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主流erp产品和特点(国外ERP品牌四大视角扫描)

本文是《中智观察》“企业数字服务供需市场”行业洞察之信息安全篇,回望国外ERP,曾经一统天下,上演巅峰孤独;可如今企业依旧在,换了人间,抱怨价格太贵的有之,国外ERP越来越难卖;基于用户体验感觉灵活性太差,国外ERP系统越来越难用的有之;再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理念太不一致,价值难以发挥的也比比皆是;从政府和资本角度来看,国外ERP,意味着可控度不够;所有这些都指向,国外ERP品牌要凉凉?事实是这样吗,我看未必,俗话说穷寇勿追,另外中国有句古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文章的观点您可以不认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练好内功才是重中之重,这才是关键……

——海比研究院

2022年1月29日

满打满算,ERP软件进入中国企业的视野中已经三十多年了。从1989年Oracle进入中国市场算起,国外老牌ERP厂商可算风光了好一阵子。有段时间,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够档次,那得先打听打听这家公司上没上SAP、Oracle,只有部署了国外大厂的ERP,才算是对公司级别有了大家都认可的第三方认证。

不过,进入数智新时代,国外ERP看来要变凉。

一、经济视角:价格无优势,越来越难卖

影响ERP价格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功能模块的购买、自身需求是否复杂、被授权使用系统的人数、系统实施难度、二次开发维护成本、采用买断方式还是租赁方式等等。

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ERP系统报价的不同,但是无论处于何种采购模式下,国外ERP系统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一笔沉重的建设费用。

以SAP为例,超大型企业使用SAPS/4HANA,或者传统的BusinessSuiteECC,价格基本在600万以上。

这种价格的ERP软件系统还可能只是开始最基础的预算,随着项目的深入,使用人员的增长,都有可能将ERP成本推高。

而且,进行ERP系统建设,尤其是大型生产企业的ERP建设,搭建过程极其漫长,常常动则就是半年的工期。如果是电力、石化、金融系统,更有可能长达二三年时间。

矛盾的是,国外ERP系统建设期间,整个企业业务都可能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这将导致之前立项时所定核心方案的适用性和及时性都必然大打折扣。这种不一致性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都是一个无法预估的数字。

虽然说采用云部署可以降低ERP应用成本。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早在2010年,SAP就已经推出了SAPByD和SAP分析云,分别对应中小企业的ERP应用和各类型企业的商务分析应用;在2016年,S/4HANACloud版本面世,才意味着SAP高端ERP产品具有了公有云部署能力。2018年起,S/4HANACloud在中国推广,但其费用并没有比传统ERP降低太多。

正是由于国外ERP品牌的高成本,让数智时代的企业望而生畏。

二、用户视角:灵活性太差,越来越难用

国外的ERP系统,普遍比较难用。

传统ERP软件创建之初,通用性就是其重点考虑的事情。因此,这也意味着软件巨头非常注重标准化。在ERP系统中,采用了大量规范化的流程操作。他们试图用一套系统去适应各个企业的需求。在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数智新时代,这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ERP的实施,必须是从销售、采购到生产,最终才能实现财务记账,缺少哪个环节,财务账目都不完整。”一位任职某大型电力设备企业的信息化技术负责人告诉笔者。

据了解,该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业务分支众多且复杂。“如果按照传统ERP的实施过程,任何一个业务改动,ERP系统调整上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负责人强调,传统ERP在业务上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

“就比如SD模块,客户、合同和订单都能管。客户录入内容只有基本信息,跟记账相关的科目,以及跟销售相关的组织数据。如果要分析客户的签单量,需要人为写报表,查看,并不能直接显示在客户上,也不能通过可视化图形直观展示。”

传统ERP软件系统,尽管其产品融入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但是其模块间的高耦合度和模块内的低开放度,让系统变得复杂且庞大、不灵活。其只提供ERP核心业务方案的产品特点也让无数本土企业无法根据自身需求开展公司内的信息化建设。

国外ERP过度强调标准化的产品理念,正在使其在市场中走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三、系统视角:理念不一致,价值难发挥

ERP之所以被各大企业所追捧,其根本原因是其将管理理念完全软件化。不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直以来对传统ERP使用上,很多公司都有越来越遇到了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ERP系统所蕴含的理念不太适合现在的数智化时代,导致他们的应用效果不好,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

