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和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喜欢战争史的朋友可能知道,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带着儿媳来到萨拉热窝接受检查。他不想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塞普暗杀。事件发生后,欧洲很快就成了一盆粥。首先,在德国的煽动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做出了回应。然后,德国向俄罗斯宣战,法国做出了回应。德国向法国宣战。德国想与法国作战,并准备通过比利时。比利时不同意。德国向比利时宣战。英国在英国、法国和德国之间建立了一个缓冲区。比利时即将备战。它也迅速做出反应,向德国和英国宣战,包括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邦在内的大英帝国的一群弟弟也加入了战争。接下来,奥匈帝国向俄罗斯宣战,塞尔维亚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如果你不能理解或记住上述混乱的关系,这并不重要。在我们的下一个系列中,我们将带领你们揭开茧,详细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但在此之前,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提出。众所周知,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为什么费迪南德大公之死会触发邮局呢?虽然这个人是一个国家的王储,地位崇高,但他不会因为一个人而引发世界大战。为什么这位优秀的塞尔维亚青年在费迪南德瀑布自杀了?这段视频将告诉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和1914年之前的世界。嗯。要回答标题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1870年。事实上,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应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找到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也应该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找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和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1)

1870年,欧洲爆发了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那就是普法战争。法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自中世纪以来,法国一直是欧洲的一个大国。据统计,从1675年到1813年,法国入侵德国不少于14次,平均每十年一次。然而,当时德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邦,所以战争的规模不是很大。然而,随着普鲁士的崛起,德国逐渐开始有了统一的趋势。1870年,双方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即普法战争。我们暂时不讨论普法战争的具体细节,但稍后我们将讨论普鲁士的关键人物俾斯麦在普法战争后欧洲格局中的作用。1871年5月,普法战争结束。战争的结果对欧洲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并借此机会统一了德国,建立了第二个德意志帝国。相比之下,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分土地,并以50亿法郎补偿德国。我们曾经学过一篇中文课文叫《最后一课》。课文中的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本文的背景是阿尔萨斯和洛林,当时法国被割让给德国。与此同时,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然而,这场战争并没有解决法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相反,法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德意志帝国的新皇帝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注册。这是对一个国家的赤裸裸的侮辱,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前霸主。当然,法国非常不高兴,并决心寻找报复的机会。当然,德国也非常警惕,应该致力于防止法国的报复。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大陆播下了两颗敌对的种子。此时,我们将谈论著名的普鲁士铁血总理俾斯麦。俾斯麦清楚地意识到,德国要想保持欧洲大国的地位,就必须维持现状,于是他开始大力推行大陆政策。简而言之,在确定统一政策后,德国的主要活动阶段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防止其他大国结盟。因此,俾斯麦尽力阻止法国接近英国和俄罗斯。一方面,德国没有在海外殖民地等敏感问题上挑战英国的霸权。另一方面,德国还在1873年与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建立了三帝联盟,以赢得俄罗斯的支持。简而言之,所有的目的都是孤立法国,使用的手段是纵向和横向、外交和不断赢得联盟。