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及其主张(八大家古文运动)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谈谈唐宋时期的散文,唐宋时期的散文主要以八大家的古文运动和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为主散文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进化成了骈文和骈赋,骈文和骈赋的区别是骈文不押韵,骈赋押韵骈体文写作的格式要求达到了极端,每句限制四言或六言,要求对仗对偶,大量采用古人的典故,辞藻华丽等等,可见文章的写作格式要求很严谨,但是造成了文章的内容很浮华而空洞,没有真情实感而流于形式骈文太重视文章的形式,而轻视了文章的内容,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唐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及其主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唐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及其主张(八大家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及其主张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谈谈唐宋时期的散文,唐宋时期的散文主要以八大家的古文运动和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为主。散文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进化成了骈文和骈赋,骈文和骈赋的区别是骈文不押韵,骈赋押韵。骈体文写作的格式要求达到了极端,每句限制四言或六言,要求对仗对偶,大量采用古人的典故,辞藻华丽等等,可见文章的写作格式要求很严谨,但是造成了文章的内容很浮华而空洞,没有真情实感而流于形式。骈文太重视文章的形式,而轻视了文章的内容。

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浮华的文风发展到了鼎盛。到了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对骈俪文风极为不满,曾想改变这种不良的文风。隋朝重臣李谔曾上书皇帝建议要请正文体,并批判六朝以来绮靡浮艳文风。凭借此君臣两人一篇奏章和一纸诏令很难改变当时的文风潮流,不久后隋文帝杨坚去世,六朝绮靡浮艳的文风继续是主流文体。文章自从魏晋开始直到唐朝中期都是以骈文为主,甚至到了唐朝科举考试也选择了骈文为指定文体,奏疏也规定采用骈文,因此到了唐朝骈文成为了文章的官方文体。

初唐的王勃、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因他们四人的骈文成就很高,才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的骈文与六朝时期的骈文浮华风格不同,他们的骈文用典平易、思想雅正、语言朴实、风骨有力,与传统骈文的多典难懂,拼凑华词丽句有很大的不同。

到了盛唐时期,出现了两个大文学家张说和苏颋。张说出生于公元667年,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三次出任唐朝的宰相,曾经引领文坛三十多年。张说很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可见其文章修养非常高。

苏颋出生于公元670年,陕西武功人,世代祖辈都在朝廷担任重臣,他的父亲苏瑰曾担任过唐朝的宰相,被封为许国公,与张说是故交。苏颋比张说小三岁,也做过唐朝的宰相,后继承父亲的爵位,被封为许国公,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和苏颋两人都擅长写文章,同朝为官,两人一起领导了盛唐前期三十多年的文坛,他们两人都主张“崇雅黜浮”,反对陈、隋以来浮丽的风气,重视文章的内容表达和实用性。两人都是写骈文的高手,但是两人都摆脱了六朝骈文的写作传统,把散体融入到了骈文中,采用散骈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尤其是张说的文章用典不多,文词朴实大气,不追求华词丽句,对骈文转向散文的文风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张说擅长碑志,风格雄壮,代表作有《西岳太华山碑铭》、《贞节君碑》、《姚文贞公神道碑》。苏颋擅长制诰,经常替皇帝撰写诏书,因皇帝十分喜欢他写的诏书,常令人另抄录副本,留在身边经常阅读。但苏颋的文章骈文气太重,比张说的文章较拗涩,代表作有《授张说中书令制》、《大清观钟铭》。张说曾被封为燕国公,苏颋曾被封为许国公,两人都因为文章而地位显赫,因此被称为“燕许大手笔”,来标志着张说和苏颋创新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历史地位。

到了中唐开始,诞生了奏议名家陆贽,我们在骈文的章节中介绍过陆贽,由于他的制诰政论文写的十分漂亮,不断的赢得皇帝的喜欢,他的官越做越大,官至宰相,他曾主持科举考试,本次高中的有韩愈、欧阳詹、崔群、王涯等当时顶级的文人,这一届录取的榜单被称为“龙虎榜”,他们后来均受陆贽的提携,因此他被称为是韩愈等人的老师,他们的写作风格均受陆贽的影响。

