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贡献的太监(细数明朝的6位好太监)

在明朝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手握重权的太监,其中耳熟能详的就是汪直、刘瑾和魏忠贤,也正因为这些太监的缘故,导致很多人就觉得,明朝的太监都是坏人。其实不然,在明朝历史上,好太监还是有很多的,比如接下来要说的这六位,现在就来看看他们都做过哪些事吧。

TOP、6 王承恩

明朝有贡献的太监(细数明朝的6位好太监)(1)

王承恩应该算是崇祯皇帝的贴身太监,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在曹化淳告老回乡后,王承恩就成了崇祯皇帝最信任最倚重的太监;但这个王承恩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仅是在李自成兵围北京城时,奉命提督京营,率众抵挡李自成攻城而已。在城破之日,王承恩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因为其忠贞,故而被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树碑立传。

TOP、5 王安

明朝有贡献的太监(细数明朝的6位好太监)(2)

王安最早隶属于宦官冯保名下,后由陈矩推荐给皇帝,受命为皇长子伴读。在皇太子处于危机之时,是王安想办法保住了他,故而皇太子继位后,对王安那是极为倚重,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但王安并没有因此作威作福,而是劝皇帝实行各种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措施,发帑金接济边费,起用忠直的大臣邹元标、王德完等,朝廷内外都异口同声的称赞他品德好。可惜,后来被魏忠贤和客氏联手所害。

TOP、4 曹化淳

明朝有贡献的太监(细数明朝的6位好太监)(3)

曹化淳幼时家境寒微,受“近君养亲”风气的影响,于十二三岁左右入宫。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倚为亲信。可惜后来王安被魏忠贤所害,曹化淳也被逐出北京;直到崇祯皇帝继位后,曹化淳才被召还,委以重任,平反冤案。因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但在明朝被灭后,早已离京的曹化淳反而被文人污蔑,蒙“开城纵贼”之冤。

TOP、3 冯保

明朝有贡献的太监(细数明朝的6位好太监)(4)

冯保于嘉靖皇帝时期入宫,隆庆皇帝驾崩时成为顾命大臣,万历皇帝即位后,冯保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史称万历中兴。冯保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万历新政的一等大功臣。最后冯保因为万历皇帝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而且冯保的弟弟和侄子也受到牵连,削职后遭逮捕,死于狱中。

TOP、2 陈矩

明朝有贡献的太监(细数明朝的6位好太监)(5)

陈矩也是嘉靖皇帝时期入宫的,当时年仅九岁,被分配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一生深受高忠影响,立志要经世济民,治理国家;后官至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得在宦官云集的明朝也少有,但陈矩只守着“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八个字,廉洁安静,不扰官不害民,从不滥用权力,仅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被人称之为“佛”。在任内成功处理了“妖书案”,稳定朝局。死后被万历皇帝谕祭九坛,祠额为“清忠”。

TOP、1 郑和

明朝有贡献的太监(细数明朝的6位好太监)(6)

郑和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

明朝有贡献的太监(细数明朝的6位好太监)(7)

其实明朝时期的好太监远不止以上六位,比如陈矩的“偶像”高忠也算是一位好太监,但历史记载太少了,故而没有列入;其实现在的很多人对太监的印象,都是源于影视剧,而在影视剧中,太监往往都是阴险毒辣,如同魏忠贤、刘瑾那般的,这种刻画未免太过片面了,人都有好坏,太监虽然身有残缺,但也是人,也有好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