例如,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以前的计划层次主要有两层,即由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组成的两层计划。但现在,计划层次基本扩展到了五个层次。即由战略规划、销售与运营规划、生产计划及物料需求计划组成的四层计划。如果将车间控制计划也考虑进来,就组成了企业计划管理的五个层次。

传统ERP的计划管理,难以实现现在的深度需求。

又例如,某电力设备生产制造企业在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为了追求业务流程的简化和高效,特意实施了ERP系统。

但是,在使用ERP的过程中,该企业自身的生产采购流程还处于完善构建的阶段。也即是,ERP系统的采购理念和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会有很大差别。随之而来的就是用户在操作ERP系统时,无数次的修改业务逻辑,无数次的规划流程,可以说这种效果与公司当初引入ERP系统的初衷相距甚远。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想要运用好ERP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管理理念和ERP系统相匹配。这意味着一家公司要想把ERP系统发挥出作用,自身所要梳理的业务流程就要精细准确。

当前,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外ERP的理念很难与此相匹配。这让其价值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四、政策视角:可控度不够,替代潮正启

国外ERP巨头正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它们的市场正在经历国产ERP品牌最严重的挤压。

一方面,国内市场正在掀起信创浪潮,政府、大型央企和国企的ERP系统,需要加强自主可控。整个政策环境的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型客户选择本土ERP品牌;

另一方面,本土ERP品牌的竞争力正在迅速加强。从技术架构上来看,国内品牌在云计算时代,已基本和国外品牌站在同一步起跑线。在向云转型方面,甚至走在了国外ERP品牌的前面。

以用友、金蝶、浪潮为代表的国内ERP品牌,基本都已完成了ERP云技术架构升级。从收入构成看,用友、金蝶等公司的云服务收入基本都已占到公司的50%以上。这种转型力度比一些国外品牌更快。

更重要的是,国内ERP厂商正在利用技术变革的机会,快速与国外传统ERP巨头的市场差距。同时,利用这个机会,进入传统ERP厂商长期占有的高端ERP系统市场。

以国内ERP的龙头厂商为例,金蝶使用云苍穹对华为海洋实现了Oracle替换,又以2680万中标云南中烟统一信息化平台(ERP系统)项目,用以替换SAP;

用友网络在2020年为客户华新丽华实现信息化国产替换,通过两期工程为其重新搭建新一代ERP系统。

随着云计算、商业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兴起,中国ERP市场仍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势头。有机构统计,从2015年起,国内ERP市场规模以每年不低于1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推进自主工业软件体系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ERP软件市场规模将保持继续两位数的增长趋势。

在技术和政策的双重利好之下,国产ERP软件正在以一种无法阻挡的创新速度奔向市场的怀抱,无论是中小企业的ERP市场还是大型企业的ERP建设,都有着它们的身影。此消彼长之下,国外传统ERP厂商因为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企业需求,无法为本土企业提供更好的信息化服务,被替代的时代命运已经展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三个主流erp产品和特点(国外ERP品牌四大视角扫描)(1)

同时,从业者还认为国内EDA产业发展的难点在产业集成与人才两方面。首先在产业集成上,EDA不仅是一个软件工具集,更是一个与芯片IP设计、晶圆工厂互相协作的过程。IP设计公司需要EDA工具支撑晶圆工厂PDK工艺,EDA工具评估也离不开晶圆工厂认证。所以,EDA的先进,需要先进的设计、先进的封装工艺等互相支撑。

其次是EDA人才。国内软件人才本来就不多,开设EDA课程的高校更是少,且国内的软件人才多倾向于入职互联网厂商,这使得本就稀有的EDA人才更加捉襟见肘。

进一步深究,国内EDA产业的困境,根源在基础科学上的薄弱。将EDA或者说将芯片细化到底,其本质就是数学、物理,如何在百亿晶体管之间找到最短路径?如何保证模型的精度?

好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从政策到资本再到高校也在引导EDA的国产化,已在单点实现突破的EDA工具,也给EDA的全流程国产化开了好头,这也被视为国内EDA崛起的突破口。

参考资料:https://www.163.com/dy/article/GILDSP7U0511BFPT.html

科技媒体·企业演化科学·战略托管综合体

本文作者系海比研究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