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古诗中的用典技法)

北宋名臣王安石隐退江宁时,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峰交往甚密,并为其写了不少诗文,诸如著名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第一首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更是广为流传,为人所称道。

众所周知,这两句之妙处,在于诗中拟人的手法。护、送二字,将“一水”、“两山”化无情为有情,将居所周围的环境,描写得鲜活有趣、动静有致,且在无形中,体现了湖阴先生的高洁品性和志趣,可谓妙手天成。

古诗词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古诗中的用典技法)(1)

更令人称颂的是,诗中的“护田”、“排闼”,并不仅是对景物描绘,还蕴含了两个典故。前者出自于《汉书·西域传序》“轮台、渠梨,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后者出自于《汉书·樊哙传》“哙乃排闼直入”。

两个典故,精细对仗,但读来却无刻意雕琢之感,甚至很多人没有察觉王安石的用典,只觉拟人绝妙,写景圆融。这便是此诗的成功之处,且体现了用典技法的至高境界。

用典也称用事,即在诗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词句,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这一技法,是王安石诗作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先秦时期的《诗经》,便开用典之端,两汉时典故在文赋中使用更多,至于魏晋南北朝,用典已成诗歌的一大特点。钟嵘《诗品》说:

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

颜延之和谢庄都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文,他们二人的诗作用典,极为普遍,并引领一时诗风,在这一时期,诗歌的用典技法已经极为成熟,并被广泛运用,且一直延续在后世的古典诗歌创作当中。

古诗词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古诗中的用典技法)(2)

用典的概念,虽能一言以蔽之,然其在古典诗歌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是不一而足的,用典的方式技巧,也并非是单一的。

用典在诗歌创作中的实际意义

随着诗歌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作诗用典的目的,也在这个过程中,从语言典雅的追求,逐渐丰繁,并具有实际积极的意义。

1. 援古证今,使诗中表达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刘勰《文心雕龙》言:“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引用古人之事或古人之语,可以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是自古有之,诗言情志,是传递和表达的文学载体,典故则增加了说服力,能使读者更好地接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如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古代封建制度的不足,致使王朝更替频繁,古人以史为鉴,常总结前朝得失。刘禹锡在此诗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奢靡误国。在一、二句中,刘禹锡道出六朝的绮縻奢华,然后在第三句作转折,以今夕万户凋零的场景,来做对比,使读者感受到其中物是人非的变迁。

古诗词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古诗中的用典技法)(3)

最后一句,刘禹锡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是奢靡,导致了如今的败亡。但直接说出观点,难免单薄无力,因此,诗人引以陈后主的荒淫奢靡来加以论证。陈后主不理朝政,整日沉迷酒色,曾谱曲《玉树后庭花》,隋军已至城下,他尚自沉浸宫中佳丽歌舞此曲之中。

以这一典故,道出这个观点,能够令读者联想起六朝因奢靡败亡的惨痛教训,从真切的历史时间中,认可刘禹锡的这首诗,认可诗中的观点。

杜甫曾任左拾遗,但因营救房琯被贬谪,在后来的漂泊生涯中,他常感叹忠义才高之辈,容易遭朝廷排挤,其诗作《发潭州》亦有如此慨叹。在诗中,他写道: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杜甫以贾谊、褚遂良被贬谪的事件,来抒发自己的愤懑,读来只觉此诗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历朝历代一种普遍而悲哀,并能从贾、褚二人的悲惨的结局中,感受到杜甫的愁苦。

古诗词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古诗中的用典技法)(4)

2. 典故深厚的意蕴,可使诗歌的语句更为凝练

中国古典诗歌,能在短小的篇幅中,蕴藏浓厚的思想情感,并具有形式之美和韵律之美,这是其魅力所在。为了将这种特质更好地呈现,诗歌的语句,应凝练典雅,做到“字能藏句,句能藏意”,如此方可令读者致思、回味。《瓯北诗话》言:

诗写性情,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自有一意,作诗者供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

典故本出自古事、古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后在不断被使用的过程中,它们又积淀了新的情感和思考,因此,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着丰富深厚的意蕴。所以,用典能够以凝练的语句中,传递出丰繁的情感。

例如王维《渭川田家》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是《诗经》中的一首诗《邶风·式微》,表达了一种归隐的思想,王维用了短短的两个字,便借《式微》整首诗的含义,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使得诗的语句极为凝练。

古诗词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古诗中的用典技法)(5)

再如温庭筠的名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读到这句诗诗,便能感受到一种凄美的爱情。因为红豆的后面,有一个妻子等待戍边的丈夫,最终泣血而亡的爱情故事,之后,又有王维“此物最相思”的名句广为流传。

所以,这些感人的故事和诗句,都蕴含在了“红豆”二字之中,品读此诗时,这些意蕴都纷至沓来,交融着温庭筠的情感,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3. 典故的使用,可使诗歌更具含蓄之美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所追求的一种审美理念,正如叶燮所言: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而在诗中运用典故,亦是增添诗歌含蓄之美的一种较为直接的创作技法。例如孟浩然的代表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尾联: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其中“羡鱼情”典出《淮南子·说林训》,在此诗中,这个典故表达了孟浩然渴望出仕,希望能够得到张九龄举荐的心情。若是直言这种想法,未免太过直露,有失文人风骨,并且也影响诗歌的艺术性。孟浩然运用这个典故,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兼顾了诗歌的优美,此诗能够成为千古名作,与这处用典,有着很大的关系。

