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新年联欢会集体节目(班级新年联欢晚会)

学生新年联欢会集体节目(班级新年联欢晚会)(1)

班级新年联欢晚会

——2018北京台春晚观后

作为一个北京人,除了央视春晚,北京台的春晚也是差不多年年都要看的。有几年这样的印象了:“北京台的春晚好像比中央台的好看哦。”

原因大概是:一、北京台虽然是首都台,但毕竟不像中央台背负着那么大的责任,所以可以相对比较“”。二、必定要照顾地域特色,所以有亲近感,更接地气和具有人情味儿。三、因为是首都,很多明星愿意来,可以抵消一部分因表达方式比较老旧而造成的脱节。

今年北京台的春晚视觉上也是大红大金的,明星阵容也不可谓不强大,也有一些亮点;不过,总体看起来,有些怪怪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亮点吧,我感觉到的亮点主要有两点:

一、城市人情味

对于北京这座城市,你有着怎样的感情?这里聚集着全国各地的人,无论北京人,还是外地人,每日辛劳工作的朋友,大概多少有时都会感到疲惫孤单吧?

那么,从第4到第7个节目的联唱:《回家真好》、《消愁》、《十点半的地铁》、《城里的月光》,就起到了抚慰的作用。这一组歌都是比较平实、细腻、真挚的;中间没有串场,避免了割断和浪费时间;整体形成了带状力量

这组联唱出现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可以说也许大致能起到确定基调的作用,如果沿着这条路走到最后,那么本次北京台春晚可能就会是一台“贴心”的春晚,也是挺好的,可是,并没有。

二、难得的怀旧

第9个节目《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单就本身而言,是最大的一个惊喜。刘晓庆、陈冲、张瑜、斯琴高娃四位老师,大概是50后:喜欢,60后:熟知,70后:知道,80后:有印象,90后:好像有印象,00后:她们是谁啊?

刘晓庆老师因为新闻的关系,小朋友们也许知道;陈冲老师因为一些国际合作,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不陌生。大概前年到庐山的时候,张瑜老师演的《庐山恋》还在一家专门电影院里上演。去年我在一个地方博物馆参观,偶遇高娃老师坐在轮椅上被人推着,现在能走了,为她高兴。

她们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影后,敬业的精神和扎实的功力非很多鲜肉偶像能比,而能同台也十分难得。与之配合的姜昆、蔡国庆、郭凯敏、雷恪生四位老师也都是一时翘楚。他们的出现,带出了一种浓浓的历史感,让人唏嘘感慨。不过,等一下,这和春晚有关么?这可以不管,反正有点感动,效果强烈就好了。

上面两组节目是给我正面感触最深的。而下面的几点,就是理出的觉得奇怪的部分原因。

一、部分与央视春晚雷同?

不知道在春晚的制作上,首都台是否也要与中央台保持高度的一致?即使思想上要保持一致,不知道形式和内容是否都要保持高度一致?只是粗粗统计,就有六组节目相似度很高:

(一)BTV《特别惊喜》V.S. CCTV《真假老师》

这两个小品的内核完全是一样的啊:宋小宝老师和贾玲老师的位置和功能是一样的,两个儿子的位置和功能也是一样的,《特》的女友和《真》的爸爸位置和功能也是一样的,其他人也是帮衬。这种审美疲劳是容易引起心里失落的。

(二)BTV《一眼千年》V.S. CCTV《岁月》

猛一听时会惶惑:怎么感觉有点相似?该不会是一首歌只不过唱的人数不同吧?

比较一下还真不是。那为什么会觉得相似呢?第一,一个是那英老师,一个是王菲老师和那英老师。第二,曲风很像,都是缠绵深情,带有沧桑感的;第三,主题很像,都感慨的是时间。再一看作曲,都是钱雷老师。钱老师因为一首《默》受欢迎得奖,我也很喜欢,是学习的榜样。但这样创作、演唱、主题、风格等都一样的作品,集中的展示难免使人审美疲劳。

(三)BTV《智斗》前的相声引子V.S. 《我爱诗词》

冯巩老师出现在了这两个段子中,而且都是组织者的角色。

(四)BTV《拼出未来》V.S. CCTV《中国》

成龙老师和吴京老师是组成了一个组合么?怎么到哪里都捆绑出现?

