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朝花夕拾》标题怎么理解?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什么主题?

七年级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第2课时教学设计(1)

二、新课探究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五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  

  长妈妈——她是一个勤劳、善良、开朗、纯朴的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旧时代农村妇女。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也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阿长与<山海经>》)“我”对她表现出尊敬和同情。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总之,他是一位具有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大学教授,“我”对他表示深深地怀念之情。 (《藤野先生》)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我”对他表示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他深受封建思想影响,对“我”的学业严格而固执,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五猖会》)(《父亲的病》)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琐记》)

【研读赏析】

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1)“谋杀”“我”的隐鼠。(2)“切切察察的毛病”。(3)摆“大”字的睡相。(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5)“长毛”的故事。(6)为“我”寻来《山海经》。(重点)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明确: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明确: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文章的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精彩片段之——《五猖会》

1.自由浏览文本,说说我对“五猖会”持怎样的态度?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明确:热切盼望。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高兴、迫不及待)

2.“我”在热切盼望去看“五猖会”时却遇到了父亲要“我”背书,“我”心情如何?

明确:“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不情愿、无奈、痛苦的煎熬)

3.你如何评价父亲的这种行为?(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答)

4.“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父亲无视“我”的心理的无奈和厌烦的理性批判。

七年级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第2课时教学设计(2)

【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回忆性文章,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单调的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

1、夹叙夹议又夹抒。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狗·猫·鼠》—边叙述狗、猫和鼠的故事一边通过议论揭示狗、猫、鼠的本质特性,以及对那些“名人教授”冷嘲热讽。

2、杂文笔法,结构严谨。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二十四孝图》结构严谨.文意层层推进。文章从“文学革命”说起,继而写作者自己在私塾以外阅读到的讲神讲鬼的充满封建思想糟粕的书,再写写“家藏老书”《二十四孝图》,从而点出了文题。《五猖会》叙事一波三折,不平铺直叙。从看游神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到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起伏跌宕。

3、以小见大,注重细节。《父亲的病》有多处典型细节描写。例如写“巫医”陈莲河给父亲治病用药引蟋蟀时,在药单旁注小字道:“要原配”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揭露了“巫医”的封建道德思想,“似乎民虫也要贞节”。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反讽手法,常用对比。对比,如百草园的乐趣与三味书屋的乏味对比,表明儿童应当快乐健康成长;《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抒情真挚,语言和谐。如“我”对父亲、长妈妈、藤野先生的怀念都是感情真挚,而在《阿长与〈山海经〉》对长妈妈遭遇的同情和勤劳朴实的赞扬或是在对《范爱农》最后遭遇的同情和悼念都是运用和谐平稳地语言。

七年级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第2课时教学设计(3)

三、学以致用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2、该书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先后对鲁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变化?

3、该书共计10文章,其中写“某友人失学回到故乡,又受到了排挤,只能教几个学生糊口”这一内容是那篇课文?

4、收集鲁迅名言,以自勉。

5、《父亲的病》疑问的最后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父亲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