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无疑是成功的,他对德国的定位和理解无疑是正确的。如果我们遵循俾斯麦的政策,欧洲的局势会走向何方?我们遵循俾斯麦的思路。1878年第十次俄土战争结束时,俄罗斯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因此俄罗斯试图在巴尔干建立大保加利亚,以期通过《圣斯特凡诺条约》扩张,但这无疑会侵犯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利益。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为了孤立法国、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建立了三帝联盟。尽管奥匈帝国和俄罗斯是盟友,但由于这件事,双方存在分歧。为了弥补俄罗斯和奥地利之间的关系,德国于1878年在柏林举行了一次会议,邀请欧洲大国解决巴尔干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和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2)

然而,会议并不是很成功。会后签署的《柏林条约》使俄罗斯失去了在《圣斯特凡条约》中取得的大部分成果,而奥匈帝国则在巴尔干半岛赢得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因此,俄罗斯觉得自己被德国出卖了,因为俄罗斯在俄土战争中损失惨重,但最终得不偿失,而其竞争对手奥匈帝国从中获益。俄罗斯当然退出了,于是三位皇帝的第一次联盟开始了。现在,只有德国和奥匈帝国可以加入三位皇帝的联盟。德国在柏林会议上对巴尔干问题的处理使奥匈帝国感到德国是一位善良、值得信赖的好兄弟。于是两兄弟很快签了名一项防御性条约,规定如果任何一方受到俄罗斯的攻击,双方都将提供帮助。如果袭击者是另一个欧洲国家,另一方将慷慨地保持中立。法俄同盟,特别是欧洲国家法国成立后,随着条约的缔结,三皇同盟成为两国的同盟。然而,两国之间的联盟毕竟是脆弱的。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入侵突尼斯,把突尼斯变成了自己的保护国。突尼斯恰巧是意大利,意大利长期被置于突尼斯,但意大利力量不足,无法单独与法国作战。此时,贝斯曼打开了意大利的心扉,并通过外交手段再次将其拉拢。1882年5月20日,他与维也纳签署了《德-意-奥同盟条约》,因此两国之间的联盟成为三国联盟。在那之前,还有一个插曲。正如我们之前所说,1878年柏林会议之后,第一个天皇联盟崩溃了,但随后俄罗斯想要联合德国与英国竞争。与此同时,比斯曼还担心俄法联盟会让他面对双方的敌人。因此,1881年6月18日,里斯曼与俄罗斯和奥地利大使在柏林签署了一项三边协议,这是第二个天皇联盟。因此,如果他们总是遵循自己的政策,欧洲国家可能会像打太极一样,来来往往,不断结成联盟,以保持相对的军事实力。尽管欧洲大陆仍然充满矛盾,但它毕竟能够维持脆弱的和平。但随着一个人上台,即使是脆弱的和平也会逐渐被打破。这是1888年6月15日登上飞机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威廉二世是个冲动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和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3)

虽然他也很勤奋,有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另一方面,他是一个爱虚荣、理想多于现实的人,并且一直渴望独裁。因此,在他登上王位后不久,他宣布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位主人,那就是我自己。带着这些话,他在1890年解散了俾斯麦。与此同时,他还放弃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开始大力扩张殖民地和海军,试图挑战英法等旧帝国主义,重新分裂世界。这是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此外,它还完全放弃了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之间的第二个三帝国联盟,重点是维持与奥匈和意大利之间脆弱的三帝国联盟。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威廉二世的外交能力真的很差,竞争太多了。为了与奥地利竞争,威廉二世故意在欧洲东西两侧建立了两个强大的敌人俄罗斯和法国。德国的另一个盟友意大利对自己几乎毫无用处。威廉二世上台也带来了一个坏后果,那就是比斯曼试图避免的法俄联盟终于出现了。由于对法国队威廉二世的恐惧,以及俄罗斯和德国之间的邪恶关系,以及对敌人感到厌恶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法国和俄罗斯最终在1893年结成了法俄联盟。两年后,沙皇尼古拉斯二世也亲自访问了巴黎。到目前为止,欧洲率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联盟。法俄同盟和三国同盟仍然存在,因为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即英国尚未出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技术继续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同,英国不再主导工业领域,英国的正式战略安全不断受到侵蚀。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在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技术方面,德国在许多方面超过了英国。换句话说,在这个时候,德国的工业产品已经走向世界,并逐渐占领了英国市场。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英国经济可能会崩溃,英国的领导地位可能无法得到保证。