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的事迹(胡士平有哪些故事)

胡士平先生,有名的作曲家、有名音乐家、有名军旅作曲家、歌剧《红珊瑚》的作者,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胡宗南的事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胡宗南的事迹(胡士平有哪些故事)

胡宗南的事迹

胡士平先生,有名的作曲家、有名音乐家、有名军旅作曲家、歌剧《红珊瑚》的作者。

这是一首很多中国观众都耳熟能详的曲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它便在中国的街头巷尾传唱。你这个音调一定是群众熟悉的、喜欢的,你一唱他群众就觉得很熟悉,这是最重要的。这首歌叫做《珊瑚颂》,这位老人是它的曲作者之一,当时五十二年前这首歌随着歌剧电影《红珊瑚》红遍了大江南北。他们搞《红珊瑚》其中一个要求、他们追求的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群众欢迎。

胡士平是一位著名的军旅作曲家,从十四岁从军到六十岁于海政歌舞团离休,他一共创作了五百多首军旅歌曲以及十几部军旅题材的歌剧,他的很多作品在军队内外广为传唱,而这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莫过于《珊瑚颂》。直到今天,这首诞生于四十多年前的歌曲仍然传唱不休。李谷一、宋祖英、奚秀兰等很多著名的歌唱家都在舞台上演唱过这首歌。但是说起这首歌的创作,胡士平说、首先还要从歌剧《红珊瑚》说起。1959年,时任海政歌舞团团长的胡士平参与了歌剧《红珊瑚》的创作。就在我们海军搞歌剧《红珊瑚》的时候,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不是随随便便找几个人、搞一个剧情、写几段唱词就算歌剧了,《红珊瑚》的歌剧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学习戏曲。

《红珊瑚》讲述的是渔家女珊妹在倍受国民党军队欺凌之后奋起反抗,机智勇敢地帮助解放军解放了珊瑚岛的故事。这一部军旅作品最大的特别之处是它身上有着浓厚的中国戏曲的味道。歌剧对于中国来说完全是一个舶来品,十六世纪末从意大利起源之后,歌剧开始流行于整个欧洲,在三百多年之后歌剧才来到了中国。但因为在作词、作曲和演奏、演员表演、舞台美术方面歌剧都有着很高的艺术要求,所以它在战乱频仍的中国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很多人对于中国歌剧依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歌剧就是西洋歌剧,只有西洋歌剧才叫歌剧,它是用什么来表现的戏剧呢,是用音乐来表现的,所以中国戏曲也好、外国的歌剧也好,不管哪个国家的歌剧它都是音乐戏剧,像《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草原之歌》这些歌剧,你可以说它不是西洋歌剧,但你不能说它不是歌剧。同样是用歌词和曲调在舞台上演绎一个故事,在胡士平看来,中国的戏曲与西方的歌剧其实很多地方都有相同之处。只是对于中国歌剧,中国人的了解度和接受度并不高,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胡士平认为首先要创作更多中国化的作品,途径就是向中国传统戏曲学习。其实他的这个看法在当时整个中国戏曲界是一种风气。1956年,中国话剧在北京人艺的带头下,开始了向中国戏曲学习,而与话剧同属“舶来品”的歌剧也开始了同样的探索。《红珊瑚》便是早期这些探索的作品之一。比方说在音乐上大家都知道的多一点,《红珊瑚》开始的海风阵阵愁煞人,这些唱段它是完全接受了戏曲的韵味,它不是一个一般的唱段,《红珊瑚》不仅是在唱腔上有一种戏曲的韵味,它在语言上、对白、形体,我们形体也很戏曲化的。第二场不是在海上嘛,在海上这一场戏学戏曲的部分主要是学习的《苏三起解》,《苏三起解》是一个老人、一个女孩这么两个对着唱嘛,一个说一个唱、一个说一个唱。他们第二场也是这样的。胡士平在此之前虽然创作了大量的军旅歌曲,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涉猎却并不多,为了创作出拥有中国戏曲韵味的歌剧《红珊瑚》,他开始了大量的学习。自己学过梆子、学过京戏、学过黄梅戏、学过河南梆子,自己在黄梅戏剧团学过七十天。安徽还有一个庐剧团,自己同时也在那个剧团里学,自己是把他们所有的唱段、所有的比较传统的唱段全都学会,学会了以后把这些唱段整个的放在一起分析一遍,了解它这个唱段是什么角色唱的,是在什么情感状态下唱的、在什么戏里面唱的、这种戏曲唱段它们互相之间有什么区别。

