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关系(梁启超的两次决裂)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1915年8月31日,梁启超在《大中华》月刊中发表了“惊世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该文章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一时风行全国,并揭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

在围绕该惊世奇文诞生的前后,其实梁启超曾与康有为、蔡锷先后有过两次”决裂“,这一前一后的”决裂“故事,今天已成为了历史传奇和不乏溢美之词的政论谈资。

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关系(梁启超的两次决裂)(1)

这过程还得从康梁二人的结识谈起。1890年,18岁梁启超在同学梁千秋的引荐下拜谒结识了33岁的康有为,其时的康有为还是一名科举落榜者,在学历上还不如已为“举人”的梁启超。但因为科举上的不顺利,康有为以他的“愤青”思想冲击了还接受着传统教育的梁启超,让梁启超毅然决定拜他为师。

师从康有为,只是梁启超政治生涯的开始,“戊戌变法”失败后二人同逃日本,梁启超就开始接受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熏陶,而康有为则一直围绕着他的光绪帝“衣带诏”打转,师生间的分歧就开始越来越多了。

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关系(梁启超的两次决裂)(2)

在日本期间,梁启超开始与邑人同乡陈少白接触,并通过他结识了孙中山。

康有为得知后非常生气,碍于师生情谊,梁启超只好表面上答应了“脱离革命党”,实际上并未改变心里面对革命的信仰。

同时,在尊孔保教的问题上,梁启超开始认为康有为的这思想已“不合时宜”,“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通过一系列言论,梁启超已从“保教骁将”转变为“保教大敌”,这更加深了康梁之间的矛盾。

武昌起义爆发后,就“共和制”还是“立宪制”的问题,康梁二人之间的矛盾趋向了白热化,开始在公开场合发生剧烈冲突,并在报刊上展开了相互抨击的对骂战。由于康有为积极参与复辟,梁启超坚决拥护共和,最后师生间“割袍断义”,并通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终结了二人之间的一切的来往。几次复辟失败后,康有为小丑般躲了起来,而梁启超,则开始了其“共和生涯”。

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关系(梁启超的两次决裂)(3)

说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揭开的护国战争,其中有一关键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蔡锷及其护国军,这支“讨袁大军”正是因一篇文章而形成的,真可谓是“一笔抵一军”了。在文章发表之前,梁启超就与蔡锷这位昔日“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商议好:二人必须要先装作决裂的样子,以便迷惑袁世凯。

开始,梁启超先是到北京透露出文章内容及刊登消息,袁世凯果然慌了,以巨款贿赂梁启超、希望他撤下文章的刊载(这老袁生平见惯大风大浪,竟害怕起一篇文章来了,可见梁启超在当时舆论界的重要地位)。

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关系(梁启超的两次决裂)(4)

梁启超自然拒绝受贿,通过这过程,他也看到了,“规劝袁世凯放弃帝制”是不可行的,“武力讨袁”势在必行,于是他与蔡锷之间的“决裂”戏码开始上演了。这期间,蔡锷表面上是与袁世凯的心腹们走得很近,并与小凤仙“醉生梦死”、逢人就说梁启超“不识时务、书呆子一个”。

如此的烟雾弹下、如此的蔡锷,袁世凯自然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云南那里的护国大军得以秘密组建了起来----这是需要时间空间的,不能一开始就被袁世凯察觉。

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关系(梁启超的两次决裂)(5)

护国运动虽是由孙中山发起的,但梁启超这篇文章的导火索不可或缺,而唐继尧、李烈钧等来自南方的主要护国军将领,正是在以上“烟雾弹”的掩护下得以宣布独立的。在此内外压迫下,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不久后就病逝了,民国初期的“帝制闹剧”从此才正式告一段落。

后期虽还有康有为折腾起的“张勋复辟”,前面说了,那就是小丑般的闹剧而已,已无从改变共和的态势。

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关系(梁启超的两次决裂)(6)

在梁启超身边,蔡锷与康有为代表的正是新旧两种思想势力,梁启超“识时务”地以一雄文翻动了乾坤,最终兑现了他在日本时对孙中山、陈少白承诺的一切,达到了他“共和生涯”中的人生顶峰。

1917年护法战争后,梁启超就彻底离开了北洋政府前往欧洲,回国后所倡导的“文化救国”已纯属学术上的范畴,和当时的政局再无直接牵连了。

虽无“原创”标签,但“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图片部分来源网络),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均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