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历史传说大全(雄关故事嘉峪关纪事)

镜铁山

嘉峪关历史传说大全(雄关故事嘉峪关纪事)(1)

镜铁山是酒钢的自备矿山,位于祁连山腹地,那里山岳高耸、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条件十分艰苦,矿区最高海拔4500米,生活区海拔2640米,镜铁山最高峰海拔5197米。采场海拔2520—3970米,垂直高差1450米。生活在那里的矿工们,不仅要忍受高海拔的自然环境的折磨,还要展开高强度的矿山开采,矿山井下,既是他们的生活区,也是他们的作业区。

1955年,生活在祁连山的藏族牧民报矿,镜铁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56年,地质队开赴矿区进行勘探,勘探表明:镜铁山储藏着巨量的铁矿石,铁矿石主要由镜铁矿、菱铁矿和褐铁矿组成。仅仅桦树沟矿区地质储量就达到4亿吨,由七个矿体组成,最高品位60%,最低品位20%,平均品位37.86%。丰富的铁矿石,成为酒钢的坚强后盾,也成为嘉峪关百年基业的基石。

来到嘉峪关,最想去的就是镜铁山矿,我所在的酒钢第四小学,很多学生的家长就工作在矿山,问了情况,他们都欢迎我去矿山体验生活。那时候,我一直在搞诗歌创作,镜铁山和镜铁山的矿工们正是最好的题材。说去就去,放了暑假,我就乘坐上嘉峪关开往镜铁山的通勤火车,三个小时抵达了目的地。

刚去的时候,一切都很新鲜,住在矿区招待所,吃在矿区食堂,晚上在集体宿舍跟矿工们聊天,白天下井,看矿工们开动钻机,打眼放炮,矿石装运车来回穿梭,矿石通过溜井被小火车运走,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像是一首宏大的采矿进行曲。

晚上太阳落山,沿着讨赖河散步,穿越讨赖河上的吊桥,到一大片自建房区,那里是矿山的贫民区。许多矿工都是来自甘肃河东农村,家庭条件差,夫妻长期无法团聚,只能在这片空地上就地取材,用石块,矿山上的各种废料,搭建起能遮风挡雨的房子,领导们也睁一眼闭一眼默许这种事情的存在,久而久之,这一片形成了矿山中的村庄,房前屋后,还开垦了荒地,种了新鲜蔬菜,在这高海拔的山区,有这样一洼绿色,也是沁人心脾的。

记忆犹深的是坑口浴池,浴池里全是流动的热水,是矿山用水的循环再利用,还荣获了冶金部的科技进步奖。人在浴池,温度适宜的水从身上流过,带走疲劳,带来清爽,下班的矿工们都喜欢到坑口浴池泡一泡,一个个惬意的神情,赛过活神仙。

难忘312

提起312,嘉峪关人几乎都知道,那是酒钢的一个痛。

1990年3月12日,早晨八点刚过,就听见一声剧烈的爆炸声,紧接着,一股青烟升上了天空,与酒钢人朝夕相处的一号炼铁高炉坍塌了。一号炼铁高炉是酒钢人的饭碗。

当时,我刚刚调入酒钢党委宣传部,记得那天早晨,我起床之后,正在刷牙洗脸,那一声震得我们的宿舍楼摇晃了一下,从窗户上望出去,正好是酒钢厂区,炼铁厂的方向浓烟滚滚,我赶紧骑自行车去单位。

到单位之后,单位上已经有了很多人,宣传部派出了现场救援宣传报道组,我作为宣传部宣传报道科的一员,成为最早到达现场的救援人员之一。

炼铁厂的会议室里挤满了人,大家都怀着沉痛的心情面对这件事情,都争着抢着承担最危险最艰苦的工作,显示了酒钢人强大的凝聚力。

从那天早晨开始,我们先是吃住在炼铁厂的办公楼,两天之后,抢险任务完成,转入生产自救,我们宣传组就搬到了热电厂,与热电厂宣传科合署办公。

那段日子,我们栽电杆,架高音喇叭,每天播音时间12个小时以上,主要是宣传现场清理工作中出现的感人事迹,我不仅要编辑工地上各个单位送来的新闻稿,还要自己下到一线进行采访,算下来一天要写五千到八千字,有时候干个通宵,第二天继续接着干。那时候我们的广播,实际上就是战地简报,不仅表扬先进,还鞭挞落后,无论是谁,在生产自救现场工作不得力,我们就坚决曝光。记得在一线的清理现场,生产处的主要领导指挥不力,我们就点名批评,那位处长不仅没有埋怨我们,还亲自到我们广播站自我检查,肯定了我们的工作。