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无法挑战旧的大英帝国,因此德国和英国之间必然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支持下,德国于1898年开始扩大海军规模。德国还公开宣布,这次海军扩张的目的是让最伟大的海军国家不敢挑战他。这句话显然是针对英国的。当时,由于法索达事件,英国处于与法国开战的边缘。1899年南非战争爆发时,英国突然意识到欧洲各国似乎都对自己怀有敌意。此时,英国终于放弃了光荣的孤立政策,开始与其他国家结盟。尽管英国与法国和俄罗斯有矛盾,但他们一致承认,他们与德国的矛盾更大,因此英国开始调整与法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并分别于1904年和1907年与他们签署了《英法条约》和《英俄条约》。这两项协议的签署,加上之前的法俄联盟和英、法、俄三国的大国,最终达成了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三国协议。到目前为止,欧洲已经正式成立了两个敌对阵营,三边联盟和三边协议。两大大国在基本问题上针锋相对,疯狂地进行军备竞赛,世界大战迫在眉睫。那么现在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上面的内容。普法战争后,法国和德国变得敌对,两国陷入敌对状态。为了孤立法国,德国与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建立了第一个天皇联盟,但由于巴尔干半岛的矛盾,俄罗斯退出了该联盟。尽管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后来建立了第二个三帝联盟,但并没有持续多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和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4)

简言之,三位皇帝的联盟变成了德国和奥地利之间的联盟。然后,比斯曼借此机会争取意大利加入两国之间的联盟,成为三国联盟。就在那时,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掌权,俾斯麦被赶走。俾斯麦以军事为主题的大陆政策走了,被威廉二世以扩张为主题的世界政策所取代。这时,法国和俄罗斯开始担心德国的扩张,于是他们组成了法俄联盟来对抗三国联盟。这是欧洲两个对立阵营的雏形。然后,由于英国和德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分别与法国和俄罗斯结盟,从而形成了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之间的三国协定。够了,一个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两个阵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更不用说巴尔干半岛了,整个欧洲都是一个大药桶。现在只需要一根导火索就可以点燃整个欧洲,萨拉热窝事件无疑就是这一导火索。在这种情况下,标题中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费迪南德的死会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几乎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即使费迪南德没有死,欧洲也会因为其他借口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准备工作早就开始了,但如果在这里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那或多或少是表面的,因为上述只是欧洲国家的纵向和横向合作。是的,外交联盟最多只能规定国家和国际体系的总体方向。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从各国的一些决策、动机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如果我们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并翻阅有关邮局的论文和学术著作,比斯曼将永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人。我们简要地提到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在这里,我们继续对俾斯麦的外交设计进行简单分析。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的中心迅速崛起。当时,比斯曼已经进入德国,肯定会成为旧欧洲帝国的目标。为了避免反德联盟的出现,比斯曼设计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外交战略,试图推迟德国与其他欧洲大国之间的对抗。该战略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主要由秘密联盟组成的外交体系。这个外交体系就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混乱的联盟。但是,尽管孟杰的政治逻辑混乱,但比斯曼背后的政治逻辑一点也不混乱。奥匈帝国是德国最忠诚的盟友。不用说,我们关注的是比斯曼对其他大国的外交战略。例如,对于法国来说,比斯曼不仅试图孤立他,还故意支持其海外殖民地的扩张,这可以分散法国对德国的一些报复,但同时,法国海外殖民地的扩张不可避免地会与英国和意大利发生冲突。上述突尼斯事件和法索达事件就是例证,它们加深了法文和音译之间的矛盾,一举两得。同时,英国也在俾斯麦的外交设计中。例如,在英法关于埃及问题的竞争中,里斯曼选择支持英国孤立法国,但同时要求英国保护奥斯曼和土耳其的领土完整。这样一来,在英国的保护下,俄罗斯就无法对金东的土耳其采取轻率的行动,而金东在东欧被德国势力阻挡,俄罗斯只能将扩张的触角伸向亚洲。在亚洲扩张时,俄罗斯不能保证与英国和日本没有矛盾,英国和日本也是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后来的日俄战争就是一个例子。这样一来,不仅俄罗斯的部分权力将被遏制在远东,而且由于法国和俄罗斯的海外扩张,英国的权力也将在欧洲以外受到威胁。

