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街头摄影原来可以这么拍(街头摄影是什么)

搜集了色影无忌论坛里面关于街头人文摄影的一些探讨帖子,觉得不错,转发大家欣赏。

wulei56:这招对转身的挺管用:EOS30,设置*键对焦,目标背对我时,用*键对焦,转身时广角盲拍.也可先对焦,转MF,目标转身,广角盲拍.N家好象有个AF-LOCK应该也能用 .缺点:背景过亮过暗时实际测光点(30局部测光)往往不在主体上要求补偿快点,用负片较好.或普通模式对焦测光一次完成,转MF,目标转身,盲拍.这时就想,AE-L,AF-L是俩键就好了.

广州提督:快乐的童年(这张早前用了假肯高uv时候拍的所以拍的很虚==)扫街用长焦比较有利,起码不用怕给拍摄对象发现后的尴尬。以下这张就是超过200米以上的偷拍哦^_^ 。对于心理过不了关的色友们,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找多一名色友2人一起上街假扮互拍(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horace2625:昨天下午和同事去扫街,我的是FM3A+标头,他的是D70套机,整个不到两个小时下来,我照了七、八张,他照了比我多谢!背面多于正面,远景多于近景,浑照多于特写,比较郁闷!总的来说还是没有正面举机的勇气,而且我这又是手动,隐蔽拍摄比较困难(估焦拍摄感觉是个概率问题,拍好更是小概率事件),还有一点就是快门声显得异常的大,要想扫街或是不打扰拍摄对象还是旁轴啊!

与现实无关街拍我感觉最好的镜头还是35的,太长了没意思,太广了麻烦.旁轴最好,单反太打眼了,心理压力太大.实在我行就用消费级的数码.我就用5700,感觉很好,快门几乎没有声音,别人都不知道我拍了没有.在者我觉得摄影人也是很重要的,你得学会微笑.你得人他感觉到,你是友善的,你是不会危害他的.至于具体操作,我觉得还是看个人喜欢.我街拍喜欢一个人,一边逛一边拍.走到那里拍到那里

齐:技巧,过来学了几招,小弟现在街拍就是用“肚脐眼视角”,相机挂在脖子上,右手拇指关节压着快门,眼光四处游离,见着差不多的就来一下子,人们顶多注意到我挂着个相机,很少有被发现在街拍(个别的例外)。但与别人目光相撞的时候还是要面带微笑的~这个很有杀伤力另外吹嘘一下E1,她快门声音很小很轻柔,即便是用14mm(等效28mm)也能让人察觉不到,而且E1很绝的一点是,用拇指盖住快门以后,一般人都以为前□□□□是快门

王负剑:"they are just recording the street instead of a landscape,an apple or a cat.To me , a street photo should give you a slice of city life that communicates to the viewer of the photo something more than just saying ,I was there at that moment ,and took a photo. I hope you take this in the spirit that it was meant."

----Michael Ging

gdfs:我随便说两句:现在的中国百姓对于外国摄影记者非常宽容,认为外国人把照片拿到国外发表不会对被拍摄人产生不良后果,哪怕“不正当行为”也无所谓,没人对他们秋后算帐,于是外国人拍什么,怎么拍他们都容忍。但有本国人(记者)拍,他们非常害怕,因为那可能成为法办他们、追究他们、谴责他们的证据(依据)。所以,我想,记者就是记者,不是暗探,不是卧底,记者的目的是反映现实,而不应该为司法或者行政执法提供证据,也不应该为道德评判提供资料,只有划清这个界限,扫街才可以顺利进行,否则必然让人反感和讨厌!

慎之:深圳报业集团邀请了两位资深的马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来深圳,为业内职业摄影师进行了三天培训。机会难得,深圳知名的摄影师和职业摄影师几乎都赶往学习和交流。本人虽然是菜鸟一只,却有幸去充了一个数。参加了6月11日的活动。

趣味街头摄影原来可以这么拍(街头摄影是什么)(1)

6月11日两名大师分兵两路,各带一只队伍前往蛇口和东门进行拍摄。由于是新闻口的活动,自然是以纪实拍摄为主。我跟随其中较为年轻的PATRICK前往深圳的东门。

到达东门,PATRICK首先讲解街头抓拍的要领:

1、寻找灵感:俺想表达什么?

