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光漳州历史(陈元光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的研究)

陈元光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的研究

杨家伦

摘要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南迁,入闽教化,对于开发福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迁闽越的移民大都来自河南,其中,发生在唐初的固始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旨率开漳87姓将士入闽平乱事件,开创了漳州文明的发展史。开漳圣王文化也称开漳文化、圣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凝聚两岸同胞、海外华人认祖归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那些有着开漳文化内涵的地域,都成为饮誉海内外文风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因为奉祀开漳圣王及开漳诸姓先贤忠烈的宗祠庙宇不仅是人们烧香拜神的地方,它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及寻根文化积淀的场所。“漳江思源怀固始,唐人访祖到闽南”。同根同源、同文同俗、同种同宗、一脉相承的“ 开漳圣王” 信仰,是两岸同胞及海外侨胞的重要亲情纽带,至今绵延不熄的香火是同胞敬祖忆根、思乡怀亲的一种精神载体,是民族感情的一种外化,更是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一个标志。

关键词 陈元光 文化 精神内涵

一、陈元光文化的历史来源。我们都明白,文化历史是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是文化的基本要素。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唐朝光州固始人,祖父陈犊,字克耕,为唐开国元勋。祖母魏敬,字玉珏。父陈政,字一民,以功累升为戎卫左郎将,归德将军。母司空氏,字意儿。陈元光将军自幼聪颖好学,少时并好骑射,终成文武全才。长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韬略。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

陈元光漳州历史(陈元光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的研究)(1)

总章二年(669),跟随父亲陈政将军领兵入闽地平乱,父卒、代领其众。会广冠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进攻潮阳,陷之。永隆二年(681),盗起,攻南海边邑,循州司马高王定,受命专政,檄元光潜师入潮。沿山倍道袭寇垒,俘获以万计,岭表悉平。还军于漳,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开漳立州。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对创建开发漳州做出了卓越贡献,福泽一方,为百姓所称颂崇拜,并逐步形成开漳圣王信仰文化。

在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率军南下攻打漳州时曾路过丰州莆田县南部。这样史实的记述,在宋代的仙溪志(今莆田市仙游县)中,有陈政与陈元光居住于仙游枫亭陈庐园的史料记载。唐朝永淳二年(683年)陈元光上奉《请建州县表》,至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获准于泉潮间增置一州,如请设治所于云霄屯营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设漳浦、怀恩两县,漳浦的名字由来是因为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家族曾定居的莆田县南部,几十年后又迁徙到漳州,古代人非常重视曾经定居的地方,比如上面的于是改原绥安溪名为故乡漳江所以故各取曾经定居的地方-取莆田县的“莆”字(“莆”字的繁体字在古代有时写作:蒲字)的谐音“浦”和再次迁徙的地方漳州的“漳”字,组成“漳浦”一词;还有设立的漳州最早的几个县之一云霄县的莆美镇,有莆田的“莆”字谐音“浦”,和陈元光部队的驻地火田镇非常近,还有浦南镇的“莆”字谐音“浦”。

在建设漳州期间,陈元光屯兵四境,且战且耕,融合汉蛮民族,施行“唐化”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兴学办校,奖农助耕,惠工通商,使处于闽粤间的这一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的八闽名邦之一。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垂拱时,分出泉州所辖龙溪县一部分隶漳州,分置漳浦和怀恩两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废怀恩县,割龙溪县来属;宋乾德(963-968年)时,领县除龙溪、漳浦外,还有龙岩、长泰,共四县;元时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县;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龙岩分出升为直隶州,并管辖漳平、宁洋两个县,漳州府范围剩下七个县。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漳州文化博大精深,名人荟萃。不仅有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和开漳87姓先贤忠烈,还出现了陈景肃、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清初出现了以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代诏安画家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

二、陈元光文化的精神内涵。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一种文化的命名,就在于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特色和存在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圣人”最初是用来称颂那些聪明睿智、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圣人本质上也是普通人中的一个,虽然他有优秀的一面,但也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其人格逐渐被升华,人们不仅尊敬他,而且开始膜拜祭祀,希望能得到他的保佑。这时,圣人实际上已经被神格化,有了神的特点和秉性。开漳圣王陈元光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的形象实际上经历了人―王―圣―神的变迁。