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和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5)

这样,英国就不敢轻易在欧洲大陆与德国发生冲突。最巧妙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所有冲突和矛盾都被比斯曼岛与欧洲分离,这无疑维护了欧洲大陆的稳定。关于俾斯麦目前的外交战略,我们已经说了很多,但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俾斯曼的体系很精致,但太复杂了。他需要至高无上的外交权力、坚持不懈的谨慎操作和高超的微观调整,甚至需要一些诡计才能勉强维持这一极其复杂的外交网络。但不幸的是,比斯曼是唯一能做这项工作的人。一旦俾斯麦下台,这一外交网络将变得极其脆弱。再加上德国民族扩张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不断滋生,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德国必须对外扩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这就是俾斯麦体系不再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原因。一旦比斯曼建立的外交网络被打破,欧洲的平衡被打破,战争就不可避免。因此,俾斯麦一下台,德国的外交政策就变得鲁莽,最终迫使法国和俄罗斯结成联盟。贝斯曼竭尽全力孤立不再孤立的法国,同时贝斯曼担心的反德联盟逐渐形成。然而,目前欧洲局势仍有回旋余地,因为法国和俄罗斯没有勇气向德国和奥地利挑战。但问题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不羁的世界政策最终让英国加入了欧盟。最初,英国与法国和俄罗斯在北非、近东、中亚和远东地区存在矛盾。英国没有理由再次挑衅德国,但威廉二世傲慢和挑衅的态度最终激怒了英国。最重要的是,德国正在扩张,这严重威胁到英国的世界地位,必然威胁到英国的国内安全,这使得英国不得不遏制德国的发展势头。在这方面,英国尽可能集中自己的力量,与其他德国对手合作。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发展成帝国主义和德国之间的主要矛盾。到目前为止,俾斯麦的外交体系完全崩溃,最初的欧洲军事模式变成了两个集团、盟友和盟友之间的对抗。然而,这两个团体之间对抗的一个特点是,双方的力量几乎相等。此时,欧洲就像一种平衡,一边是盟友,另一边是盟友,这导致了双方都陷入绝对恐惧被盟友背叛的现象。因此,实力较强的盟友不敢对实力较弱的盟友实施严格控制,甚至不得不支持他们的一些危险和偏执的行为,因为任何一方的偏离都绝对会使天平清醒。同时,由于权力的平衡,对方的任何干扰,如军备的增加、盟友的增加、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扩大,都会使林芳竭力阻止或进行同样的扩张,从而使对立的两个集团建立起一个高度不稳定的体系。此时,欧洲没有可以在俾斯麦等欧洲国家调遣的外交官,但有两个脾气暴躁的人可以支持皇帝,而这两个皇帝负责欧洲的命运。他们是威廉第二位是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威廉二世的性格缺陷以前已经被多次暗示过。尼古拉斯二世也不是一位明智的君主。他似乎并不真正关心其他官员,只关心这位生来就有顾忌的王子能否存活下来并继承王位。长期以来,他和极端迷信的女王一起愚蠢地按照僧侣和江湖骗子拉斯普京的意愿决定国家事务,而政治决策则取决于宫廷阴谋和各种私人关系。政府机构通常各自为政,没有最低限度的沟通和协调。可以说,在这个时候,欧洲政治机构已经降到了无法弥补的水平。然而,此时,欧洲的政治决定取决于纯粹的军事行动。过去,欧洲有拿破仑等文武兼备的人才,也有比斯曼、劳茂奇等文武分离但仍能很好合作、能让政治主导军队的伙伴,但现在没有了这样的人才。因此,欧洲所有矛盾的解决都是以全面战争为前提的,这就好比你解决了与他人的矛盾,谈判被搁置在一边,一旦解决方案出现,就不可避免地要先打。对整个欧洲来说,在这样一个政治机构的领导下,战争无论如何都是不可避免的。更可怕的是,不仅各国高层领导人对战争充满热情,而且几乎所有欧洲人民都慷慨支持政府的战争决定。这一现象可以有一个心理社会解释,即由于工业化导致的快速社会转型,各国已经有足够广泛和强烈的紧张和不安,以至于内战可能在战前的任何时候发生,战争的爆发最终让这些冲突力量向外宣泄。对于那些对现有社会秩序极度不满的人来说,战争突然将他们从日常的无聊和无助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转向一个似乎有望带来美好前景的新环境。此外,让外国人成为仇恨和恐惧的对象,可以成为不仇恨和恐惧的人周围的行动者,这无疑可以缓解他们对可能爆发内战的焦虑。简而言之,这种社会病态心理无意促成战争的爆发。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电影开头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不需要罗嗦。即使费迪南德的地位比他高贵十倍,光是他的死也不足以引发一场世界大战。在萨拉热窝世界诞生之前,欧洲埋葬了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时,欧洲完全坐在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上,火药桶最终会爆炸,但费迪南德的死只是点燃了引爆欧洲的导火索。关于第二个问题,塞尔维亚青年为什么要暗杀费迪南德?这将在下一个视频中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