现场到处都是呛人的煤气味儿,坍塌的高炉堆积在狭窄的空地上,大型的铲运工具使不上力,只能从四周展开清理,人们轮番上阵,24小时不间断,几天之后,清理工作初见成效,大型设备开进了现场,清理进度明显加速。

酒钢一号高炉从1970年出铁之后,断断续续地大修不少次,本来1990年计划要大修,但还没有等到大修,炉子就坍塌了。

记得酒钢召开了重建一号高炉的誓师大会,口号是“苦战一百天,再建新高炉”。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酒钢人流着眼泪、流着汗,打赢了生产自救这场硬仗。

酒钢展览馆

酒钢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从采选烧到铁钢材成龙配套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又随着不断的改革,主辅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发展势头红红火火。1998年初,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公司决定建设“酒钢展览馆”。

谁都知道,展览馆的核心是展品,在展览馆动工兴建的同时,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梳理展览大纲,这是展览馆的灵魂,只有有了好的展览大纲,才会有一流的展览馆。为了赶在当年8月1日酒钢40年大庆开馆,公司从各厂矿抽调了30多名专业人员,分组分头做好各项工作。我当时任资料组组长,负责展览大纲的撰写和各类展品的征集、文字资料的整理、讲解词的写作及讲解员的培训。

从规模和档次上,公司要求把酒钢展览馆作成全国冶金行业最好的、十年不落后的展览馆。有这样的要求,那么展览大纲也要作成一流的。

年初,承担展览馆任务的其他同志去了外地考察,我留下来撰写展览大纲。我翻阅了酒钢的历史资料,把酒钢的发展建设史做了一个粗线条的整理。在此基础上,走访了许多曾经参加过酒钢建设的老同志补充了一些亲历、亲闻的材料。用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一个展览大纲。

有了展览大纲,我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按照大纲上的要求,征集图片和实物。我走访了嘉峪关市档案馆和酒钢档案馆,40年前的图片资料寥寥无几。最后在一些老同志和老摄影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40年前酒钢开工建设的20多张图片。又在旧报纸上翻拍了许多,算是有了一个主线条。但反映酒钢人艰苦创业历史的细节性的照片却没有,从老同志那里征集而来的大多是合影照,没有自然环境的交待。没办法的情况下,我又从公司各单位抽调了几个摄影爱好者,前往镜铁山、西沟矿组织拍摄,还原当时的情景,像背炸药、挖巷道、地窝子、马架房等,都是情景再现的结果。

展览实物除了最早的工作服、矿灯、第一块铁、第一块钢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物还是很少。我正在为这些事情发愁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接到电话,说是找到了酒钢奠基的纪念碑。了解了这一情况,我就和时任酒钢统战部部长的妥玉元同志前往,在绿化街区的一个院子的平房里,看见了一块石碑,石碑完好无损,还有文字,上面写着:钢铁元帅升帐了,一切都带动起来了。书写这段文字的是当时的甘肃省委书记张中良。据这家主人说,他是酒钢的退休职工,在修复酒钢一号高炉的时候,他是一名推土机司机,发现这块石碑的时候,看不出字,也无人问津,他就把石碑拉回家,做门踏板。时间久了,上面的泥土被人踩干净了,才发现了字,他觉得这可能和酒钢的历史有关,就打电话告诉了我们。为了更好地保存这块珍贵的石碑,我们照原样做了一个复制品作为展览品,真品则保护了起来。

经过所有参战者半年的加班加点,展览馆的建设和布展任务顺利完成了。(胡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