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起居养生注意这四点(冬季养生从保证睡眠开始)

冬季已至,不少人都开始把养生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冬天起居养生注意这四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冬天起居养生注意这四点(冬季养生从保证睡眠开始)

冬天起居养生注意这四点

冬季已至,不少人都开始把养生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

【从保证睡眠开始】

专家指出,“养藏”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起居应“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冬季太阳升得晚,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晚起可以避免寒邪的侵袭。冬天天气寒冷,寒邪最易伤害肾的阳气,也就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冬季养生应以调摄肾之阴阳为重点。

不同年龄人群的睡眠问题有一定规律和特点,比如青壮年多为心肝火旺、痰热内蕴所致,实证较多;老年人多因肝肾阴虚所致,以虚证为主。临床上,常见的脏腑失调与睡眠的关系一般可分为以下4种,大家可依此进行调理。

肝气不疏失眠多梦。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若肝失疏泄,经气不利,就会导致情绪“失控”,出现心情烦闷、焦虑不安、压力大、心思重、抑郁等不适,进而影响睡眠。建议这类人群日常要心胸豁达,秉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心情不好或想要发火时,有意识地做几次深呼吸,以调整心情;每周坚持3次左右、每次半小时的有氧运动;平时宜常用橘皮、百合、合欢花或玫瑰花冲泡代茶饮。

气血亏虚难以入睡。气血虚则血不养心,扰乱心神故夜不能寐。气血亏虚的人很容易出现入睡困难、易醒或多汗等症状,女性还会表现为经期紊乱、经量减少。这类人可吃些阿胶、大枣、酸枣仁、山药等益气补血的食物;平时可用黄芪、党参、白术各10克,冲调代茶饮。气血虚弱的人平时运动不可过量或过于剧烈,微微出汗为宜,以防消耗气血。

脾胃失调睡不安稳。“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失调的人,吃下的晚饭不容易消化,一旦出现胃痛、腹胀,就很难睡得好。这类人群如果想提高睡眠质量,首先必须控制饮食,晚餐尽量安排在18点以前,吃七成饱,饭菜宜清淡,少吃豆类、粗粮等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及辣椒、大蒜、冷饮等刺激肠胃的食物。建议晚餐可以喝些麦芽粥、山药粥,能起到帮助消化、调理脾胃的作用。

肾功能低下易起夜。夜尿多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也是肾功能异常的一项指标。夜尿多势必会影响睡眠,有些人起夜后很难再睡着,但如果强忍着不起,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王敬卿建议从护肾着手,缓解夜尿多的问题:黑色食物能补肾,平时可以多吃一些黑米、黑豆、黑芝麻、枸杞等;睡前用温水泡脚,如果泡脚水里加些干姜、肉桂或艾叶,补肾阳的效果会更好,同时可以配合涌泉、足三里、肾俞等穴位的按摩。

【人体三个部位必须保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彭玉清和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李东晓提醒大家,脖子、腰肾、脚踝三个部位应做好保暖。因为这三个部位均处于人体阳气运输的主要通道上,且肌肉较少、血管丰富,是主要的生理支撑点,一旦受寒,便会引起相关部位的疾患。

■暖颈:寒凉让颈椎病雪上加霜

办公室一族得颈椎病的不在少数,长时间保持低头或固定姿势工作,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长期僵持,会引起慢性劳损。脖子本身就很娇贵,再加上有慢性劳损的底子,因此,一旦受寒,便可能引发血管的收缩和颈部肌肉痉挛、神经水肿,诱发颈椎病或让原有的颈椎病雪上加霜。

助力器——一条围巾顶一条棉被 让脖子不受寒,最简单的就是带条围巾或者穿高领衫等,保护好脖颈不露在外面。以免寒气入侵。此外,还可以做做扩胸仰头抻筋骨的动作。即双手交叉,放在颈部后面,同时扩胸,头向后仰,手臂向前用力,使得脖颈与手臂形成“抵抗”之势,这样可以锻炼头颈部的肌肉。

■暖腰:先天之本喜暖怕寒

腰是人的“一把手”。中医认为,腰乃肾之府,肾是人体先天之本,喜暖怕寒,是人体重要的健康敏感区。老年人中比较高发的寒湿性腰痛,主要就是因腰部受风寒侵袭引起,在阴雨天会加重。而对女性而言,由于处于带脉区,腰部受寒引起的气滞血瘀,会影响卵巢等生殖系统的机能,因此更需要注重腰部保暖。

