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

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1)

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2)

走近离石“五七干校”旧址

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3)

【引 言】

一所特殊历史时期由国务院外交部在吕梁建立的特殊学校;

一所坐落宝峰山脚下位于信义归化大山深处的封闭式学校;

一个原汁原味反映当年集体艰苦奋斗生活遗存的实物见证;

一个彰显吕梁最高学府国家干部学习劳动改造的时代缩影。

这所著名的学校,就是离石“五七干校”,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六六学校”。

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4)

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5)

早闻离石有所著名的“五七干校”旧址,也曾在离石工作长达16年之久,但一直未能走近之、了解之、认识之。己亥之年,盛夏时节,我随吕梁市古代文化研究会和吕梁市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会考察团一行30余人外出采风,走进全国特色小镇·信义,走近离石“五七干校”旧址。

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6)

离石“五七干校”旧址,坐落于小东川宝峰山脚下,位于信义镇归化村塔则沟自然村大山沟。始建于1966年,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缘于它是国务院外交部当时在山西建立的一所封闭式教育场所,也是国家机关在吕梁地区设立的最高学府。当年,有几百名外交部的干部曾在此学习,此外还从事养殖、种植等生产活动。从1966年—1972年,先后有1000余名外交工作人员在这里学习、生活和劳动,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国际活动家和驻外大使,譬如,李肇星、唐家璇、吴建民、徐敦信、张德广、杨福昌等外交领导人。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曾在此学习过,原外交部副部长罗贵波曾到此视察过。前国家外交部副部长、山西省省长罗贵波将军,抗战时期曾在这里领导游击战争,反抗日寇侵略。“五七干校”因建立年代而得名,当地老百姓俗称“六六学校”。“文化大革命”后期,随着外交部工作的恢复和扩展,学员陆续被派往国外。1972年底,“五七干校”被撤销,先是移交给当时的吕梁地委党校使用,最后移交给离石区政府管理。2011年,离石区政府将“五七干校”列为“离石区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如今,“五七干校”旧址,已成为国务院外交部当年集体艰苦奋斗的唯一一处真实见证场所,其原汁原味的见证实物、生活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文革时期一个典型的时代缩影。

回望“五七干校”

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7)

“五七干校”,虽然过去50余年了,但它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个典型的时代缩影。“五七千校”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产物,产生之时被当作“新生事物”大力推介。它曾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强烈震动,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世界上也名噪一时。

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8)

所谓“五七干校”,是指文化大革命期间,为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干部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场所。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看了总后勤部上报的《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之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后被称之为“五七指示”。在封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毛泽东还要求学校缩短学制,教育要革命,不能让“资产阶级统治”学校。这个“五七指示”精神,反映了毛泽东要在全国每个基层单位开展“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当时,中共中央转发了这一封信。1966年8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9周年》,对“五七指示”作了进一步阐述及推广。1968年,黑龙江柳河干校率先被命名为“五七干校”,成为中国第一个以“五七”命名的干校。此后,大批”五七干校”在各地开办起来,离石“五七干校”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产物。由此,“五七干校”就成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

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9)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共创办了106所“五七干校”,先后遣送、安置了10多万名下放干部、3万家属和5000名知识青年。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人民日报》刊发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求正确执行党的干部政策,“解放”了一大批老干部和专家教授。随着大批学员们的返城,“五七干校”也渐趋冷清衰落,但谁也不敢贸然撤销,仍有一批人员滞留这里。当时,全国大多数地方把“五七干校”当作让干部轮流去劳动、学习一段时间的场所。当全国掀起“批林批孔”“批儒评法”“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评《水浒》”运动时,各地的“五七干校”也就成了开办应景学习班的场所。学校一般只有看守房舍和农具的留守人员,直到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各地才陆续宣告正式撤销。从此,“五七干校”从中国历史的舞台上陆续消失,成为一段永久的难忘的历史回忆。

