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为汉朝淮南王谁发明的(传说豆腐是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的)

关于豆腐的起源,种种说法,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唐末宋初。在这之前的文字记载中,从来没有“豆腐”这个字眼,或者类似这种食物的具体描述,包括《淮南子》和《齐民要术》。在宋朝的时候,豆腐才普遍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并且花样翻新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起源自汉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也有出土文物证明,在东汉末年,民间制作豆腐已经有很成熟的工艺,在河南密县打虎亭村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已清晰描绘了制作豆腐的泡豆、磨豆、过滤、点浆、整压等流程。

《史记》里有一篇《货殖列传》,对人们的饮食有一些记载。那时南北方的口味差异很大,跟现在一样大。南方吃稻米,北方吃麦和粟。北方麦子种植面积很大,自然有各种面食。面食有统一的称谓:饼。常见是烧饼、汤饼、蒸饼,烧饼和蒸饼好理解,汤饼其实就是现在的面条。

黄豆在那时称为菽,看现在的黄豆都是浑圆形状的,其实中国原产的黄豆是腰形的,扁长,前些日子我去陕北,在绥德农村见到的黄豆依然是这种形状。而陕北当地农村依然盛产糜与黍,这都是中国数千年来沿袭的食物。汉初没有什么吃豆子的好办法,豆子要煮,直到三国时期,曹植“七步成诗”,还在写“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煮熟了之后不怎么好吃,并且会胀气。所以豆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人们桌上的主要食品。

黍,叶子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

到了明清时期,有人觉得“豆腐”这个词不好听,于是称之为“菽乳”,然而这个词太过文雅了,与豆腐的平民化属性没有关联。

在中国历朝历代,政府最关注的都是农业,在汉朝已经有了《汜胜之书》等农学著作,指导人们耕种之道。同时,铁器的大量应用,人们的耕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单位产量增加不少。更令人赞叹的是,那时已经出现了温室栽培技术,使人们有机会吃到反季节食物。张骞出使西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餐桌带来的最直观的好处是:食物种类开始增加,他们从西方带来种子,在当地种植,如今我们吃到的葡萄、石榴、核桃、芝麻、洋葱、香菜、黄瓜等等都是汉代时候引进中国。

影响汉代人餐桌的不光是农业与作物,还有器具与气候。汉代人的丧葬习俗给后来的考古者有许多方便,那时的人们会把生前使用的器具全部做成陶制品,随死人下葬。汉代古墓挖掘出来,往往会有许多陶制品,当时的日常生活细节都隐藏在其中。那时已经有敞口大铁锅,称之为镬,这个字至今仍然是粤语系的常用字,说一盘炒菜好吃需要有“镬气”。当时的镬主要用来煮食,但也开始出现了炒菜。“炒”这个动作最终完成了中国美食最完美的一次跨越。“炒”的出现,光有锅不够,还要有油,先秦时候没有植物油,都是动物油,太过珍贵,不是寻常百姓家使用,到了汉代,植物油出现了。西汉时期的温度普遍比现在温暖,有利于农业发展,而到了东汉末年,刚好赶上一次寒季,连年的温度偏低,农业自然无法发达,遂兵荒马乱的年代开始了。

豆腐为汉朝淮南王谁发明的(传说豆腐是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的)(1)

豆腐虽然不是刘安发明的,有一个却是事实:刘安是个方术家,他召集方士三千,集体炼丹,集体修仙,促成了许多科技成果。比如“精气神”,这三大要素就是《淮南子》提出的。其中也讲养生,养生的最高目的是:“形若槁木,心若死灰……不学而知,不视而见……天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涸而不能寒也。……居而无容,处而无所,……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于道也。”

方术始于巫,中医也是源于巫,他们不可分割,古代著名的中医都是方士。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数、医药、化学是和方术交织在一起。提及方术,不能不提的一个人是齐人邹衍,这个人似乎不怎么有名,但是他的理论大大的影响了如今的中国人。五行学说中国自古有之,邹衍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终而复始,这几乎成了后人的理论依据。万物都有阴阳五行之说,这自然包含了食物。

食物之中有阴阳,凡是食物都有热性和寒性之分,这也是现代人笃信的健康饮食原则。一提到大闸蟹,人们想到的总是“性寒”,需要搭配一些热性的姜醋,或者黄酒;一提羊肉,就会说“温补”,性热。“寒热温平”这四字真言几乎成了食物的灵魂分辨书。

豆腐为汉朝淮南王谁发明的(传说豆腐是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的)(2)

最补不过一碗羊肉汤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汉朝时期才得以确立的,而确立者,正是这些方士。

中医的形成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西医的形成则是以四行体液学说为基础。四行体液学说的四行,即 水、火、土、气,所谓四原性,乃寒与热、燥与湿四大属性(凉与温、干与润亦为四性,只程度不同);四体液是指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行体液学说强调“体液”的重要性,体液与四原性的不同配伍决定了人体的生理特点与疾病性质。而古印度的吠陀医学也是地水风火四行理论。谁影响了谁,没有定论,我看过一种说法,印度医学理论随着汉朝佛学传入中国而进入中国,食物中的“寒热温平”这四行是脱胎于印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