古诗词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古诗中的用典技法)(6)

古人有许多讽谏时事的诗,对于这类的诗,诗人更须借助用典,在含蓄内敛的前提下,达到讽谏的目的。晚唐时期,朝政混乱,李商隐心忧时局,又觉怀才不遇,每每以诗遣怀,例如《安定城楼》,其颔联、尾联为: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夹在“牛李党争”中,难以自处,同时他又心系家国,怀着远大的抱负,不想因言获罪。故而,他在诗中以贾谊、王粲的经历,来暗指自己的怀才不遇,用《庄子》“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的典故,来反击政敌的恶意中伤。

当然,上述三种,并非典故在诗歌中具备的所有意义,但却是最为主要的。同时,典故在诗歌中的意义,也并非是单一独立的,一个典故的使用,往往是多种意义兼有交融的,这一点不可不知。

典故在诗歌中运用的技巧

用典固然能够使诗歌更为凝练、含蓄,也能令诗人欲表达的思想观念更具说服力,然而前提是要运用得当,典故的疏密、选取、剪裁不一样,呈现的艺术效果也不一样。

古诗词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古诗中的用典技法)(7)

1. 用典并非越多越好,需疏密有致

后世许多诗人,往往以运用典故为能,仿佛典故用的越多,诗歌也便越好,其实不然。袁枚《随园诗话》将用典比作用兵,我认为非常贴切,他说:

用事如用兵,愈多愈难。以汉高之雄略,而韩信只许其能用十万。可见部勒驱使,谈何容易!

正如上文所说,每个典故的背后,都含有一定的意蕴,它们就像一个个的士兵,如何使之有条不紊地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作用,是个极大的考验,如果不能很好的驾驭,兵多反受其害。用典也是如此,太多则会给读者一种堆砌、混乱的感受。

便如龚鼎孳之诗:掖垣封事朝朝下,谁并朱云折槛名。断狱已无于定国,上书空累窦游平。

四句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其中三个人名,诗的意思和情感,全靠四个典故堆砌,给读者一种拼凑之感,少了诗歌应有的韵味,故为后世所弊病。

古诗词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古诗中的用典技法)(8)

用典终归是辅助诗人作情感的表达,诗借古人之意,抒自己之情,一首诗中典故太多,则本末倒置,破坏了诗歌的天然圆融之美和抒情性,故而疏密有致的用典,才是精妙的方式。

2. 少用僻典,使读者能更直观的感受典故中的意蕴

诗歌创作中的用典,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中的内涵、传递诗人的情感思考,而不是用来彰显渊博学识的工具。故而,选用的典故,也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有共性的、大部分读者所熟知的典故,避免使用那些晦涩艰深的僻典。

黄景仁“讵有青鸟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之句,广为流传,前半句,典出李商隐的《无题》,后半句则是出自李商隐的《锦瑟》,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故而品读黄景仁之诗时,读者能够在一瞬间感受到李商隐诗中的凄美,并由此体会到黄景仁的伤情,这便是用典的成功之处。

若是诗人用两个几乎无人知道的典故,读者在品鉴诗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因此体会诗中的情感时,也会受到阻滞,只觉气脉不顺、感触不清。就如钱钟书对用僻典的形容:

生硬晦涩,语言不够透明,仿佛冬天的玻璃蒙上一层水汽、冻成一片冰花。

这样的诗,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难免让人敬而远之,更遑论称之为好诗了。

古诗词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古诗中的用典技法)(9)

3. 典故在诗歌中的应用,应剪裁融化

同时,诗歌的用典,讲究剪裁融化,不能生搬硬套地夹杂在语句中。诗歌极为注重声律的优美和句式的有序,很多时候,代表典故的语句词汇,不能与之契合,因此需将这些词汇裁减为适合的词句,做出合理的安排。

并且,这些典故,应该完美的融化在诗中,使之与诗的意境似浑然一体,就如袁枚所说:

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

水中着盐,看起来依旧澄清透明,品味之后,才发觉其中的盐味。典故与诗,便是盐与水的关系,用典之高妙,在于初看不觉,读来才知其中的意蕴,就如李商隐: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句一眼望去,犹如两幅极具意境的画面。沧海无际,明月高悬,淡白的月色洒在蚌珠之上,照映着珠上的泪水,仿佛哭泣的眼泪;蓝田广阔,朗日普照,温暖的阳光,令田中的玉石散发缕缕青烟。

古诗词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古诗中的用典技法)(10)

读者品味之后,便能发觉诗中的典故。前半句典出《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其眼泣能出珠”,蓝田则是有名的玉山,戴叔伦曾有“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之言。

即便无典故背后的意蕴,李商隐这句诗同样顺畅浑然,是寄情于景的佳句。有了典故之意,则更具言外之旨,令人回味,这与前文王安石之句一样,皆是精妙的将典故剪裁融化于诗中。

结语:

星辰明灭,日月升沉,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多少兴亡成败,随着浪花而逝。但是,数千年来,那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和言语,却在不断洗刷沉淀的过程中,历久弥新。它们被不断的书写,也在不断深化,最终,这些故事和言语,都成了诗人们承载情感的典故。

古往今来的诗人们,借着那些意蕴深厚、为世人所熟知的典故,将其疏密有致的点缀在自己的诗篇中,在巧妙的剪裁融化之下,它们又承载着新的情感和思考,延续给后人。正因为这些典故的存在,使世间传唱的诗篇更为含蓄凝练,并能够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向后世读者诉说着诗人的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