从历代朝廷的加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陈元光的地位越来越高:先是大将军,继而是侯,再是王,以至最后上升为圣王。这些加封无疑增加了陈元光的知名度,但是对陈元光真正的尊敬和崇拜还是来自民间,陈元光形象神格化的实现和完成也是在民间。民间对陈元光的纪念和供奉是从陈元光逝世以后开始的。据《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记载,陈元光逝世的消息传开以后,“百姓闻之,如丧考妣,相与制服哭之,画像祀之”。宋代晋江人吕季玉曾写七律《威惠庙》一首,诗云: 当年平贼立殊勋,时不旌贤事忍闻。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乱萤夜杂阴兵火,杀气朝参古径云。灵贶赛祈多响应,居民行客日云云。

可见,虽然史书无载,但是在老百姓心中,陈元光不仅保护了一方安宁,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活,因此为他建庙祭祀,作为对死者的纪念。 因为陈元光的影响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也只有一些特定的地方会祭祀他。从大的方面说,这样的地方有二。一是陈元光的家乡―河南固始。陈氏家族从东汉开始累世居此,陈元光和他父亲陈政就是从这里出发入闽平叛的。陈元光死后,他的孙子陈酆回到固始祖籍修建了祠堂,即“陈氏将军祠”,至今该祠堂犹存,历清嘉庆年间重修。该祠堂正堂匾额为“尘净东南”、“威震闽粤”,堂联为“开闽数十年烽火无惊称乐土,建漳千百载香火不断祀将军”,充分说明了固始人民对陈元光功绩的认可。再就是陈元光影响所及的地方,这包括浙闽粤桂琼川、台港澳等地,民间修建了大量的“威惠庙”和“陈王庙”,把对陈元光的崇拜纳入宗教神系,定期供奉祭祀。明清时期,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闽人大量向台湾迁移,对陈元光的信仰和崇拜也随之传向台湾。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台湾,较大规模的“开漳圣王”庙就有100多座,基本上都是由漳籍移民修建的。

陈元光漳州历史(陈元光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的研究)(2)

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可以发现,各地祭祀开漳圣王的性质并不一样。简而言之,河南固始人只是把陈元光当作一个卓有贡献的先人,像祭祀祖先那样不时上香供奉。而绝大多数的地方,陈元光的形象逐渐神化,变成了可以予人庇佑的神灵。称之为“开漳圣王”信仰,并指出此信仰在台湾的情况是,伴随着台湾社会形态由“移民社会”向“安定社会”、“现代社会”的不断演进,台湾开漳圣王信仰的社会职能也不断演变,发挥着抚慰移民心理、凝聚漳籍人心、供人消灾祈福等作用。(林国平、吴云同:《开漳圣王信仰与台湾社会的变迁》,《漳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4期)正是因为有上述形象的不同,“陈氏将军祠”虽然仍屹立在河南固始,但是除了陈氏后裔和一些仰慕陈元光英名的人会时不时去拜祭一下之外,当地人很少去祭祀,所以“陈氏将军祠”的香火并不盛。然而,在其他地方,有很多信奉开漳圣王的家族,且一般都供奉有开漳圣王的小神龛,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祭拜。此外,人们还经常到附近的开漳圣王庙宇上香,或问事或谢恩。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比如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的圣王诞辰日左右的时间,往往还举行大型活动,称“圣王生”。届时,神庙所在地的村子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有的地方还要举行盛大的“鉴王”、“走王”活动,即抬神像巡游,希望能够得到“圣王”永久的保护。显而易见,陈元光在他们的眼里,已经由一个普通的人变成了拥有法力的神明:人们毕恭毕敬地供奉祭祀以求保佑,并相信他会尽心尽力地保护供奉者。

每年元宵节期间,民间都会举行鉴王、走王等隆重而独特的祭祀活动,如今,圣王巡安做为一种民俗,还成为了福建省第一批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开漳圣王的民间信仰,同时伴随着开漳府兵后裔移民台湾及海外的足迹,不断绵延开来。陈元光故居开漳祖庙燕翼宫、云霄威惠庙的香火远播,仅在台湾各地的分庙就达400多座,东南亚各地更是数不胜数。多少年来,大批的漳籍后裔纷纷踏上故土云霄,寻根访祖,拜谒先贤,千年乡愁,随泪而落。2006年10月,国际开漳文化联谊会在新加坡举行成立大会;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节也在开漳祖地云霄县将军山下隆重举行,开漳圣王文化焕发出令世人瞩目的光彩。

