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明发(发扬光大的扬是扬州)

“发扬光大”这一成语,有《周易·坤》、宋代黄毚《黄勉斋文集》、清代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辛未校刊后记》等不同出处但苏中人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发扬光大”一词,最早源于苏中的两座交通重镇——立发和扬州扬州是古九州之一,现在是江苏省的地级市,扼守着长江和大运河交汇的咽喉,在古代的交通和战略地位自不必言说立发在何处?在古代交通史上有何重要的地位?怎么又和扬州扯上了关系?立发,是苏中海安见诸史册最早的地名,古称发阳,又称发繇口,是苏中如皋县最早的县城,现在是海安市一街道的名称立发曾有一座古石桥,清代同治年间立发桥石桥碑文记载:“立发桥,在如皋县北四十五里,春秋时为发繇口鲁哀公十二年,公会卫侯于郧,建发繇亭于其上,即此地也宋朝于发繇口建立石桥,名曰立发桥载志可考”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扬州)境置海陵郡,辖建宁、宁海、如皋、蒲涛、临江五县其中如皋县治设在立发桥畔隋唐时,如皋县被撤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设如皋场,辖五个乡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如皋场升为如皋县,县治迁至如城,所以,海安、如皋的村夫野老都说:“先有立发桥,后有如皋城”1914年,重修立发桥,里人刻石柱联:“西迎淮委水,东锁海天潮”;“发繇亭指千帆影,捍海堤横万灶烟”这两则对联既浓缩了立发桥在苏中千年交通史上的贡献,又交代了与西部二百余里另一座交通枢纽——扬州城的关联细品苏中的交通史,江北走廊的水运图犹如一个横放的“工”字:西边的京杭大运河和东边的串场河就是古代苏中的两条“水上高速”,而连接东西两条高速的是另一条高速——东西走向的通扬河,即上官运盐河西汉时,吴王刘濞为富国强兵,大力发展煮盐业为了迅速将东部沿海各大盐场的食盐销往全国各地,遂下令开挖上官运盐河,西起扬州茱萸湾,东经立发至如皋的蟠溪开上官河的目的本为运盐,但客观上也起到泄洪(导淮入海)与加速运粮等物流的功能隋代沿古邗沟南北向延伸,开挖了京杭大运河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利用范公堤下的复堆河,加工开凿了串场河,串联起淮南十大盐场,在海安与上官河相交至此,苏中古代水上交通东西南北全线贯通古书云:立发为“三十六盐场咽喉,数十州县之要道”苏中里下河的粮食及沿海各大盐场的食盐经立发口,过上官河,发往扬州,古籍记载为“分发扬州”,于是便渐渐地产生“发扬”一词,进而产生“发扬光大”这一成语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苏中的交通十分发达,物产富饶,特别是盐业赫赫有名,有“自古吴盐甲天下”的美誉然而,社会发展节奏不断提速,地处大江大河要冲的苏中,过去水运发达,近代却成交通末梢,故有“南通即难通”的说法清朝末年,津浦铁路修建,避开苏中,这段大运河逐渐淤塞,运输功能淡化又因淮北晒盐业的兴起,苏中东部的煮盐业迅速萎缩、消亡,串场河和上官河失去功能,苏中三条“水上高速”雄风不再从张謇起,苏中人不断兴办实业,复苏经济,但因陆路交通不畅,物流受限,苏中与苏南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后,苏中人逐渐找到了自身经济发展的短板于是上下联动,顶层设计与地方奋斗互动,大投入兴建多条过江通道,融入苏南,融入上海、南京都市圈于是,江阴大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泰州大桥飞越大江,配套设施宁启铁路、新长铁路及各条高速、国道、省道迅速修通,再加上扬泰机场、南通机场的建成,动车飞驰,海、陆、空,公、铁、水无缝对接有趣的是,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如今苏中西有扬泰机场,东有海安火车站(二级编组站,设在立发),立发、扬州再次成为交通枢纽、节点地标历史的长河中,苏中交通不断提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扬州大明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扬州大明发(发扬光大的扬是扬州)