2、设计画面(构图):对比的颜色或者吸引人的线条。

3、等待合适的光线:场景好,需要光线的配合。

看着一群“学生”他说:“这样一群摄影者在一起在街头想拍点什么,似乎很难”。他建议分开,但是虚心的学生们不愿意,都要更随大师的眼光一同前行,大师也欣然同意了。

特别说明:本贴图片未注明作者的,均为深圳著名的职业摄影师本坛色友随手DX所作。

许多摄影师很希望了解大师拍摄的想法和选择景物的角度。象余海波这样在华赛上获得大奖的摄影家也如此谦虚地紧随大师左右,职业精神令人钦佩。既然一群摄影师拍不到好的素材,大师尝找到一个他认为合适的背景,并尝试“抓”路边的行人配合拍摄。我很对他的主意能否成功很是怀疑,他说“总会有人同意的”。令人吃惊,在短短的半个小时内,大部分的行人都同意了我们的邀请!他们基本都是男性,女孩子似乎很是害羞。大师教年轻的“模特”如何配合拍摄的主体:深圳的移民

PATRICK希望大家一次选定一个同样的构图方式,完成一天的拍摄,这样有利与总结,尤其是光线的作用的总结。

但是在今天(6月12日)的片子回顾讲解时,PATRICK这种摆拍的方式,“遭到”了另一位大师IAN的质疑和批评。显然,不同的大师,对摄影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他们最后达成统一:摄影没有不可以打破的规则。中午骄阳似火,天气酷热,但大师绝不放过任何拍摄的机会,穷追猛摄!显然,执着和敬业,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看见一面玻璃镜子,大师过去拍摄了一张。今天讲解时,发现大师从镜子中拍摄的图像和这个完全不同,内容非常丰富。

在座谈时,大师特别问道大家,是不是因为他是外国人所以可以获得更多人的配合.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大师说他在全世界拍摄,感觉中国人是最配合和友善的,即使在欧洲和法国,他说,要获得被拍摄人的配合是一个“Terrible and serious problem!"

既然一群摄影师拍不到好的素材,大师尝找到一个他认为合适的背景,并尝试“抓”路边的行人配合拍摄。我很对他的主意能否成功很是怀疑,他说“总会有人同意的”。令人吃惊,在短短的半个小时内,大部分的行人都同意了我们的邀请!他们基本都是男性,女孩子似乎很是害羞。

趣味街头摄影原来可以这么拍(街头摄影是什么)(2)

为了等待丁子口出现不期而知的行人,完成一副作品,大师苦苦等待。衣衫已经湿透。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抓拍到了一个保安和一位推着自行车的妇女同时出现在路口,留下一副很有戏剧性的作品。

东门的居民,基本都是外地人。他们来深圳淘金,租住在这些破旧简陋的老屋中。咫尺之遥的高楼大厦与他们的生活似乎是两个世界。这种反差,让PATRICK兴奋地放下了手中的数码(D60),操起了马米亚的大家伙。

俺的PP基本都用负片拍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张是俺的1DS2拍的。这是其中一张,小伙子回头发现我们后,场景中的三个人瞬间就消失了。

PATRICK手里拿着D60,腰里别着马米亚的6*6,还斜挎着一个莱卡旁轴(黑白)。 去蛇口的大师IAN已经71岁高龄,只会用莱卡。但是他说,他特别希望大家能教会他使用数码相机。

二位大师对大家昨日的作业进行了点评,PATRICK也演示了自己拍摄的PP.由于IAN使用的莱卡,所以PP子还没有出来。显然,在摄影师的包围中,他俩没有找到拍摄的感觉--IAN说,摄影是孤独的事业,自己不用洗出片子也知道昨天不会有价值的作品出现。

趣味街头摄影原来可以这么拍(街头摄影是什么)(3)

部分摄影师放了自己的纪实主题类作品和昨天的作品,IAN的意见总结:

1、一般不能接受构图中主体居中的作品,尤其是职业摄影师的作品;

2、极其不喜欢被摄者的眼睛看向镜头。我的理解是:IAN希望读者欣赏摄影作品时近乎感觉不到摄影师的存在,尤其是纪实的人文摄影。因为国内摄影师的质疑,PATRICK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如果被摄者看相机的行为与要表达的主题意思没有关联则应避免,如果有某种趣味则可以接受。

