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港工作收获与感悟(新华视点告别)

【节目导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宁波港工作收获与感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宁波港工作收获与感悟(新华视点告别)

宁波港工作收获与感悟

【节目导视】

【解说】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闽东海上“连家船民”。除了海,他们曾别无所有。千百年来,他们一直渴望改变“漂泊江海、居无定所”的悲苦生活。

【同期】连家船民在船上住的时间长了,脚都弯曲掉了,成了罗圈腿,当地人把他贬称为“曲蹄”,社会上流传一句“曲蹄爬上山,打死不见官,见官也是无相干”,意思就是讲打官司也没有用,所以这就是当时(连家船民)社会(地位)低的真实写照。

【解说】从海上到岸上的一跃,不仅改变了连家船民“生”的水平,也改变了他们“心”的状态。

【同期】搬上岸就好多了,搬上岸都用上电了,都不会再用油灯了,有了这样接受教育的基础,我们才能够好好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考上大学等等。

【解说】今天,“连家船民”已彻底成为历史。千年浮萍终于有了扎根的土地。海上漂泊者的后代,迎来富庶小康的新生活。

【解说】敬请收看本期节目——《告别“潮水班” 连家船民上岸记》

【正文】

【解说】在福建省沿海的闽东宁德地区,曾居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世代挤在一条船上“讨生活”。他们被称作连家船民,也被称为“疍民”。

连家船民长年困守海上,极少和岸上世界来往。

他们居住的环境“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能靠捕鱼拾贝为生。他们远离城市繁华,后代也得不到教育机会,长期以来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改变命运。

可以说,他们曾是无财产保障、无生命保障、无教育保障的“三无”群体。

【字幕】连家船民聚居地之一

福安溪邳村

【同期 航拍】福安溪邳村党委书记 江宽全

(连家船民歌)渔民过去苦,没有文化瞎眼睛,全乡渔民上千个,没有一个识字人。

【同期】福安溪邳村党委书记 江宽全

(民歌讲的是)有一个村民叫刘金弟,当时给人家骗去买什么呢,买米田共(粪),长街叫买无处找,一个大大的笑话。

【解说】村里的老人、溪邳村会计刘明福小时候也在连家船上生活,他自己读了一点书,但两个妹妹没能够去上学。

【同期】福安溪邳村干部 刘明福

过去,我家里五六个人都住在这条船上,我小时候去上学回来,晚上就用这个蒸笼当桌子,晚上做作业,那个时候没有电灯,用煤油灯时间长了,眼睛都扎扎地、很难受。

【解说】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生活的贫困加上没文化,使他们怀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同期】福安溪邳村干部 刘明福

连家船民在船上住的时间长了,脚都弯曲掉了,成了罗圈腿,当地人把他贬称为“曲蹄”,社会上流传一句“曲蹄爬上山,打死不见官,见官也是无相干”,意思就是讲打官司也没有用,所以这就是当时(连家船民)社会(地位)低的真实写照。

【解说】经济上的贫困和劳作方式让连家船上的孩子上学十分困难,他们经常要随船出海作业,没法按时到校上课。

【同期】福安市下岐村大学生 连云

想要上学就必须要有稳定的居住条件,连家船民没办法像岸上居民一样有房子,他们住船上,随着潮汐劳作,也没办法按时送孩子上学,也没有办法为他们做好每一顿午饭和晚饭,限制了他们的孩子上学。

【解说】但是连家船民们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于是当地一些老师针对连家船民生产生活特点,创办了“潮水班”,力图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改变命运。

【同期】老教师 林兴久

也就是说,小潮水的时候,渔民的船靠岸了,我们就带着课本,踩着滩涂,把这些学生集中在船上,进行辅导、上课。

【解说】连家船上的孩子也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就这样,尽管是“潮水班”,但他们在学习上也很刻苦努力。

