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1)

何叔衡

何叔衡的一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37岁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和毛泽东当同学,45岁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52岁留学苏联,60岁在对敌英勇斗争时壮烈牺牲。

毛泽东这样评价他:“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但是这传奇色彩的背后,隐藏着数不清的血泪;这数不清的血泪之后,却还有苦中作乐的欢声笑语。

何叔衡和毛泽东、方志敏等多数杰出共产党员一样,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幼时的何叔衡一边帮助家里种地务农,一边在私塾念书达8年之久。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2)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何叔衡参加科举,考中了秀才。

在当时识字率不足百分之一的中国,秀才在平民之中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县衙知道何叔衡考中秀才后,便有意让他到县衙之中去掌管钱粮。

但是何叔衡知道县衙门向来是黑暗腐朽、鱼肉百姓的衙门,便断然拒绝了这个“肥差”,甘愿回家种地、当教书老师。

1909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希望通过制度和思想的变革能够挽救清政府岌岌可危的统治。

何叔衡也因此得以在担任文史教师时可以阅读到许多当时新书。

这些书大多是介绍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政治思想的,其中,就包括孙中山倡导的民主主义。

辛亥革命爆发后,已经了解先进思想的何叔衡立即剪去了头上的辫子,又动员周围的人剪辫子、放弃裹脚。

但是当何叔衡回到家后,却发现许多人依然留着长长的辫子,裹着畸形的小脚。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3)

辛亥革命胜利后新军留影

何叔衡自己的妻子是个典型的“小脚女人”,但是对于自己的女儿,何叔衡夫妻却从不要求她们裹脚。

何叔衡甚至教育她们:“你们将来是要做大事的,所以不要裹脚!”

何叔衡眼见乡里村中还有许多人冥顽不化,便心想“单纯地动笔动嘴是不行的,看来还要动手动刀。”

于是何叔衡便将家中的裹脚布和小脚鞋全部搜罗出,又召集了村里众人,当众痛斥了封建主义之后,将所有的裹脚布等物品统统砍烂。

虽然已经年近不惑,但是何叔衡热血依旧沸腾。

他感觉自己正值壮年,还可以为国家做许多奉献。

但是,他的知识还大多停留在圣贤书上所学的“之乎者也”上,他需要更新他的思想与知识,以应对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

于是,在1913年,37岁的何叔衡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结识了20岁的毛泽东。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4)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旧址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何叔衡和毛泽东一起创立了新民学会、一起驱逐了军阀张敬尧、一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

1921年,中国一大召开了,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

这次的会议上到处都充满着年轻的身影:刘仁静19岁,邓恩铭20岁,王尽美23岁……

28岁是他们的平均年龄,正好也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

然而,在这群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中,却有一位留着八字胡,穿着旧长衫的“中老年人”——45岁的何叔衡。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5)

建党之后,何叔衡的革命工作也在继续进行着。

一次,何叔衡在街头进行演讲,鼓动群众积极斗争之时,不巧被警察抓到,带回了警察局审问。

审讯官看着何叔衡一身长衫,还留着胡子,一点都不像参加了共产党的年轻人。

何叔衡看出了审讯官的疑虑,便计上心头。

审讯官先问何叔衡,“你知道什么叫共产主义吗?”

何叔衡把双手往身后一背,开始摇头晃脑地“掉书袋”:“有共产主义则不能不提三民主义也。吾乃学者,有何不知?《论语》有言……”

何叔衡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四书五经的话。

审讯官皱着眉,揉了揉太阳穴,看其实在不像革命人士,便把桌子一拍,说道:“少啰嗦了,滚吧滚吧,净添乱。”

何叔衡闲庭信步地走出警察局,很快便消失在人来人往的街头。

这时,警察局审问后面的人才知道,原来刚刚放走的居然是共产党重要领导人。

可惜当他们再派人去追时,已经完全找不到何叔衡的影子了。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6)

