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

大明王朝冷知识004【司礼监 批红】

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1)

下雪天,开工天。

正月十五一过,就要召开帝国最高财政会议了:

《大明帝国1566》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年关难过,御前财务会议这一关尤其难。

因为老大帝国,就靠着钱财二字在运转。

所以财务会议甚至可以说凶险。搞不好人头落地。

前面周云逸就是前车之鉴。

那么,都有哪些人参与会议?

嘉靖主持,严嵩领衔内阁各大成员,吕芳领衔司礼监四大秉笔太监出席会议。

因为太过重要,嘉靖还点名让高拱和张居正列席了会议,这两个并未内阁的正式成员,都是一时之选,但分别要到隆庆朝和万历朝才发挥重大作用,此时,还在嘉靖40年,他们头上还有两个大佬,所以更多还是作为见证者的身份出席:

见证什么?见证内阁严嵩与徐阶之争。一个首辅,一个次辅,还是儿女亲家,其实早已面和心不合,迟早要刺刀见红的,但,今天,老谋深算更善于隐忍的徐阶知道,此刻还不是时机。于是,他让自己的副手,即户部侍郎高拱打头阵,也就是充当炮灰。

耿直的高拱果然很快就和工部侍郎、号称小阁老的严世蕃短兵相接,局面一度很僵,这个时候,当然是嘉靖坐着看好戏,先由司礼监来和稀泥,调整会议的节奏。

彼时司礼监的头头是吕芳。已经伺候皇帝40年,差不多就是嘉靖皇帝的发小的交情了,你看开会前严嵩对其的热情礼遇,就能初步知道吕芳在宫廷的地位。

要知道,司礼监掌印太监,本来就是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职位,有“内相”之称。在司礼监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笔太监之上,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如果没有最终的批红,内阁的票拟就成了废纸。所以,掌印太监地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2)

好吧,让我们先来看看司礼监的前世今生:

【司礼监太监的崛起,源于明朝特有的票拟和批红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年),震惊全国的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干脆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将中书省职权归于六部,六部则直接向皇帝负责。如此虽然皇权得到高度集中,但皇帝的工作量却骤然加大,此后,为了应对繁杂的政务,朱允炆时期开始,内阁制度应运而生。

内阁制度下,皇帝可以牢牢掌握着决策权,内阁则拥有议政权,六部则掌握着行政权。凡是朝廷的重要事务,均先由内阁拟定几条意见,以笔墨写于票签上,然后呈送皇帝批准,这个过程便被称为票拟。

皇帝则只需根据内阁提供的意见,进行最终的决策便可,如此便大大降低的皇帝的工作量,而最后拍板的仍然是皇帝的“朱批”。

即便如此,朱元璋和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依然感到工作量太大,像明成祖的儿子朱高炽继位不过10个月就挂了,就是因为作为太子期间,长期为父亲朱棣代理日常政务,加上本来身体就不好,终于积劳成疾,享年才48岁。

朱瞻基可就比他老子聪明很多,想到了由太监来代劳——

这里又遇到一个新问题就是,太监的文化水平不够哈。

原来,明太祖朱元璋在汲取了前朝教训之后,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曾下令不许宦官识字。然而并不是子孙们都像朱元璋和朱棣那样,个个精力过人——

于是,明宣宗朱瞻基为了吸取父亲朱高炽早逝的教训,降低工作量,他为了使宦官帮助自己处理文件,并成为皇帝和内阁之间交流的桥梁,于宣德元年(1426年)在宫内设立“内书堂”,教授小太监入堂读书接受教育。

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3)

这一改变,使得许多宦官能够粗通文墨,有的甚至学有所成,甚至能够达到学识通晓古今,拟旨援笔立就。

后来,朱瞻基又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协助自己处理公务,其中秉笔太监负责代替皇帝行“批红”之权,而掌印太监则负责最终的审核盖印——从此一举改变了大明王朝的权力格局。

明代内廷以司礼监为首有十二监,下设有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除专司清洗内廷衣物、便器的浣衣局外,其余二十三单位皆设于紫禁城内。

朱元璋即位初期,各监各局编制约百人,至明中后期,多数监局在各省州县,皆派驻直属宦官,主管与宫内需索有关的业务,并监视疆吏民情以密报内廷,宦官人数达数万人。可谓阵容庞大。

在朱瞻基的扶持下,司礼监,终于成为一支影响大明政坛的重要力量。

明代废相,内阁与各部大臣奏议公事先行“票拟”,由皇帝“硃批”决定可否。由于废相后繁琐朝议使皇帝无力负荷,加以若干君主废弛朝政,遂有秉笔太监代为“批红”的制度。

即各部公文奏议交司礼监分类后,拣选其要呈送皇帝。皇帝或亲批,或由秉笔口述大要而皇帝口决,秉笔代为“照阁票批红”,发还内阁与各部依据批红撰写正式诏书执行。但秉笔太监只是写上意见,最后由掌印太监审核,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印章。如果认为不行,有权打回去重批。

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4)

尽管票拟、批红制度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但事实证明批阅大量奏章是一个人难以办到的,尤其是长此以往,对皇帝来说乃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何况,明朝皇帝自从明成祖之后,也没有几个是正经一心做皇帝的,包括开创仁宣之治的朱瞻基,也是一个以喜欢斗蟋蟀而著称的顽主——

也是,老大帝国多少事务,谁愿意胡子眉毛一把抓啊?这样还像个皇帝吗?

