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京杭运河如何逆流行船(大运河上的行船规则)

“临清是一个城市,很少有别的城市在商业上超过它。不仅本省的货物,而且还有大量来自全国的货物都在这里买卖。”

这是那个知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里,描述的一个场景。

古代京杭运河如何逆流行船(大运河上的行船规则)(1)

临清是“大城市”?很多人可能会想,别开玩笑了!

在今天,很多人都不熟悉这个地方,即便听说过,大概也只知道这里山东省辖下的一个县级市而已,与“”着实牵扯不上什么关系。

古代京杭运河如何逆流行船(大运河上的行船规则)(2)

不过,临清确实“大”过,繁华鼎盛过,那是利玛窦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明时期。

而这顶级的繁荣乃是大运河造就。

古代京杭运河如何逆流行船(大运河上的行船规则)(3)

明永乐十三年,海运停了,所有海上的活儿都转到了大运河上,运河边上的城市由此变得更加活泛起来,临清就是其中一个。

由于往来北京的货物都要从大运河走,所以运河上的行船量特别大。

尤其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此时南方的粮食作物正集中往北运,运粮的漕船全都往北京方向跑,运河的承运量可想而知。

古代京杭运河如何逆流行船(大运河上的行船规则)(4)

这时候就有问题出现了,由于运河落差大、水量分布不均,大运河建有许多闸口,像是临清段就有四十多个,船只来往,要等闸口的提落,一级一级过关。

因此,按秩序行船就十分重要。

但有些官船呢,就是不听话,总要凭特权插队,这一插队不要紧,整个运河上的行船立马就乱了,是漕船也过不去,商船也行不了。

古代京杭运河如何逆流行船(大运河上的行船规则)(5)

这种混乱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万历二十三年,户部主事李梓来到临清管理钞关时,才把这个棘手的问题给解决了。

李大人给运河行船定了个规矩:漕船先走,商船其次,官船最后

漕船先走,是保证国家的经济命脉,因为粮食需要抓紧送到北京入仓;再走商船,是因为商船能够繁荣经济;最后才是走官船。

古代京杭运河如何逆流行船(大运河上的行船规则)(6)

这个办法实施后,船队堵塞混乱的现象得到有效解决,长长的河道里,数百只支船队整齐排列,首尾相接,井然有序。

这种颇为壮观的景象据说可以持续整个秋季,现在临清那边还有一景叫做“汶水秋帆”,讲得就是当年这奇景

古代京杭运河如何逆流行船(大运河上的行船规则)(7)

到了清后期,伴随着海运又一次兴起,铁路的通车,大运河交通动脉的功能弱化,因运河而繁盛的临清也就不复往日辉煌了。

繁华虽已不再,但运河带给临清的宝贵文化遗产却是难以估量的。无论是五百多条因手工业聚集而命名的胡同,还是临清人开放包容的胸怀,都是运河留给临清的印记。

古代京杭运河如何逆流行船(大运河上的行船规则)(8)

编辑 | 王琳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