木刻画何叔衡

1928年6月,何叔衡被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进行学习。

这时的他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

但是年龄并没有阻碍何叔衡求知与探索的心,他毅然决定前往苏联,并且做了一首七言绝句表示决心:

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

到苏联后,人生地不熟的何叔衡还要重头学习俄语,这无疑让何叔衡本就艰难的苏联生活更加困难。

但是何叔衡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有过一丝退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勤能补拙”四个字。

有时,为了记住一个俄文单词,何叔衡要把这个单词读上几百遍甚至几千遍。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7)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教学楼

1930年,何叔衡在苏联学成回国,先到上海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卧底转移工作。

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建立以后,又到江西瑞金担任最高法庭主席要职。

因为其厉行法治、秉公办事,亲切地被当地人民称为“苏区包公”。

可惜好景不长,1935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只能被迫长征。

两万五千里,59岁的何叔衡却依然不以为意,踌躇满志地希望能够和全体红军一起完成这一惊世壮举。

当时,董必武49岁,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

何叔衡便问他,是打算去长征还是打算留守在江西打游击战。

董必武说如果有需要,他愿意去长征。

何叔衡也下定了决心要去,并且告诉董必武他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

2月份,春天还没有真正地来到,红军就离开了江西,开始了长征。

由于种种原因,何叔衡没有出发随军长征,而是留下与国民政府打游击战。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8)

冰天雪地中,年近六十的何叔衡与国民政府坚持周旋整整十天。

睡山洞、喝雪水、躲追杀……满头白发的何叔衡身手矫捷,就像一个身体强健的青壮年。

但是由于人数和装备等各方面的劣势,何叔衡带领的游击小队还是不幸被国民政府的官兵团团围住,困于山顶。

何叔衡由于年老,加上长期的过度疲劳,已经力不从心。逃到半路,气喘吁吁的他向战友说道:“我跑不动了,开枪打死我吧!”

两名勤务员不忍心丢下何叔衡,硬是架着何叔衡继续前进。

走至一个悬崖边,何叔衡不愿再拖累战友,便趁人不备之际,自己跳了下去。

当时人们只以为何叔衡是跳崖身亡,直到60年代,真正杀害何叔衡的凶手才被抓获,何叔衡的死因也才浮出水面。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9)

原来,当日何叔衡跳崖后并没有立即死亡,只是躺在地下四肢不能行动。

国民政府的两名官兵在搜山时发现了他,只以为他是一名失足坠崖的普通老人。

两名官兵见他身上还有一些财物,便起了歹心。

谁知这时昏迷的何叔衡忽然转醒,立马抱住敌人大腿,想要与之进行搏斗。

两名官兵见状,立马连开两枪,打死了何叔衡。

何叔衡牺牲后,其远在家乡的妻女,并未在第一时间知道这个消息,妻子更是直到去世,都在苦等何叔衡回家。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10)

何叔衡的妻子叫袁少娥,是典型的旧式农村女人,二人也是完全依从“父母之言,媒妁之约”而成婚的。

在当时,许多具有先进思想的文人墨客都对包办婚姻嗤之以鼻,用各种方法反抗着旧礼教强加于自己的枷锁,徐志摩、郭沫若等人便是其中代表。

但是何叔衡并没有抛弃甚至冷暴力袁少娥,而是与袁少娥相敬如宾、恩爱一生。

袁少娥虽然不识字,但是明是非,而且操持家务、处理家事更是无一处不妥帖。

何叔衡深知妻子的贤惠,夫妻二人也向来和睦。

二人成婚后,袁少娥连续为何叔衡生下了两个儿子,但是都夭折了。

直到1903年,袁少娥生下了大女儿何实懿。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公婆及族人见袁少娥“肚子如此不争气”,便对袁少娥指指点点,甚至多加指责。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11)