3、构图要简练,让主体充满画幅,杜绝一切和画面主体没有关联的元素。

4、反对使用广角镜头,讨厌长焦。他认为广角镜头使得画面凌乱,而长焦镜头使画面缺乏层次和立体感。

5、揭露社会黑暗面和人类痛苦的主题,已经不是全球摄影界流行的主题,现代摄影的主题更趋向于人性化和文化类。委婉指出中国摄影师倾注过多的心血于前者,尽管有相当的成功作品,但普遍还不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拍摄给人印象深刻(强烈)的片子--拍摄苦难也许更容易引起轰动。他认为真正的摄影师应具有从平凡场景中挖掘不平凡思想的能力。

6、对于大家的作品演示,IAN指出,摄影师应精选自己的作品。演示时,内容和表达思想重复的应该只留下最好的,多了只会让优秀的也显得平凡。

Patrick的总结:

1、见到太多的中国摄影师偏爱广角镜头,但成功的作品太少。他认同IAN的观点,建议大家多使用35-80MM的镜头。在扫街时,他认为35-50的镜头最为合适。

2、特别强调光线的重要性,认为抓拍人文的东西,也必须细致地对待光线的对比和明暗变化。

3、享受摄影,自主选择主题。不让商业化扼杀自己的兴趣。他们两个都说,每年能够收支平衡就很好,别无所求。

4、回答“不够好,是因不够近”的含意,他认为除了物理距离以外,摄影师和被摄人的亲近更重要。

5、他和IAN回答关于老布“决定性瞬间”理论的理解的提问时,二人同时指出这主要是对新闻摄影来说的,对于其它许多摄影范围并不适用。

6、痛苦地谈到由于电视等媒体的涌现,图片社纷纷倒闭,而马格南的发展方向也被迫随之调整。图片社的经营模式和作品选取都已发生很大调整,诸如战争新闻类外拍摄影的预算已经取消。

7、马格南的摄影师正在往数码摄影的道路上走,不清楚胶片摄影还能支持几年。

趣味街头摄影原来可以这么拍(街头摄影是什么)(4)

期间也看到不少国内摄影家的作片,大作确实不少,令人振奋!Patrick年轻,也开朗很多,他对部分作品非常喜欢,说“这要是我拍的就好了,我可以把它们收藏到我的书中。”

PATRICK对数码摄影和PS很熟悉,用啥子相机不清楚。IAN肯定不会用数码相机。 PATRICK的片子是完全不需要裁减的。我看了他几张扫街的片子,同一场景不同时间拍摄的,构图完全一致,说明画面中的细节都已完全在其心中。其构图确实非常简约和紧凑。

五月:国内的摄影师们与鬼子的观念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就比如说拉到墙壁边拍这种纯美式的流水线式的拍摄方法,俺们大多数还是认为这太商业化了.

看到车的帖子,又回忆起一段.记者给大师演示自己的片子,其中一张是智障儿童站立在车河里。IAN不等放完,立刻说“你不应该拍这张片子!你应该去把那个孩子拉到路边。”记者解释说,孩子弱智,拉回来,他自己又走回马路中间。IAN说“你应该阻止他!无论如何,这个时候你不应该选择摄影。”

在华赛的论坛上,几大国际新闻社的图片主管在回答中外摄影人水平差异的时候都坚持:没有差异。那么问题在哪里?楼下的观点很说明问题。确实,中国的摄影人对后期制作关心太少,而国外摄影师大部分时间不是放在了在拍摄上而是在后期制作上。

天空天空:周日去建外soho看了马格南的影展,也去http://www.magnumphotos.com/网站上看看.对于这两位大师Patrick Zachmann 和Ian Berry 的摄影风格和内容更了解些.比较而言,我更喜欢Ian Berry 老先生的.

1.Ian Berry 老先生比Patrick Zachmann 大多了,拍摄的照片更平和些.我看好多照片都在没有冲突的场景下.所以他总结说"他认为真正的摄影师应具有从平凡场景中挖掘不平凡思想的能力".这是摄影师修炼的问题.当然各个喜欢的主题也不同.