陆贽的骈散文章继承了张说的风格,用典较少,不追求华丽的词藻,语言平淡、朴实、实用,善于长长的政论文。他的政论文动不动就长达上万字,分析治国理政的大事,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他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去思考、总结、分析,形成文章后,皇帝看了十分喜欢,因此官越做越大,官至宰相。陆贽的文章摆脱了骈文的条条框框,议论随意大气,重视事物的分析总结,重视内心真实想法的表达,不追去语言的华美,更重视实用性,不像传统的骈文以拼凑华丽的文字为主。陆贽的文章对骈文走向散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直接影响到了韩愈和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由韩愈首先发起对骈文进行的革命性运动,强烈反对六朝以来严格讲究声律、辞藻、排偶的骈文。骈文太追求文章格式的华美,而深深的限制了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骈文是形式美而内容空洞,被模式化,而且语言越来越模糊不清,甚至无法表达想要表示的思想和意思,因此骈文被韩愈称为俗下文字。因此韩愈推崇恢复秦汉散文的文风,朴实、自然、内容充实。韩愈古文运动的目的就是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成为相辅相成的运动。韩愈最大的贡献一是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二是极力恢复儒学道统。在当时骈文文风盛行,严重影响文学的发展,因此他极力倡导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同时期佛教在唐朝非常盛行,多代唐朝皇帝极其信奉佛教,佛教的发展可以用“泛滥”两个字去形容,导致孔孟儒学衰败,因此韩愈极力反对大力发展佛教而提倡恢复儒学道统。韩愈还写了一篇《论佛骨表》来极力反对皇帝唐宪宗拜迎佛骨的迷信活动,他还因此差点被皇帝用极刑处死,辛亏在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才保住了性命,被贬往潮州。因此感慨而写下了千古名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不仅是反对骈文恢复秦汉散文的提出者和倡导者,还是实实在在的践行者,韩愈一生笔耕不缀,现存的散文就有近400篇,名篇众多,例如议论文有明儒斥佛的文章有《原道》《原毁》,讽刺社会现状的文章有《马说》《进学解》《获麟解》,传道授业的文章有《师说》;叙事文有《平淮西碑》《柳子厚墓志铭》;抒情文《祭十二郎文》等等。韩愈的文章首先是敢说真话敢写真事,他曾因为写的真言真事多次被贬,还差点掉了脑袋。例如《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是上书皇上减免百姓赋税的状,描写了严重的旱灾和饥苦的惨状,批判了地方官吏横征暴敛的罪过,因此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写了《论佛骨表》差点掉了头,后来被贬往潮州。

韩愈写文章彻底摆脱了骈文的框框架架,非常的自由自在,不再重视形式而重视内容的表达。总体而言,韩愈的文章直率大胆、气势雄伟、愤世嫉俗、自然厚实、逻辑缜密、说理透彻、题材广泛,但同时用词险僻。韩愈的散文类型有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韩愈最有名的散文《祭十二郎文》和《师说》。我们分享一下《师说》中最有名的一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意思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自己的老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在某方面可以当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知道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而已。阐述了敢为人师敢为人徒的道理,提倡人与人之间要敢于相互学习,讽刺了当时流行耻于相师的社会现象。

韩愈被称为“古文运动的先驱”,“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文章与杜甫的诗歌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还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可见韩愈的文章成就之高,影响之大。

唐朝唯一一位能和韩愈平起平坐的散文大家只有柳宗元,柳宗元是韩愈搞古文运动强有力的支持者和实践者。韩柳两人一起推行古文运动,推崇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在两人共同的努力下,终于转变了六朝以来骈文盛行的文风,使得散文成为了主流文章。柳宗元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文有六百多篇,他的散文成就大于诗歌,他是散文复兴的领袖级人物。他的散文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说理散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如《天说》、《封建论》、《断刑论》、《桐叶封弟辨》等;二是寓言散文,用寓言故事来讽刺社会的丑态,诙谐幽默,讽刺奇特,如《黔之驴》《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此三篇寓言被称为《三戒》,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三篇寓言,借用了驴、麋、鼠这三种动物形象,对社会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三是传记散文,真虚相融,似寓言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捕蛇者说》《河间传》《梓人传》等。四是游记散文,清新自然,真情实感,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又名《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此八篇游记又被称为《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来抒发自己忧伤凄苦的感情。柳宗元最有名、成就最高的散文就是游记散文。柳宗元最有名的散文《捕蛇者说》和《小石潭记》。我们分享一下《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此篇文章写的非常的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毫无骈文的做作和拼凑的写作痕迹,也不像骈文和辞赋那样苦涩难懂。景色描写的非常的透彻,先由远处描写到近处,再由近处描写到远处,层次清晰,线条分明。采用了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情景结合,形象结合,像是用录像机录制出来的一部美丽的山水景色记录片。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像是王维的山水诗,巧妙的把声音、颜色、灵动、心情相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要写好诗歌和散文要像王维和柳宗元学习,动作和景物相结合,声音和颜色相结合,远处和近处相结合,情感和景物相结合,形态和物体相结合。

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第一次古文运动,并引起了一波写古文的潮流,使得骈文的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韩愈和柳宗元以前就有萧颖士、李华、元结等人,提出了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采用散体作文,但并没有取得实践性的成功,但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提到唐朝文学的最高成就,除了“李杜”,就是“韩柳”,“李杜”代表了诗歌最高的成就,“韩柳”代表了散文最高的成就。

韩愈和柳宗元之后,韩愈的学生李翰继承了韩愈弘扬儒教的道统,散文成了宣扬儒学的工具,散文成就很低。韩愈的另一个学生皇甫湜继承了韩愈散文的险僻特点,文章非常的苦涩难懂,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和传播,加上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等人的极力压制散文,提倡骈文。因此到了晚唐散文再次变得衰落,骈文再次成为文章的主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