【同期】老教师 林兴久

这些孩子学习非常努力,特别是冬天,拖着鞋,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往返要走一公里多的滩涂,脚都红肿了,坚持到学校上课。我经常跟这些学生说,我们穷孩子只能靠书本来改变自己。

【解说】江海飘摇终靠岸。1997年,连家船民上岸问题被列为福建省脱贫的重要任务;1998年12月,相关部门召开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专门研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政策;连续两轮的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由此轰轰烈烈拉开帷幕。

但当时,由于大量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附近的学校一时无法容纳这么多孩子,新的问题出现了。

【同期】福安市下岐村支部书记 郑月娥

我们下岐村刚搬上岸时是有300多名孩子需要解决就学问题,我们当时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这个事情,上级部门也拨款20多万,在学校那边加盖了一层,这样我们的孩子们才能顺利在学校入学。

【解说】就这样,上岸后,这些连家船民聚居村的学龄儿童实现了全部入学,寄宿费、生活费都由村里承担。溪邳村还制定了奖励措施,只要村里有孩子考上大专及以上院校,就奖励他们1000—3000元。

【同期】福安溪邳村干部 刘明福

我们鼓励他,能够考上本一的,我们他奖励3000元,考上本二的我们他奖励2000元。

【解说】连家船民的生活逐步有了保障,孩子们的上学问题逐渐被解决,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现在,让连家船民更欢喜的是,年轻一代中“文化人”多了起来。

【解说】在连家船民搬上岸后、作为连家船民定居点之一的另外一个村——福安下岐村,也出现了200多名大学生,截至目前,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加。

【转场 现场】90后大学生连云正和同事们一起商量设计问题

【解说】正在和同事们商讨设计方案的是90后大学生连云。连云来自福安市溪尾镇下岐村,大学毕业后,他就职于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

对于这份工作,连云感到“满意、很珍惜”,相对于城里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连云的童年是在船上渡过的,对他而言,读书机会来之不易。连云记得,小时候,他比岸上同龄人晚了三年才上小学。

【同期】福安市下岐村大学生 连云

那个时候家里条件比较困难,我记得上学(报名的)时候,父亲到邻居家里借了200块钱,才凑齐了我的学费,送我上小学。

【同期】福安市下岐村大学生 连云

我记得那个时候(下午)两点钟上学,大家一点钟就到了学校,在班级里面写字、看书,对知识相当渴望,那个时候有同学带了一本新书,大家都会轮着抢着去看。

【解说】同样从福安下岐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江旭,目前就职于福州市一家互联网企业。江旭说,之所以能考上大学,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与从小的教育环境改善密切相关。

【同期】福安下岐村大学生 江旭

搬上岸就好多了,搬上岸都用上电了,都不会再用油灯了,有了这样接受教育的基础,我们才能够好好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考上大学。

【解说】现在,福安市的各级政府部门依然十分关注连家船民上岸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在福安市溪尾镇中心小学,记者看到,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和篮球场等都已配置完善。

当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孩子们上学学费全免,只要“拎包入住”就可以了——除了带上自己的衣物外,其他什么都不用带。

【同期】福安市溪尾镇中心小学校长 林勇云

2015年开始,我们福安市政府出台了“368惠生政策”,3是指每个寄宿生财政会补贴给学校300元,用于费用开支,6是指财政给每个寄宿生600元用于购买生活用品,8是指每个学生给800元生活补助,平均一天13元钱。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入学,进得来也能读得下去。

【转场字幕】我们办教育,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

——选自《摆脱贫困》

主编:李杰 王健

统筹:王朝

责任编辑:王朝

编辑:王朝

电子编辑:王朝

记者:陈旺 郭圻

配音:潘锴(实习)

音响:田里 郝晓江

视频技术:董硕

字幕灯光:邹建波

摄像:邰剑秋

音频技术:田里

系统技术:郝晓江

技术监制:王宏达

终审:刘浩

监制:樊华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