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是哪个神话体系的(神话史从男性到女性)

观音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在汉朝时随同佛教一起传入中国。起初,人们称观音菩萨为“观世音菩萨”,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观察世间百姓声音的菩萨。后来到唐朝时,为了避唐太守李世民的讳,去掉了中间的“世”,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称的观音菩萨。

与现在的观音形象不同的是,最早的观音形象来自从印度,起源于二世纪以后的莲华手菩萨,“莲华”就是莲花的意思,形如其名,莲华手菩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手持莲花,头戴阿弥陀佛宝冠,身着男装,还蓄有胡须,是一个典型的男性形象。那么观音菩萨是如何演变为女性的呢?

笔者选出三个具有明显特征的时代来做简要阐述。

观音是哪个神话体系的(神话史从男性到女性)(1)

1、魏晋时期:发展

佛教传入初期,很明显具有男性特征,像莫高窟、麦积山等石窟中的观音石像,都蓄有胡须。

而到了魏晋时期,观音菩萨呈现出了中性特征。比如,云冈石窟中的观音菩萨不仅没有胡须,还细眉长眼,体态柔和,胸部平坦。这种变化主要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宣传的“黄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

2、隋唐时期:鼎盛

隋唐时期,艺术受政治的制约,出现了较大突破。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大大提升。因为女皇大力倡导佛教,使得佛像的改变成呈现出了女性特征,并多符合唐朝对女性的审美要求:体态丰腴。所以这一时期的菩萨造型多体态丰腴,神情内敛庄重。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据唐初史学家李百药在《北齐书》中提到,北齐武成黄帝卧病期间,梦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大美女在床边,一问之下才知竟是观音菩萨。由此可见,在唐以前,就已经有把菩萨当成女性的形象了。而武则天则借着政治力量使菩萨以女性形象得到推广和普及

观音是哪个神话体系的(神话史从男性到女性)(2)

3、两宋时期:衰败、转化

盛极必衰,随后佛教遭遇了历史上“三宗一武”的劫难,不管是君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对佛教兴味索然。随后宋朝程朱理学的兴起,彻底将佛教打入冷宫。

纵观整个宋朝,都不似唐朝那般喜好营建石窟、雕造巨型佛像,而是喜好小型金铜铸像、象牙雕刻之类的小型雕塑。即便如此,“宋代最受信仰者观音,其姿态益活动秀丽竞由象征之偶像,变为和藹可亲之人类。且性别亦变为女,女性美遂成观音特征之一矣。”

可见,菩萨的女性形象依然存在。不过,这一时期的菩萨造型与唐代相比,观音菩萨的女性形象也趋多样化,体态动作也更加丰富,不再拘泥于端坐或站立的形象,而是斜倚宴坐或随意躺卧。甚至还出现了变形观音,如宋代周文矩《历代观音宝像》的彩画中,就出现了形如少妇的鱼篮观音。可见当时的绘画中,亦将菩萨视为女性了。

观音是哪个神话体系的(神话史从男性到女性)(3)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观音性别的演变?笔者在此从以下四方面解释观音形象演变的原因。

首先,古代女性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由于受重男轻女的思想的影响,在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痛苦自远远超过男人。而菩萨是以救苦为目的,所以求救菩萨的对象中女性人数最多,菩萨为了感同身受,以便更好的帮助女性解决痛苦,多以女身出现。

其次,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直秉承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观念。而佛家讲求的是普渡众生,在这个众生里,尤以女性居多,为了更方便地接近拯救女性,女身菩萨便应运而生。而且,女性以其承受痛苦的坚韧精神,内心保持的温柔与怜悯远胜男子,这又符合了观音菩萨以慈悲为怀的形象。所以,现女身,借人间伟大的女性精神,揉以净化扩大而成大悲的表现德行,感化更多女性,帮助她们远离苦难,成就平等幸福。

观音是哪个神话体系的(神话史从男性到女性)(4)

第三中国老百姓心理需要。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一个“女神”的审美意象,即便传统中原本没有,也会在传统历史的延续中造就一个出来。而中国的“女神”就是人面蛇身的女娲娘娘。其次被人熟知的还有西王母,但这两个女神均是半人半兽,形貌丑陋,且大多出现在墓穴中。所以即使她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但老百姓仍然表示出了一种抗拒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观音菩萨传入中国一段时间后,因为积极吸收了中国本土的各种因素,创造成了一个慈眉善目,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符合老百姓的审美意趣和心理需要,因此,观音菩萨就顶替了女娲娘娘、西王母,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女神”。

观音是哪个神话体系的(神话史从男性到女性)(5)

第四审美需要

中国有句俗话“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不管信不信佛,不管有没有明显的行为表现,人们都喜欢媚态尽显的观音,排斥双目圆瞪、凶猛威武的金刚,虽然二者皆以慈悲为怀。这种人类共通的审美心理也使得观音菩萨在传入中国后呈现女性化形象。

综上所述,观音形象在传入中国后性别的改变,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所致。符合中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化心理。经过历朝历代的演绎,这种慈悲与庄严共存的观音形象已成为中国艺术情感的收敛与升华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是沉静超然之美的审美风骨的代表。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浅析观音菩萨的性别演变及其成因》

《浅析观音菩萨的性别演变及其成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