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啥?做鞋做袜,点灯,说话儿。

这些细微差别,足以看出民间老话的表现力,透过方言也传递出了保定所属地区的风情。

来源:保定方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