2.国外的照片看个新奇./ 关于国内的照片,他们两者的拍摄点也是不同的.Patrick Zachmann 我好象记的是拍摄的主题是"文化分裂"什么的,香港的一些照片, 而Ian Berry 的一张"丝绸之路, 少年僧人扬起袈裟"给我印象深刻.同样都是关于中国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感觉而已.

Laforet:Ian Berry加入马格南的经历我听说过.此人早年在南非给某杂志做摄影记者.一次下班后遇到当地种族暴乱,用自己的莱卡,顶着警察的机枪子弹用拍了两卷。后来这两卷送到英国被高价买下,好像有五千镑(五十年代的英镑阿)。 Ian很有职业操守的把钱交给杂志社定夺,但是杂志社居然只给他当月工资加了二十英镑,于是Ian连这20磅也没要,卷铺盖投奔布列松去了。回头把 AP上的介绍文章翻译了贴出来

kamel:想起了另一位大师:瓦尔特·谢尔思.我也有幸跟了他3天.谢大师说,他是第一次到杭州,本来也想买只象样一点的包,免得给杭州人民扯笑,但他在市场里找不到一款可以快速取放相机的包.所以他也只能将就着在一家厂里找了一段绳子充当背带.还有,他的镜头一般不擦,三天里我唯一次看到他擦镜头是用手指沾了点溪水一抹了事.还有,他的装备是两台F80,一台F100,一堆"业余头",取换镜头从来不盖镜头盖,包括屁股盖.还有,他一直都在用手动调焦.还有,他主要拍人象,用广角,镜头就支着人家.

二维瞬间:这让我想起了上次在平遥遇到的的一位大师,穿着极为平易,身上始终只背着一台120旁轴机器,连摄影包都不带,翻译帮着拿着胶卷,全是普通的负片。再看大师展出的片子的时候,让我流连忘返!再看看这位谢大师的器材和包包里的胶片,无非是些CT100,EB这样的普通胶卷。看来不能光在皮毛上下功夫啊!我说的就是那位摄影师,罗伯特.凡.德.休斯特。以前在网上看过他的片子,没留下多深的印象,去年在平遥看了他的展览,非常震撼,片子制作水平很高,布展水平似乎也同国内不是一个挡次,当然重要的是拍得好。听他的讲座的时候,很多国内摄影师问他的都是用什么器材什么胶片如何曝光这样的问题。而他对光线的选择、曝光的控制、后期的调整这些过程要求都是极严格的。今年,休斯特先生还会来平遥,因为他近期的工作重点在中国。到时候他的讲座有必要再去学习学习。

趣味街头摄影原来可以这么拍(街头摄影是什么)(5)

从此贴我们可以看出,摄影仅就技术层面来讲,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你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带来好的结果。

kamel:想想那几天,大师不知道拍了多少个卷,每拍一个卷他都会用记号笔作上记号.他除了思考,相机总是在眼前端着.他似乎对任何事\任何物都感兴趣,都保持着浓烈的拍摄欲望.但主题只有一个:肖像.除了人,各种动物也是他最喜欢拍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窨井盖,他已经拍了N多了.一次在一个田野里拍摄,换胶卷时风把胶卷纸盒吹到了一个高台子的下面.下来时,大师首先把那个胶卷盒捡了回来.

cnmmlx:看了大师们的言行很是感动,一个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与摄影有很大的关系,摄影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人.

一直喜欢Walter Schels,只是无缘见上一面.以前不了解IAN,因为关注风光摄影的多些,但这次看了慎之DX的帖子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准备再去找些相关的文章去看一下.

jason[saga]:我在国外看到许多摄影记者(扫街的)都是类似这种包,原因是因为不惹眼,不会被别人偷。。。。。。。这只是摄影经验,个人喜好或者习惯而已,不需要那么激动。

slowman:也说一下大师的包。看大师的包及其里面,我猜大师挺“不拘小节”的一定有背白金汉、杜马克、天霸的大师的,而且里面的东西也是整齐有序的,不看摸都摸的到。如果这是哪个泡菜的包,哪怕他的片子再好,也非挨板砖不可起码,会有人说它脏、不整洁,要他换一个。我们这些泡菜的包没有一个比这个差的吧。一个整洁、摆放有序的包不是影响我们进步、提高的因素。我们太注意“大师”这个头衔了。

沂蒙山:听说他今年重点拍摄中国,但是我今年很可惜没有时间去参加摄影节。他用的全是负片100基本都用三角架 小光圈拍摄。真实清晰。色调也好。不得不佩服啊 。弄的我都喜欢120了!