胡士平刻苦学习很有成效,《红珊瑚》全剧四十首曲子他创作了其中的十四首。1959年歌剧《红珊瑚》在北京上演,随即引起了观看的热潮。在北京演出了十场之后这部歌剧又辗转国内各大城市、军区演出了近百场,而且场场爆满。人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它的喜爱。

胡士平对于《红珊瑚》演出现场的印象很深刻,因为他参加了这部歌剧所有的巡回演出,他在群众席里得到了观众对它最真实的评价,而这也为他谱写《珊瑚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0年《红珊瑚》被拍成歌剧电影,胡士平受邀为电影创作主题曲,此时、他对《红珊瑚》的了解和理解已是今非昔比。这个全剧的音乐的韵味可以说是熟透了,成天在那里看,这个戏里面演什么、唱什么,观众怎么反应、都清楚,首先呢自己是抓住最主要的观众最喜欢的音调,这个音调是什么,就是《珊瑚颂》里面的那个,这个最主要的音调,你把这个音调用好了、这个主题歌就成功了,观众就喜欢了。胡士平从观众的掌声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当这一份灵感变成歌曲再次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时得到的是更加热烈的掌声,《珊瑚颂》也因此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原创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并被人们传唱不息。创作《珊瑚颂》的时候,胡士平只有三十五岁,但是他的创作生涯在此时却已经长达二十年。胡士平说,他的创作能力是在跟随着部队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锻炼出来的。自己在街头唱歌,唱歌的时候呢就有不少人来看,人们看热闹啊,尤其是小孩特别多,小孩来了就教小孩唱歌,那时候的歌有三、四句词就是一个歌,歌非常小、很快就会了。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十四岁的胡士平跟随新四军的游击队离开了家,但是由于年纪小、不被允许上战场,胡士平被送到了战地服务团。战地服务团成立于抗战初期,它的使命是通过能使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组织和宣传中国人民抗日。进入战地服务团之后,胡士平的主要任务是站在街头唱歌。一般的都是用民间曲调的形式旧瓶装新酒,找一个旧的戏曲的形式,比方说《小放牛》用这个形式填上新的内容。自己记得那个歌是这样的,日本鬼子打来了、亡国奴做不得,这两句是唱的,唱了这两句以后呢,就给听众提一句喊的话,就喊同胞们亡国奴做不得,然后下面观众啊、唱歌的人都一块回答,对,亡国奴做不得,对呀。胡士平一边唱着歌,一边开始学习识谱,两年后、他开始尝试创作歌曲。1940年十六岁的胡士平创作了他的第一首歌曲《保卫路东》。1941年胡士平离开了战地服务团进入新四军二师担任一个旅的文工团团长,自此他开始紧随一线作战部队在战火之中进行自己的创作。有些歌曲调,比方说行军之前首长在队前讲话,行军的路上就考虑首长的讲话,首长讲的是什么内容、动员部队的要点是什么、到哪儿去打仗,就考虑这些东西。在行军的时候就把这些内容变成歌词,变成歌词同时也就是变成歌曲了,因为你是作曲的嘛。行军时构思、休息时创作,让歌曲紧贴战事的发展和战友的生活,胡士平就是这样在战火之中、用自己创作的旋律感召人民、抚慰战友,他的作品《模范战士》、《运动战》、《打破敌人新花样》、《咱们的连队》等在军队中被广为传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