助力器——搓手按摩肾俞穴 除了借助戴腰围增加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疏解受凉带来的不适。双手交叉,快速揉搓,直到把手掌搓热后,把手掌直接捂在肾俞穴上,用手掌上的热量来温暖腰肾,同时双手顺时针按揉。肾俞穴就是我们俗称的“腰眼”,是护肾的重要穴位,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暖脚:寒邪生于足下

脚踝部有200多个穴位,是人体“小心脏”。寒气一般都是从脚底侵入。因此,古语有云:白露不露脚,说的就是在白露节气(9月7日)后,人就不能再光着脚穿鞋,需要穿上袜子,防止受寒。此外,除了穿上厚袜子外,泡脚也是保护脚踝的很好方式。

助力器——药浴泡脚效果佳 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一般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即可(不烫手)。泡脚时加些中草药效果更好。其中具有温经作用的有:透骨草、川椒、干姜、桂枝;有活血通脉功效的有:红花、当归、鸡血藤、艾叶。使用时不同功效的中草药可搭配使用,一般来说,每种选用10克即可。此外,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患者使用前询问医生。

【冬季养生注意!进补别过头】

俗话说“冬天进补,开春打虎”,本来是提倡人们天冷之后,适当进补以抵御寒邪。然而,许多人盲目进补,整天不是吃火锅炖汤,就是跟风服膏方,等到出现口干舌燥、腹胀便秘、遗精早泄,才知道过服补阳之品伤了体内阴液。更严重的是,在服用大量高蛋白膳食之后,糖脂代谢紊乱,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导致慢性肾病患者肾脏功能进一步损害,使得病情加重。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指的是春夏之季要保护人体阳气,不要贪凉饮冷,以免伤阳。秋冬之季,要注意阴精的潜藏,不要过食温燥之品,以免伤阴,正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冬天进补要结合自己的体质,进行合理药膳。如当归生姜羊肉汤、莲子山药薏米粥、百合银耳莲子羹等,都是适宜的饮食。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基础病的患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药膳。

还有,冬天气候干燥,滋益阴精也是冬季养生的重要内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银耳、木耳、枸杞、梨、猕猴桃等补益阴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物少吃为妙,平时还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饮食要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羊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坚果类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

养生美食知多点——一碗小米粥 养生功效多

冬日的寒夜,精心挑选的小米被小火慢慢地熬煮着、翻滚着,纯纯的米香弥漫整个厨房,待黄橙橙的小米粥煮好端到桌上后,全家围坐一起美美得喝着,热乎乎、香喷喷,温暖了心底,驱赶走了严寒。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营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芳介绍,小米中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另外,由于小米未经精制加工,所以也最大程度保留了其营养成分,有很高的补益作用,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不言而喻。

《本草纲目》最早提出了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意思是说,有胃灼热、反胃、呕吐等不适时,可适合喝小米粥,润养脾胃。小米为什么能补脾胃?刘芳介绍,中医认为,黄色入脾,甘味入脾,小米是黄色的,味甘而咸,因此中医说小米能和胃温中。生活中,妇女生小孩后坐月子,喝小米粥,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刘芳介绍,说到小米补虚损的功效,不仅仅体现在补脾胃上,还体现在补肾上,所谓“人食五谷而化精”,就是说,五谷都具有养精气、补肾气的作用,但五谷当中,数小米的补肾功效最强。

除此之外,中医认为,小米有养心安神之效。因此,小米还作为养心安神的食疗佳品来食用,对于那些因胃肠不好导致的失眠,其安神效果明显,可用于代替安眠药。因此也有人说,晚上一碗小米粥,能呼呼大睡。

刘芳介绍,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人类赖以生存的七大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在小米中都存在,并且各营养素含量相对均衡,不存在某种营养物质含量极高或极度缺乏的现象。因此常食用小米可以提供机体全方位的营养。同时,小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维生素B2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并且可以保护皮肤的健康,若能经常食用小米,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等多种疾病具有食疗作用。

综合自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网-生命时报、中国中医药报、西安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