三、陈元光文化的传承意义

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还对这个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一个有着优秀文化底蕴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进步,而继承文化的意义便在于推动国家进步,从而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很多青少年不了解甚至不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的文化侵蚀导致了一部分的青少年崇洋迷外,使得当今社会青少年的爱国意识越来越淡薄。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近几年来,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获得了国际的认可,在文化建设上我们也应该跟上脚步,传承文化,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

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87姓入闽平乱,为唐代漳州带来了和平与繁荣,至此"开漳圣王"及开漳文化在海内外不断洐播。开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凝聚海内外华人认祖归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开漳文化即随华人移民走向海外,陈元光及开漳文化在海内外华人世界的洧播,在凝聚海外华人认祖归根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陈元光与开漳文化的产生什么是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其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历史的继承性。开漳文化敬祖归根,就是一种狭义文化的社会行为表现。

唐代初期,闽南一带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其社会形态处于氏族社会末期,人们种植黍稷类农作物,产量极低,靠近荒山野林居住,狩猎经济较为发达。但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很难维持稳定的生态环境,频繁的迁徙流动则导致了民族矛盾不断上升,贫瘠和落后使那里有了“ 蛮” 地之称,少数民族有了“ 蛮獠’ ,之谓。中国六朝以来,汉族的中央政权统治力量遏制不了南妒诸蛮” ,但到了唐朝,统治政权不断强大,巩固东南边陲事宜就被提到朝廷的议事日程上来。公元669年,福建西南部闽粤交界处,爆发了“ 蛮獠啸乱” ,其规模之大,旷日持久,震动了唐朝,朝廷最终选定了河南固始人陈政,因其有勇有谋、敢作敢为,晋升他为朝尉大夫,使其担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军入闽平乱。唐高宗仪风二年(公元677年)四月,陈政积劳成疾,卒于任上,陈元光父逝袭职,代父领兵。

陈政、陈元光父子自中原长驱入闽,平息动乱,进而开发闽地的一系列活动,使福建地区沉寂了七八个世纪的民族问题,又重新突现出来,先进与落后对抗,汉族与少数民族摩擦。面对开发与治理,陈元光认为,生产落后,民性凶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是这一带经常发生暴乱的根源,仅凭武力镇压是不行的,要使这个地方长治久安,必须创立州县。武则天垂拱二年( 公元686年) ,陈元光奏请朝廷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获准后被朝廷任命怀化大将军,兼任漳州刺史,至此陈元光成为漳州刺史首任。在开漳建漳的日子里,陈元光率府兵将士,劈荆斩棘,开山辟道,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兴办学塾,主张教化,施行法治,改变风俗,在老兵退役政策上,实行与当地土著妇女结合组成新家庭的奖励政策。通过通婚,既安置了老兵,又促进了民族团结。

陈元光漳州历史(陈元光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的研究)(3)

漳州民间陈元光神系也在历代统治者的褒奖中逐渐地庞大起来。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统一管理台湾,漳人络绎东渡,不绝于途,最终成为开发台湾的主力军。那些早期到台的漳州移民,多半与同祖籍的人住在一起,地缘成为他们之间联系的纽带,祖籍的共同信仰成了他们的保护神。随着漳人移垦路线的延伸,开漳圣王庙陆续建立,他们把随身携带的家乡守护神的“ 分身” 或“ 分香” 觅地安顿供奉,由小祠而庙宇,开漳圣王的香火照亮了他们艰辛的开拓创业之路。陈姓先祖和民间信仰的双重崇祀,对于那些在台的漳籍移民来说,不论是作为先祖还是作为神明,其永远是一个来自彼岸的庇佑,他们相信这种庇佑能够使其渡苦厄,保平安。据林殿阁《漳州姓氏) ) 11]--书考证,目前漳州地区有700多个姓氏,其中陈姓人口有55万多人,为漳州第一大姓;林姓人口有53万多人,位居第二;可以说“ 陈林半天下” 。

