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九章(1)

老子像

老子独到的观点:“绝学无忧”。

这里的“绝学无忧”是很多争议的地方,有肯定指高深学问的绝学;有否定是绝去学问,不学习;还有是指绝去那种巧诈的圣、智、仁、义、利等,伪的假的。

个人以为,是两种观点的结合。首先,是绝学,绝招的绝,出色的学问。另外,是绝去伪圣、智、仁、义等等,的虚假的行为、名称。老子有他的大胆论述,他看到问题的本质,我们只看到表象。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九章(2)

演老子说道

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主。

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人以纯素的情操,朴素的情怀,不花假,不虚伪,说一就一、说二就二,诚实待人、朴素地礼貌待人。不攀比,没有妄念,个性纯真、天真无邪。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反对最多的是私心、欲望。私心和欲望是他的道最大的绊脚石,道的永恒在于无私,无私地为全宇宙。有私就会藏私或包庇私心,私心之下就驱动欲望,有欲望的人欲念无止境,欲望驱使妄念,一层层深入,弄个天翻地覆。反之,少私寡欲,欲念、妄念减少,就能少欲少私,少私心,就能走朴素之道,从而慢慢地做到无欲无私,走上老子的大道。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九章(3)

石碑上的《道德经》

二、为何会得出“以为文,不足”?

其意为,文字所能表达是有限的,老子又一次表达他的道,不能用语言和文字完全能描述出来。由于表达不完整,故令有所属是老子很明确地说,不能完全代表他的道。

文的原意思是纹饰,树木的纹理。花纹,后引申广泛应用,如文学、文化、文科等等。道是自然的,文是有修饰之意,所以不足,表达不完。

三、这章的圣、智、仁、义、巧、利所指何意义?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九章(4)

学习《道德经》

人们最大争议是“圣、智、仁、义、巧、利,”这是我们最爱,为何老子反而叫我们绝掉呢?

个人以为有两点解释

1、文字不能完全表达出老子的道,我们反过来推敲,就能得出“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样,文字不能真正表达为何绝和弃。故令有所属带有偏颇,我想老子真正意思是这三样,文字的局限,对于绝和弃表达上有偏颇。

2、老子第十三章”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没有私欲,身心置之度外,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没有祸患。”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样,由于针对百姓,百姓想拥有以上三样或其中一、二点,就代表有身,有身去努力为。如圣吧!《西游记》的孙悟空,为了当个“齐天大圣”。打上天庭,这就是私欲吧!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九章(5)

另一版本《道德经》

我们平民百姓,为了“圣智、仁义、巧利“不知会变成什么样,本身没拥有这些东西,想拥有非得下一番寒切骨的努力,成功了又等于老子的贵稀之货,引起人们的欲望向往。并且还带有个人主义色彩,为的是个人。因此,个人以为是指自私和欲望的”圣智、仁义、巧利。“连起下文就能明白,少私寡欲为主,见素抱朴。老子要的是为天下、为人民的”圣智、仁义、巧利“。少私反义词是多公益,为国为民。

老子的”绝学无忧“。

老子的思想里,有很多时候都是反过来证明的,这里也不例外。少私寡欲中,人们就会学到很多知识、很多学问。而人们达到无私欲、无妄念,人谦虚,就能虚怀若谷,知识广博。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九章(6)

茅山老子像

少私反义是多公益,是为国为民,见素抱朴和寡欲是指静心、朴质。意为静心、质朴地为国为民。

老子反反复复说他的道,是要我们明白他的道,反反复复地教,如果说是绝止学,那他为何要教?那不是白教、白折腾吗?

个人以为是绝学是有绝招的学问,因为这章写到“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嘻嘻!文字都不能表达的东西,人们抨抨,是不是绝招的绝学。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九章(7)

如宝的圣著

这一章里有少私、寡欲、朴素为主,是不是叫人们绝、弃那些自私、妄欲多的”圣智、仁义、巧利”?是这个理吧!绝学,绝去一切自私和妄念的“圣智、仁义、巧利”吧!

所以,老子的“绝学无忧”是绝去一切妄念,自私的“圣智、仁义、巧利”和绝招的绝学,它指这二方面意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