“五七干校”成立之初,主要是为“反修防修”。因为毛泽东认为苏联党已变质,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分析发现,苏联的干部是不劳动的,且高高在上,脱离人民;苏联干部的子女也是特殊的,党员干部也要由干部子女来担任。从国内来看,许多干部从来不劳动,还搞特殊化。虽看上去穿得干干净净,吃得好好的,但看不起工人、农民,有的搞瞎指挥,甚至打骂群众。为此,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干部搞特殊化,脱离劳动,脱离人民,是产生修正主义的重要根源。1963年5月,毛泽东在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的批语中写道:“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员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1964年12月,毛泽东在又一报告的批语中写道:“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须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不学会技术,长期当外行,管理也搞不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人,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这些人是斗争对象、革命对象,社教运动绝对不能依靠他们。”由是,毛泽东对干部参加劳动,感到更为迫切了。正当此时,1966年5月2日,林彪给毛泽东寄来了一份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毛泽东肯定了报告中提出的五条做法和总的想法,但又考虑不能仅限于军队生产的范围,他由军队搞生产,联想到办一种“大学校”的问题。这种“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在“大学校”里,可以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生产,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五七指示”。在毛泽东发表“五·七”指示10周年之际,1976年5月7日,邮电部还发行了一套纪念“五· 七”干校的邮票。编号为J9,全套共3枚,第1枚是“认真读书”;第二枚是“生产劳动”;第三枚是“插队锻炼”,这一套邮票所反映的是:“读书、劳动、锻炼”六个字,高度涵盖了“五七干校”的核心意义。

走近“五七干校”

走近“五七干校”旧址,目睹着一排排残垣断壁、破旧不堪的房屋,漫步于一处处杂草丛生、冷清凄凉的院落,我一边观赏边回忆,一边品读感悟,睹物思人品史,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10)

据有关资料介绍,全国106所“五七干校”,一般都选址在地形偏远、贫穷落后的农村大山之中,去干校里学习人员被称为“学员”。在“五七干校”里,无论你的资历深浅、品级大小,所有人都称为“五七战士”。离石“五七干校”旧址,就选择在今信义镇归化村的塔则沟自然村内,坐落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山沟里。综观“五七干校”旧址,背依黄土大山,面向宝峰山,沿东西向一条山沟,依山设建,坐北向南,总占地约100余亩,建筑面积约4000余平方米,有120余孔砖劵窑洞建筑,看上去虽陈旧破落,繁华不在,但错落有致,布局合理,除主要建筑外,还建有大小饭厅、图书楼、篮球场、车库、发电站等,最为显眼且富有气派的一处建筑,就属一长排上下二层44孔砖劵窑洞显眼,据说这是提供外交部官员住宿学习使用的。大门为铁门,东西耳房墙上书:“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语录,并有毛泽东主席题字及毛泽东主席军装头像。

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11)

离石“五七干校”,是文革期间在吕梁山区设立的一所备战基地,是周恩来总理为储备培养和造就国家外交人才而设立的。“五七干校”从建设到建成以至撤走,前后近8个年头。这一所特殊的学校,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岁月,保存了一段特殊的历史。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国际活动家和驻外大使,可以说这里是国家外交部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建国以来国家机关在吕梁山区设立的最高的也是唯一的机构,他们在离石期间的学习生活、劳动锻炼,对离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走近“五七干校”旧址,我既了解了它的过往历史,又了解特定时期国家干部在此劳动锻炼、艰苦创业、勤奋学习、积极生活的真实情况,从中汲取了弘扬艰苦奋斗、开拓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可谓接受了一次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12)

参观“五七干校”归来,静静地回望,深深地思考,查阅着大量的历史资料,翻阅着陈旧的历史照片,一张张特定时期的老照片,一件件特定时代的历史遗存,目睹着老干部们使用过的旧衣服、旧毯子,积尘多年的粗瓷碗、军用壶,老式拖拉机、插秧机、打字机等遗物,再回顾“五七干校”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无不令人震撼与钦佩,深思与感悟。当年老干部们在吕梁山梁峁沟岔的大山深处,在革命老区十年九旱贫瘠的土地上,不畏艰难,克服困难,艰苦学习,艰辛劳作,经受锻炼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记忆是为了更好的证明历史,回忆是为了不忘那痛苦年代。抚今追昔,其实,人在适度的物质满足情况下,最大的乐趣就是为社会、为企业、为他人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更好地体现人生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吕梁人,我们更应该培养艰苦朴素的美德,树立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强化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精力放在修学储能、提升本领上来,把心思用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上来,保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精神状态,勇于革新鼎故、守正创新,把现在拥有的职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全身心地投入到吕梁深化改革大潮中,永葆党的先进性,发扬传承“五七战士”身上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热情,热爱生活、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本色,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明明白白、清清白白地做一个新时代的追梦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参观陈家庄太岳三地机关旧址(解德辉行走吕梁)(13)

作者:解德辉

即可关注

吕梁市新闻办官方微信“吕梁发布”

觉得不错请分享点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