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习俗三回九转 三转一响一咔嚓

婚姻、彩礼和嫁妆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四大件”、“三十六条腿”、“三转一响”,现代的年轻人很多都没有听说过,它们都曾经是父辈时期朴实无华的的结婚标配。

贵州农村习俗三回九转 三转一响一咔嚓(1)

五十年代的结婚照(图片来自网络)

传统婚姻中,男方送彩礼,女方陪嫁妆。彩礼是男方给予女方的金钱或者物品;嫁妆是女方嫁入男方家时所带来的财物和金钱。彩礼是属于女方家长的,而嫁妆则是夫妻共同拥有的。本讲所说的“父辈的彩礼”严格来说并不是彩礼,而是指他们那个时期婚姻的必备条件,用现在词就是“结婚标配”,通行于全社会,无有城乡、地域之分。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改变。其中彩礼也伴随着经济和商品的发展发生了转变,基本十年上一个台阶,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如今费用高昂的婚礼相比,过去父辈们婚姻就简单和质朴多了。

下面给大家简单聊一聊父辈们在上世纪不同时代的婚姻标配。五六十年代的标配可以称之为“五个一工程”,也就是一张床、一床铺盖、一个脸盆、一个痰盂、一个暖壶,非常简陋寒酸。

贵州农村习俗三回九转 三转一响一咔嚓(2)

痰盂,现在有外国人装食品

到了六七十年代,生活水平逐步有了提高,家家要求必备“四大件”也就是“三转一响带咔嚓”,“三转”指的是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一响”指的是收音机。“一咔嚓”不是练葵花宝典,咔嚓一下就没了,它指的是照相机。照相机在当时属于奢侈品,不是必备,所以依旧以“四大件”来称呼这些高档家什。

贵州农村习俗三回九转 三转一响一咔嚓(3)

四大件

当时如果没有置办全这些彩礼,那最起码也得准备两件以上,否则就娶不上媳妇。过去是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追求一个质量牢靠,经久耐用,故而有很强的品牌意识。讲究的主,缝纫机必须是”蝴蝶“的,自行车必须是“凤凰”“永久”“飞鸽”的,手表必须是““瑞士”“上海大梅花”的,收音机必须是“红灯”牌的,相机是“海鸥”的。四大件无疑就是财富的象征。六七十年代的学习标兵”雷锋“同志,生前就有皮夹克、瑞士英纳格手表和毛料衣服,可见其不仅乐于助人,品德高尚,同时也和多数青年一样,追求时尚。

贵州农村习俗三回九转 三转一响一咔嚓(4)

学习雷锋好榜样

七十年代后期,电台开始播放传统评书,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中午放学后一边吃饭一边围着电匣子听着评书《岳飞传》的场景。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国外新生事物开始冲击国内市场,家居生活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开始流行打家具了,突出的代表就是组合家具和沙发。于是婚姻标配中又增加了“三十六条腿”之说:一个五斗橱、一个大衣柜、一张餐桌、四把椅子、一张床、一个沙发或者书桌。

贵州农村习俗三回九转 三转一响一咔嚓(5)

八十年代的红沙发

这些生活诉求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记得当时政治课上讲到现阶段我们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之间的矛盾,于是开始改革开放。到了八九十年代,电子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每个家庭的家居生活配置,“四大件”再一次升级,新四大件分别是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录音机。

贵州农村习俗三回九转 三转一响一咔嚓(6)

百货大楼里人潮汹涌的购买电视的人

当时北京牡丹电视机厂生产的牡丹”牌电视当时是十分抢手。人们在八小时之外又有了新的娱乐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美蜜月期,当时央视引入了许多美国的电视剧,学英语有FOLLOW ME,电视剧有《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

贵州农村习俗三回九转 三转一响一咔嚓(7)

《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

当时年轻人游泳时都学《大西洋底来的人》麦克的泳姿,男孩子还都喜欢模仿《加里森敢死队》中甩飞刀的绝活。

贵州农村习俗三回九转 三转一响一咔嚓(8)

《加里森敢死队》

我还记得当时我妈身体不好,老爸特意买了一台洗衣机,成了我们大院第一家购买洗衣机的,邻居们纷纷过来参观。那个年代洗衣服最普通的还是用肥皂,在洗衣板上硬搓,当时男人当家,没有现在的“跪洗衣板”之说。肥皂用的是“灯塔”、“电车”牌,黄呼呼的一硬块,现在想想,仿佛还能闻到它的气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