扬州大明发

“发扬光大”这一成语,有《周易·坤》、宋代黄毚《黄勉斋文集》、清代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辛未校刊后记》等不同出处。但苏中人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发扬光大”一词,最早源于苏中的两座交通重镇——立发和扬州。扬州是古九州之一,现在是江苏省的地级市,扼守着长江和大运河交汇的咽喉,在古代的交通和战略地位自不必言说。立发在何处?在古代交通史上有何重要的地位?怎么又和扬州扯上了关系?立发,是苏中海安见诸史册最早的地名,古称发阳,又称发繇口,是苏中如皋县最早的县城,现在是海安市一街道的名称。立发曾有一座古石桥,清代同治年间立发桥石桥碑文记载:“立发桥,在如皋县北四十五里,春秋时为发繇口。鲁哀公十二年,公会卫侯于郧,建发繇亭于其上,即此地也。宋朝于发繇口建立石桥,名曰立发桥。载志可考。”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扬州)境置海陵郡,辖建宁、宁海、如皋、蒲涛、临江五县。其中如皋县治设在立发桥畔。隋唐时,如皋县被撤。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设如皋场,辖五个乡。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如皋场升为如皋县,县治迁至如城,所以,海安、如皋的村夫野老都说:“先有立发桥,后有如皋城。”1914年,重修立发桥,里人刻石柱联:“西迎淮委水,东锁海天潮”;“发繇亭指千帆影,捍海堤横万灶烟”。这两则对联既浓缩了立发桥在苏中千年交通史上的贡献,又交代了与西部二百余里另一座交通枢纽——扬州城的关联。细品苏中的交通史,江北走廊的水运图犹如一个横放的“工”字:西边的京杭大运河和东边的串场河就是古代苏中的两条“水上高速”,而连接东西两条高速的是另一条高速——东西走向的通扬河,即上官运盐河。西汉时,吴王刘濞为富国强兵,大力发展煮盐业。为了迅速将东部沿海各大盐场的食盐销往全国各地,遂下令开挖上官运盐河,西起扬州茱萸湾,东经立发至如皋的蟠溪。开上官河的目的本为运盐,但客观上也起到泄洪(导淮入海)与加速运粮等物流的功能。隋代沿古邗沟南北向延伸,开挖了京杭大运河。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利用范公堤下的复堆河,加工开凿了串场河,串联起淮南十大盐场,在海安与上官河相交。至此,苏中古代水上交通东西南北全线贯通。古书云:立发为“三十六盐场咽喉,数十州县之要道”。苏中里下河的粮食及沿海各大盐场的食盐经立发口,过上官河,发往扬州,古籍记载为“分发扬州”,于是便渐渐地产生“发扬”一词,进而产生“发扬光大”这一成语。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苏中的交通十分发达,物产富饶,特别是盐业赫赫有名,有“自古吴盐甲天下”的美誉。然而,社会发展节奏不断提速,地处大江大河要冲的苏中,过去水运发达,近代却成交通末梢,故有“南通即难通”的说法。清朝末年,津浦铁路修建,避开苏中,这段大运河逐渐淤塞,运输功能淡化。又因淮北晒盐业的兴起,苏中东部的煮盐业迅速萎缩、消亡,串场河和上官河失去功能,苏中三条“水上高速”雄风不再。从张謇起,苏中人不断兴办实业,复苏经济,但因陆路交通不畅,物流受限,苏中与苏南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后,苏中人逐渐找到了自身经济发展的短板。于是上下联动,顶层设计与地方奋斗互动,大投入兴建多条过江通道,融入苏南,融入上海、南京都市圈。于是,江阴大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泰州大桥飞越大江,配套设施宁启铁路、新长铁路及各条高速、国道、省道迅速修通,再加上扬泰机场、南通机场的建成,动车飞驰,海、陆、空,公、铁、水无缝对接。有趣的是,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如今苏中西有扬泰机场,东有海安火车站(二级编组站,设在立发),立发、扬州再次成为交通枢纽、节点地标。历史的长河中,苏中交通不断提速。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南芗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