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说优秀说课稿(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个人文采出众,才华横溢,受到了很多人的敬重。但他恃才傲物、眼中无人,无人愿意和他交往,仕途上屡次受挫。他的妻子看到了问题所在,于是写诗劝他:“火求心虚,人求言实。欲成大器,必先退之。”妻子的话令他终于明白,原来自己平时过于骄横,高高在上,看不起人,导致了良朋尽散,仕途不顺。为了彻底改正自己高调的姿态,他给自己取字“退之”,以此警戒自己。慢慢地,大家对他的看法也大为改观。后来,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就是韩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写的文章《师说》。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二、作者、题目、背景

1、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写作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而韩愈在这种环境中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高中语文师说优秀说课稿(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学设计)(1)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指生读,纠正字音和节奏。

提醒学生容易读错节奏的几个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齐读

四、研读课文,梳理文言知识,准确翻译(一)研读第一段

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标出第一段你发现的重要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传道受(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判断句)人非生而(承接连词)知之者,孰(疑问代词,谁)能无惑?惑而(转折连词)不从师,其(指示代词,那些)为(动词,成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介词,在)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介词,比)吾,吾从而(承接连词)师(以之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学习)道也,夫庸(表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取独)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学生口头翻译第一段,指生翻译,纠正。

3、齐读第一段,思考并用原文回答两个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总结第一段

第一段开篇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然后从为何要从师和从师的标准两个角度进行论证。

5、学生试背诵第一段,指生检查,齐背。

五、作业

背诵默写第一段,下节课黑板检查。

高中语文师说优秀说课稿(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学设计)(2)

第二课时

一、检查默写

找两名同学黑板默写,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写。

二、研读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

2、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标出第二段你发现的重要的文言现象

嗟乎!师道(从师的风尚)之(取独)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圣明),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惑矣。彼(指示代词,那些)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代词,指书)句读(文辞的休止和停顿)者也,非吾所谓传其(指示代词,那些)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宾前,不知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通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而大遗(放弃不学),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代词,这些)人,不耻(以……为耻)相师(拜别人为师)。士大夫之族(这类人),曰师曰弟子云者(如此之类的话),则群(名词作状语,成群)而(表修饰)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表反问语气)可怪也欤!

3、自由口头翻译,指生检查效果,纠正。

4、齐读,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明确】(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

(2)

高中语文师说优秀说课稿(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学设计)(3)

(3)既有纵向对比(第一组对比),也有自身对比(第二组对比),还有横向对比(第三组对比),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对比论证的作用:造成强烈反差,增强说服力,突出观点。

5、试着背诵第二段,自由背,指生背,齐背。

三、研读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

2、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标出第三段你发现的重要的文言现象

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这类人),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介词,比)弟子,闻道(懂得道理)有先后,术业(学问和技艺)(专门研究),如是(代词,此)而已。

3、自由口头翻译,指生翻译,检查纠正。

4、齐读,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举了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例子,引用孔子的话,证明(1)“学者必有师”(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高中语文师说优秀说课稿(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学设计)(4)

四、过程同上,研读第四段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先秦及秦汉散文),六艺经传皆通(普遍)之(音节助词,不译),不拘于(介词,被)时,学于(介词,向)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目的连词,来)贻(赠送)之。

2、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明确】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原因,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3、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五、齐读全文,梳理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两个角度阐释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论证二: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

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 夫之族耻师对比;

论证四: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四个论证以对比为主,兼用举例和引用论证,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4):交代写作缘由,赞许李蟠。

【课堂小结】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六、拓展延伸

文中韩愈批评的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今在你身边存在吗?韩愈的从师观和学习观对你又有怎样的启示?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后记:高一学习文言文,落实文言知识和背诵默写是重中之重,第二课时容量过大,如果时间不允许建议三课时完成。每节课都要落实默写和翻译。

高中语文师说优秀说课稿(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学设计)(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