漳州大姓排列之所以与中国姓氏排名差别较大,不能不说与开漳建漳有着极大的关系,入闽开漳随军87姓人口的就地安家,使闽地人口总量显著上升,其后裔生息繁衍成为漳泉潮汕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居民。这些带有较强地域色彩的姓氏分布特点,在台湾也同样得到了体现。台湾陈、林姓氏最多,与漳州姓氏结构极其合吻,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台湾113个姓氏中,有1000万人的祖籍在漳州,约占台湾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漳籍移民把祖籍地的民间信仰神带到侨居地,宗祠及庙宇就是他们的聚集地点、联络场所。如新加坡的保赤宫就是开漳圣后裔陈笃生之子陈金钟和陈金声之子陈明水于1876年合力组建的,迄今已130多年,它既是陈氏宗祠,又是供奉开漳圣王的庙宇,开漳文化在衍播海外的同时,也融入了当地社会的宗教信仰。随着漳籍移民呈扇形源源不断地向广东、台湾、香港、海南岛和南洋诸地乃至欧美各地的迁徙,漳州人口分布于世界各地竟达100多个国家,尤以东南亚国家最甚。

三、开漳文化的影响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开漳文化是闽南文化的根基和核心,从广义上代表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诸多领域,对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地区和海外华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陈元光祖孙数代是儒家政教思想的实践者,由于他们的实践,蛮荒之地的少数民族归顺了朝廷。

唐初泉、潮之间唐王朝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由于他们的实践,统治力量得到填实,唐朝各种规章制度在东南地区得到了有力地推行,中原文化随之发扬光大。在经济上,由于陈元光的开拓进取,唐朝统治者改变了重北轻南的传统思想,开始注重江南取赋。快速发展的生产力,使沿海地区经济迅速繁荣,昔日闽越的蛮荒之地,一跃变为富庶之疆,加快了大陆东南边陲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在文化上,自陈元光开漳建漳之日起,当地的文化建设也同步进行,陈元光设置专司教育官职,创办松州书院,当地人才的选拔走上封建科举之轨。正如陈元光在《谢准请表》中所称,“ 化蛮獠之俗为冠带之伦” ,昔日的文化贫瘠之地,成为文明礼仪之邦,居民的血统、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自此与中原息息相通,源远流长。在民俗上,从历史、宗族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开漳文化的影响和意义同样是多方面的。自古以来,中国的“宗族是一种在家庭基础上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联系前提,以家长或族长制为组织形式,以祠堂、族产等为共有财产,以家规家法和共同祭祀为行为规范和情感纽带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

1300多年来,陈元光率开漳87姓将士开漳建漳,后裔由姓氏而宗祠,由宗祠兼而宗教,进而兼为节俗,在乡间则表现为一种具有权力和武力的部落自治机构,在都市则成为商人行会的自治团体,这就是梁启超所说的“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髑血缘、宗族、宗教乃至节俗文化的演变,反映的正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对农业自给经济单调的农事时序调剂的乐趣,对传统伦理观念的继承,对祖先及神明的崇拜。

今天,大陆和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人祭祀开漳圣王及开漳87姓先贤忠烈的祈福活动,让人们看到了这种文化的祖根。从另一个角度讲,漳州先民艰苦拓垦、流动迁徙的历史轨迹是漳台人民、海外侨胞寻根谒祖的“ 血缘地图”,陈元光及其祖孙5代承先启后开漳治漳计150年,为闽粤台同胞和海外“唐人”世代景仰。据载,在漳州供奉“ 开漳圣王” 的庙宇有251座,在台湾供奉“ 开漳圣王” 的庙宇有400多座,1984年台湾成立了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信众达数千万人。迁居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地的开漳将士后裔,大多在聚居地建立了开漳圣王庙宇。宗祠及庙宇的不断建立过程,就是海外华人用石头与木头书写自己奋斗历史的过程。

“漳江思源怀固始,唐人访祖到闽南”。同根同源、同文同俗、一脉相承的“开漳圣王”信仰,是两岸同胞及海内外数千万信众的重要亲情纽带,至今绵延不熄的香火是同胞敬祖忆根、思乡怀亲的一种精神载体,是民族感情的一种外化,更是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一个标志。“寻根文化”热也恰到好处地证明了,陈元光及开漳文化对海内外华人凝聚的日久弥深的重大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