名流马主:所谓Magnum摄影师,在国外属于最没有保障的职业,近年全世界摄影平民化普及化,他们也承认摄影师收入大不如前了,如果片子卖不出去就等吃西北风,不得不精打细算,用个破包也正常。8、处理过的重大例外事情类别:罢工、打群架、怠工、偷盗、破坏设备、偷用公司设备干私活、领取离职员工工资、派系斗争、做假帐、打假卡、自杀、神经病、拐卖、火灾、爆炸等等,几乎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经历过。

辣泡菜

资深泡菜:好象一谈人文摄影,就是偷拍,偷拍必是旁轴的天下。俺有不同看法:

1,光明正大地抢拍,就象记者招待会,主人根本不尿你,在一大群镜头面前,从容镇定,你根本不必当心你的AF大炮、大功率闪灯、强力马达会吓着、干扰被摄对象。人文题材在很多方面可以光明正大地抢拍。

2,在需要宁静的场合,比如剧院,给AF单反相机穿棉袄,隔音。好象这种场合没有快门轻巧的旁轴什么事,毕竟它的镜头太短了。

3,盲拍,呵呵只要镜头有MF调焦环、调焦环上有距离标尺,什么相机都可以胜任,盲拍可不是旁轴的专利。

4,偷拍,分远距离、近距离偷拍。不用说,远距离的偷拍没有旁轴什么事;近距离偷拍,别以为莱卡旁轴外型不起眼,其实真要到了需要“偷”的场合,那地方可是是见了相机就没收或扯了你的胶卷,莱卡的待遇同富士、柯达一次性纸盒相机是一样待遇,别以为只对着单反、双反。怎么偷?伪装你的普通相机,调动你的一切聪明才智;用间谍相机,过去有“打火机相机”、“怀表相机”,……好在现在可以买到了什么“手机数码相机”、“BP机数码相机”……对,就是那些怎么看都不象照相机的照相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人文摄影的旗帜,看看他们用什么相机,各种相机的比例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不是?

photoclub2001:各位,人文摄影是什么???????人文摄影从某种角度可以和记实文学,记录片相似。那么从F5,到EOS1V,ALFA9,F80,EOS30,ALFA5,FM3A,FA,FM2,XD7,X-700。。。。有何不妥的呢,在街头拍摄,想轻便一点,选用F80 35/2或X-700 35/1.8的可以,有钱的M6 35/1.4当然也可以。顺便说一下,M6在使用上实在没有什么方便的(和FM3A或FE2或XD7等相比较),有的好处如下:

1,M6的品牌/价格,感觉特好;

2,蔡司镜头素质一流,结像率高,层次感好,尤其适合黑白摄影;

3,机身牢固性相对较好,在恶烈环境下,比如原始森林里,适应性很强;

4,有一定收藏价值。

扎实:强烈要求,拍人文上G2 35/2.0,菜司头的效果,比N和C的都要爽啊:)特别是阴天和光线不好的时候。

大山:我想用于拍摄人文摄影的器材应该是体积小、不容易引人注意的。要是我的话就用FM2加上AI28/2和AF50/1.4这两支头就够了!

durkeim:G系列的对焦、噪音和取景器都不方便街头抓怕。T3还凑合,取景器还可以,但是外观不像巧思看上去那么土,要醒目一些。其实T3也不小,比超薄的DC大得多,伸缩镜头影响了开机速度。

趣味街头摄影原来可以这么拍(街头摄影是什么)(6)

文字来源于色影无忌网站论坛,编辑作者简介:宋渭涛,笔名骊泉,陕西临潼人,中共党员,经济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渭南市摄影家协会理事,摄影作品和文章多次发表于《人民摄影》、《中国金融工运》、《中国保险资产管理》、《照相机》、《渭南日报》、《华商报》等报刊杂志网络,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渭南分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