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河南烤扒皮鱼(舌尖上的训诂说炙)

舌尖上的河南烤扒皮鱼(舌尖上的训诂说炙)(1)

舌尖上的河南烤扒皮鱼(舌尖上的训诂说炙)(2)

就知道,一看到封面图,你们这群吃货就会迫不及待地点开这篇文章啦……喵呜!快来和小喵一起听王宁老师说“炙(烤肉)”吧!

说炙

古代烤肉称为“炙”,但其内涵要比今天的烤肉丰富的多。

把生食近火烧烤而熟之,其法曰炙。《齐民要术》有“炙法”,具体作法很多:有用整猪开腹去五脏净洗,以茅填满腹腔而炙者,也有逼火偏炙一面随炙随割者,还有切成寸块急速回转而炙者,更有灌肠而炙,捣丸而炙,薄片而炙,作饼而炙者。可炙之肉除猪、牛、羊、鹿、鸭、鹅外,还有鱼、蚶、蛎等水产。

舌尖上的河南烤扒皮鱼(舌尖上的训诂说炙)(3)

究其作法,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烤肉,但今天常常食用的烤肉除了整只的烤乳猪和烤羔羊外,还有在烤炉上设网而烤和串成串来烤,比起我们的祖先来,已经单调得多了。

《齐民要术》是后魏贾思勰的撰著,而烧炙之法则早已有之。《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又说:“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注说:“炮,裹烧之也。燔,加于火上也。炙,贯之火上也。”以“炮”、“燔”、“炙”三者分言之,统言之则都称“炙”,具体炙法不同。

舌尖上的河南烤扒皮鱼(舌尖上的训诂说炙)(4)

秦系简牍文字 炙

《说文•十下•炙部》:“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战国简书“炙”形正象一块吊着的肉在火苗上烘烤。分言之,炮、燔、炙是三种不同的烤肉法:

《说文•十上•火部》:“炮,毛炙肉也。”字或作“炰 [páo]”。段玉裁说:“毛炙肉,谓肉不去毛炙之也。”不去毛如何炙?《礼记•内则》注说:“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这里说的“涂烧”也就是《礼运》注所说的“裹烧”。所谓“以涂烧为名”,意思是“炮”从“包”得名,因其涂裹而为之也。这大约是用泥涂在外面而用火烤,熟热后,将泥剥下而把毛带下来——杭州名吃叫花鸡,应该就是这个做法。

舌尖上的河南烤扒皮鱼(舌尖上的训诂说炙)(5)

《说文•十上•火部》:“燔,爇[ruò]也。”“燔”得名于“傅”。《诗经•大雅•生民》传说:“傅火曰燔”,这是一种将成块的肉,一面一面平铺于火上翻烤的炙法,类似于今天的烤肉饼。“燔”用来遗兄弟之国,所以不但要烤熟,还要烤干,以便保存得长久。

舌尖上的河南烤扒皮鱼(舌尖上的训诂说炙)(6)

至于 “炙”,《礼运》注说“贯之火上也”,这大约是今天烤羊肉串之类的东西,而古代则常用于烤鱼,方法是把鱼从后背至腹串上,一面烤,一面把调好的汁刷在鱼上,这作法也和今天的烤羊肉串一样。炙鱼、炙肉,都是边烤边吃,不必保存的。《诗经》郑笺说:“鲜者毛炮之,柔者炙之,干者燔之”,正反映这三种炙法的区别。

舌尖上的河南烤扒皮鱼(舌尖上的训诂说炙)(7)

文章来源:王宁《训诂学原理》

舌尖上的河南烤扒皮鱼(舌尖上的训诂说炙)(8)

作者简介

王宁,193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北师大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章黄之学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传人。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舌尖上的河南烤扒皮鱼(舌尖上的训诂说炙)(9)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舌尖上的河南烤扒皮鱼(舌尖上的训诂说炙)(10)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专栏画家:黄亭颖

责任编辑:邓若雪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