旧时的结婚证书

何叔衡却觉得女儿也是家中宝贝,都是袁少娥拼死生下的,理应值得千宠万爱。

于是何叔衡为女儿起名“何实懿”。

“懿”是美好的意思,何叔衡意在告诉袁少娥,女儿的到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以后也希望我们一家人都能幸福美满地生活下去。

何实懿之后,袁少娥又接连生下了何实山、何实嗣两名女儿。

何实山出生时,何叔衡为了不让妻子多心,专门为女儿在村子里办了一次“三朝宴”。

别人向来都是生了儿子才办“三朝宴”,何叔衡却为女儿办了“三朝宴”,可见何叔衡是真心带自己的妻子女儿。

当第三个女儿出生时,何家全族人忍无可忍。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12)

他们指责何叔衡两夫妻未能延续香火,要求何叔衡纳妾以便传宗接代。

何叔衡坚决不纳妾,甚至还给第三个女儿起名叫“何实嗣”,意思很明显,就是女儿也是何家的子嗣后代。

但是何叔衡的父亲一再逼迫何叔衡夫妻,何叔衡无法,只得过继了一个养子何新九,以便对家族长辈都有个交代。

此后,何叔衡经常在外求学与参加革命工作,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家中的一应琐事全落到了袁少娥一个人的肩膀上。

1927年,就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政府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袁少娥不论如何不愿意与何叔衡断绝关系,便带着全家人躲到了深山老林之中。

何叔衡身在外地,也一直担心着家中妻子的安危。

1929年,何叔衡给养子何新九写了一封十几页的家书。家书中除了交代了做人的一些道理,还有一些自己的心里话。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13)

影视剧中的何叔衡形象

何叔衡在家书中交代道,何新九不必为自己养老送终,自己对于养子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照顾好养母袁少娥。

世事难为,1935年何叔衡牺牲,那一年,袁少娥62岁。

由于当时信息传递的不便,袁少娥一直不知道夫君何叔衡已经牺牲,而是以为其依然在前方为革命事业奉献着。

时光匆匆,儿女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与事业。

养子何新九成家立业了;大女儿何实懿嫁给了一位普通农民,操持家务,侍奉长辈;

二女儿何实山和三女儿何实嗣,也跟随着父亲的脚步,于1937年前往延安搞革命了。

到达延安后,何实山和何实嗣很快得知了父亲牺牲的消息,但是他们选择隐瞒母亲。

袁少娥十年如一日地等待着丈夫回来,头上的白发也越来越多,眼睛也越来越看不清楚东西,再到后来,许多事情也不记得了。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14)

老年痴呆的袁少娥在儿女的照料下过得倒也不错,每逢节日,她总是要问问儿女:“你们爹爹回来没有?快去打些酒来,你们爹爹回来要喝的。”

1957年,82岁的袁少娥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在病床上,满头白发精神萎靡的袁少娥看着床前的儿女们,她开口说道:“我没有什么别的要求,只一样,我孤孤单单这一辈子,死了以后,还是要和你们爹爹葬在一起的。”

语毕,袁少娥便结束了她漫长的等待,垂手瞑目。

家中谁也没有提起过何叔衡牺牲的事情,袁少娥虽然嘴里不问不说,但是心里一清二楚。

只是,她心中仍有一丝希望,希望有一天何叔衡能够像以前一样出现在家门口,说句:“我回来了。”

何叔衡几个孩子(何叔衡45岁参加一大)(15)

儿女们遵从母亲的遗愿,将父母合葬在老家屋后的小山坡上。

只不过由于何叔衡葬身悬崖,其遗体无处可寻,袁少娥只是与何叔衡的衣冠冢相伴长眠。

如今,湖南何叔衡故居的后山坡上,早已树木葱葱,行人往来不断。

就在山坡密林之中,有两块墓碑静静伫立,共同经历着风霜雨雪。

这两块墓碑上,刻着的名字正是“何叔衡、袁少娥”。

何叔衡一生为国,许下誓言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他用行动践行了他的誓言。而他的妻子袁少娥,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他们结婚时许下的不离不弃的誓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