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的春联(春联文化千门万户曈曈日)

春节将至,说起过年期间的民俗文化,春联是必不可少提及的。每逢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上红纸黑字的对联,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息,一副小小的春联,起到的不仅是装饰美化的作用,也是春节时期的标志性物品。在各大城镇市场里,有售卖现代印刷出的成品春联,也有人不辞辛苦排队等着书法大师们的手写春联,浓浓的年味全都附着在一对对联里。春联上的文字对仗精巧,简洁有趣,描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辞旧迎新、祈求未来一年的生活事业。

春联顾名思义,春节期间贴的对联。而对联这一形式的传统文化,起源于“桃符”。周代出现最早的“桃符”——悬挂在门侧的长方形桃木板。桃木在中国古代就有赈灾辟邪之说,一直以来被称为“神木”。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当时的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木板上书写降鬼大神“神荼”“郁垒”,“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关于年的春联(春联文化千门万户曈曈日)(1)

唐代时期,桃符上的人物换了角色,神荼郁垒两位捉鬼大仙告别了演出舞台,秦叔宝和尉迟恭成为了新一代桃符保护神。两个“新生代”门神的上任来自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身患恶疾,半夜时辗转难眠,看到门外鬼魅丛生,哀嚎遍布,于是吓得彻夜不得安宁,病情急转直下。

于是,李世民派两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军守在门侧,用将军身上的阳刚杀伐之气震慑群鬼恶灵,从此再无邪鬼叨扰。后来,李世民让人把两位将军的画像贴上门上,以求日夜平安。于是,在桃符上张贴秦叔宝尉迟恭的画像流传于民间,逐渐成为风俗习惯,延续千年至今。

关于年的春联(春联文化千门万户曈曈日)(2)

而到了宋代,“桃符”一词演化为“春联”“春贴纸”。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元日》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当时的北宋仍然保留着“桃符”这一叫法。但是此时的“桃符”已经由刻在桃木上转变为写在纸张上,宋代的是春联文化发展“承上启下”的阶段,春节贴春联正式在宋代民间开始兴起,之后才有了明代的盛行。而到了清代,春联文化已成为习俗,并且在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充足开拓发展。直到现代社会,春联俨然成为了春节期间标志性的文化习俗。

根据世界纪录协会的最新收录,最早的春联更新为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敦煌遗书其中的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了十二幅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幅,“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撰联人为唐代刘丘子,据考证此联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之前认为最早的对联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早了240年。

春联短短两行字,一个横批,言简意赅,却反映了人心的真善,它传承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部分,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来的缩影。

关于年的春联(春联文化千门万户曈曈日)(3)

“春联”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明代。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极度热爱写对联,并在行政上开始正式推广。他颁布法令,规定在除夕前必须写一副对联张贴在家门上。以至于朱元璋微服私访,着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赏析对联。明代是春联文化发展的高峰,不仅民间,文人雅士也把题联作对作为一大乐事,而写春联更是风极一时。

春联是迎新辞旧春节时期的“点缀”,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祝福,所以在各行各业里,春联内的文字也千差万别,从而对应各种类型的祈福,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形态万千的春联。有的贴在商户企业上的注重商业性的“占天时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宝。”“友以义先情可久,财从德取利方长”。也有体现农家祈福的“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国策生辉,农家年年乐好景。春风化雨,杨柳岁岁吐新枝”适合学校教育单位张贴的:“一园春蕾逢喜雨百花吐艳,千顷幼苗沐甘霖万木争荣”“自强不息怀壮志以长行,厚德载物携梦想而抚凌”。

关于年的春联(春联文化千门万户曈曈日)(4)

除了上述这些,还有很多行业不胜枚举。这些对联无不体现着对生活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对个人、事业以及社会未来的美好讴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勤劳乐观的正能量。无论是个人家里还是企业单位,都会张贴能体现对“美好”审美追求的对联,无论是表达对祖国蒸蒸日上的讴歌还是对前路未来期望,都透着人们对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由衷赞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