那比打工的还惨不是。

于是,从明代中期开始,历任皇帝便经常将一些不太重要的奏折交给宦官来代批,而经过内书堂训练的宦官也就此开始成为皇帝重要的帮手,这使得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获得了一定决策权,开始迅速崛起。

【那么,司礼监的职权范围都有哪些呢?】

除了参与这个御前年度财务会议,司礼监的负责的工作还有很多:

《明史卷七十四》:“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掌东厂,权如总宪。秉笔、随堂视众辅。各设私臣掌家、掌班、司房等员。提督西厂,不常设,惟汪直、谷大用置之。刘瑾又设西内厂。寻俱罢革。提督京营,提督太监,坐营太监,监枪、掌司、佥书俱无定员。”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载:“……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封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且常服亦稍异。其宦官在别署者,见之必叩头称为上司。虽童稚亦以清流自居,晏然不为礼也。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选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归司礼矣。”

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5)

明初,司礼监与各监主管设“太监”一,左右少监各一,各司设“司正”一,各局设“大使”一。还算是架构简洁高效。

但以后架不住编制扩张(你懂的),各监分设“掌印太监”。

司礼监以“掌印太监”为首,下设“秉笔太监”数人,首席秉笔主管东厂、诏狱等特务刑讯机构,各秉笔分管各监各司局。

比如嘉靖朝还好,吕芳手下,也就四大秉笔太监。相当于一正四副的编制,人员不算太膨胀哈。其中首席秉笔太监由于主管东厂和昭狱,自然显得要强势一些,后来也果然成为嘉靖皇帝的一颗重要棋子。这个我们后面再细说。

由于司礼监主管皇帝文书、印玺、宫内礼仪等业务,遂上升为“十二监”之首,成为内廷权力最大之机构,其主管虽仅具有外朝三品之级别,但有时权力可与内阁首辅匹敌,有“权过元辅”之称。无内朝之名却有内朝之实。

额的神啊,从实际权力来讲,司礼监已经相当于在内廷形成了一个以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为首的另外一个内阁——

内外廷设置皆相对应,司礼监对应内阁与御史,掌印太监位尊可比首辅,秉笔则职同次辅,掌东厂者权重于左都御史兼次辅。

等于把水搅浑,这样严嵩徐阶这些正式的内阁成员以下众大臣,日子能好过么?

吕芳掌舵时期,严嵩跟他关系不错,还好说,但是这样一团和气的局面可不是嘉靖皇帝想要的哦,很快,吕芳暂时靠边站,严嵩也半退休在府上,司礼监变成陈洪临时代理,各位大臣包括内阁大员的苦日子就来啦。

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6)

当然,大明朝的内外廷并无绝对的界限,一切都是顺势而为:

譬如像万历皇帝一朝的大太监冯保,他既当过秉笔太监,又当过掌印太监。他是在隆庆朝时当上秉笔太监太监的,但是隆庆帝不是很喜欢他,所以那时候的冯保根本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直到隆庆去世的时候,他通过矫诏的方式把自己任命为辅臣之一,这才逐渐掌握了内廷的权力。

而且那时候万历还小,所以冯保的权力才进一步得到提升,后来晋升为掌印太监,并协助张居正进行改革,算是少有的好太监。

还有个例外是魏忠贤,权倾朝野的九千岁竟然只做到秉笔太监,而非掌印太监:

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7)

《明史 宦官传》中有载,明熹宗朱由校即位之后,魏忠贤由惜薪司升为秉笔太监。天启三年冬,“兼掌东厂事”。

可知,魏忠贤在司礼监的序列里,是秉笔太监兼管东厂。

那为何魏忠贤竟然不能最大的那个呢?

原来,最大的那个,让王体乾做了。

《明史》载,“故事,司礼掌印者位东厂上。体乾避忠贤,独处其下,故忠贤一无所忌”。

本来,掌印太监比提督东厂太监职位高,但王体乾很懂事,因为他的这个职位,是通过魏忠贤以及朱由校的奶妈客氏运作得来的,因此,他甘做魏忠贤的小弟。

而实际上,如果他翻脸不认人,以掌印之位压魏忠贤,很可能魏忠贤也得听他的,至少不能为所欲为。所以,清朝人才说,王体乾甘居魏忠贤之下,导致魏忠贤“一无所忌”。

难怪有人说,魏忠贤一举改变了明朝司礼监的政治格局,本来最牛的掌印太监,成为只管印章的小太监了。

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99条冷知识秒懂大明王朝15664)(8)

好了,说回大明王朝1566,司礼监虽然权倾朝野,成为嘉靖制衡内阁的一大杠杆,但毕竟不是专业出身,面对大明帝国的财政危机难题,转化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的相互人身攻击,能出来调解的,当然还得是帝国的掌舵人嘉靖皇帝——

他念了一首唐诗,云在青天水在瓶,竟然轻松化解了大殿上的氛围。

这位唐诗作者,不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刘禹锡,总之不是你能想到的任何一个唐朝诗人——他叫李翱:

他在北宋的声望竟然超过了柳宗元,被认为是被遗忘的唐宋八大家人选之一,是苏东坡的老师的偶像!

这个李翱,究竟是什么来路呢?

请看下一集历史冷知识:

【嘉靖推崇的李翱究竟何许人也:为何欧阳修心目中的唐朝古文大家不是韩柳,而是韩李?】

关注石水微澜的金红头条,带给你不一样的《大明王朝1566》。@石水微澜的金红头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