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科学家揭露真相(西方科学家认为这东西永远都找不到)

深入到基本粒子的微观世界,会发现它们也是一个大家族,在其形形色色的成员中,最具神秘色彩,并且曾经最让科学家伤透脑筋千方百计寻找的,应该算是中微子了。

中微子先是在理论上被预言,还是在1930年,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他在解释β射线的放射性时,认为其野性,在放出一个电子同时,还放出了一个不知是什么的粒子,该预言成功地建立了β衰变现象的理论。后来,这个不知是什么的粒子被称为中微子,但是中微子极难直接探测到,泡利经这样比喻,寻找中微子“比在撒哈拉大沙漠中寻找某一粒沙子还要难得多。”他还曾经预言,中微子这种东西是永远测不到的。

但是中微子却又是无所不在的,宇宙中到处都是,每一秒钟都有成百上千亿个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我们却浑然不觉,因为这种东西极小极轻,又不带电荷,质量大约只有电子的百万分之一,跑的却和光速一样快,轻松穿越地球也不受阻挡,所以这种东西的简直不可捉摸,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对寻找中微子束手无策毫无办法。

但是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却被我国科学家王淦昌解决了,1941年,还在浙江大学任教授的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后来被西方科学家用实验所证实。

英国科学家揭露真相(西方科学家认为这东西永远都找不到)(1)

王淦昌第一次听说中微子的时候,正在德国柏林大学读研究生,那时他还很年轻,对物理中的中微子研究十分感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后来他回国,但他还一直关心着β衰变和检验中微子的实验,并想出了证实其存在的方法,但由于苦于国内并没有能他完成实验的相关科研设备,所以无法进行实验操作,当然也就无法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设想了。

在科学上的追求,需要大公无私的精神,因设备问题无法完成实验的王淦昌决定把自己的科研设想公布于世,于是在1941年,已回国六七年的王淦昌写了一篇题为《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文章,发表在次年美国的《物理评论》杂志上,文章中提出了电子俘获试验监测中微子存在的方法。之后的1942年6月,该刊发表了美国物理学家艾伦根据王淦昌方案作的实验结果,该实验基本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这是这一年中世界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王淦昌听说后也非常欣喜。

到了1952年的时候,物理学家艾伦与罗德巴克合作又一次完成了这个实验,过程和结果都非常完美,同一年,物理学家戴维斯也用实验实现了王淦昌的建议方法,都证明了中微子是存在的。1956年时,测量中微子与质子相互作用引起反应以直接探测中微子的试验由美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完成。因为这个实验,他与发现轻子的美国物理学家马丁·珀尔分享了199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揭露真相(西方科学家认为这东西永远都找不到)(2)

自从中微子假说提出以后,经过26年,人们才第一次检测到了中微子,也打破了泡利本人认为中微子永远观测不到的悲观观点。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科学家王淦昌是第一个提出探测中微子建议方法的人,是他帮助西方科学家找到了被认为是最难寻找的中微子。但如果王淦昌能拥有和国外同样先进的实验设备,相信他将是第一个探测到中微子的人。

英国科学家揭露真相(西方科学家认为这东西永远都找不到)(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