(五)BTV《茉莉花》V.S. CCTV《不同凡响》

两个都是音乐跨界节目,都有迪玛希老师参与,不能不让人觉得雷同。

(六)BTV故宫如意V.S. CCTV《丝路山水地图》

都要展示宝贝,BTV是因为“如意”的寓意,CCTV强调的回归和大国崛起。且不说春晚适不适合展示宝贝,CCTV的设计更有机,又是一个新闻事件,与主题更一致。

当然,BTV那英老师唱的《一眼千年》与CCTV张国立老师展示《丝路山水地图》还有一个暗含的《一眼千年》是《国宝档案》的主题曲。

我们民间讲:再一再二不再三,何况粗略统计,就已经有六七组节目重叠了。从精神层面来说,保持一致是必须的。但是艺术形式也一样,那就实在是无语了。创造力何在?

具体情况我们无从得知,可能其中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原因、难处、苦衷,等等,我们都愿意理解。但是,文艺作品一般是没有机会向观众解释的,我们看到的,就是雷同,就是创作力贫乏

二、跨界:“业余”和“明星崇拜”?

“将跨界进行到底。”是一句蛮像样、也满响亮的口号。似乎可以成为一种理念,形成一种风格。

但是,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跨界?跨界到底有着怎样的益处和意义?值得探讨。

让一个影视演员唱一首歌就是跨界了?让一个主持人演一个小品就是跨界了?是,粗略可以算是吧,但这几乎是一种最粗浅的跨界。

跨界,是不同学科交叉在一起,由于带来了各自强大的背景,互相激发,形成交叉学科。它的优势和意义是:不同创造力优化组合,发生某种类似物理化学反应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事物。

目前节目中所谓的“跨界”,只不过是“反串”而已,哪里有什么新的创造?也许开始的时候还有新鲜感:“咦?那个演员唱得也不错哦!”仅此而已。而一台30个左右节目的晚会,十几个都“跨界”,不审美疲劳才怪呢。

这种名为跨界实为反串的节目中,的确有很精彩的,但是大部分和原唱、原演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开始的新鲜感很快就会过去,而后面累积的则是“业余”的印象。特别是明星太多,知名度的大小和接受人群都不同,你可能觉得他/她有名,唱得差点儿、演的差点儿粉丝也会觉得好,可是对于不熟悉不喜欢他们的人来说,可能会脱口而出:“这是谁呀?怎么唱/演得这么一般?”

“将跨界进行到底。”听上去还多少有些无奈的味道。在泛娱乐化的当代,各卫视、节目制作公司、网络公司在综艺市场拼命厮杀,要想标新立异、吸引眼球,的确很难。不愿正面交锋,而是剑走偏锋,也许是一条路。

然而,如果以现在所谓“跨界”的路子走下去,实际上就是做成一场场明星反串大会,消费的是明星的知名度。而这种“跨界”推动的只是“明星崇拜”。所以,就目前来看:

所谓的“将跨界进行到底”,实质上是“将明星崇拜进行到底”。

如何真正理解“跨界”?如何避免总是浮皮潦草懒惰的反串思维定式?如何深入的学习、研究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规律?如何有机的组织不同艺术门类互相激发碰撞?如何实现文艺节目的真正创新?这都是值得主创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三、男主持去哪儿了?

我们看到的也是看上去三男三女的平衡搭配。不过还是会冒出这样的念头:

男主持去哪儿了?

是因为都当爸爸了么?额,这句玩笑有点儿冷。

从组合的形式上看,女-女、男-女、男-男,以6人、2个性别的排列组合而言,毋庸置疑是均衡的。然而,还是有这样的疑惑:男主持去哪儿了?因为三组的分量和起到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女-女组合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可以被称作“总主持人”或“正主持人”,分量最重;男-男组合主要承担的是广告互动,可以被称作“分主持人”或“副主持人”,分量最轻;男-女组合介于前两者之间。

如果简单按三个层级三分制来算的话,女主持得分:3 3 2=8分;男主持得分:2 1 1=4。台面上看,女主持的分量已经差不多是男主持的2倍;实际上也许更多,因为三位场上的男主持实际上都没起到什么重要作用。

吴大维老师出名很早,作为唯一有一点儿话语权的男主持,除了不是用普通话和语速快,没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是突出地域性?那是否要再请一位?两岸三地、甚至四地才更好?小强老师没见过,大概是力推的新人,没展现也没机会展现出特别之处。曹扬老师有戏剧的背景,不过也无处施展。

春妮老师和栗坤老师,无疑都是北京电视台的当家花旦,她们的形象、业务能力、人气等等,都足以独当一面。两个人在一起相映生辉,煞是好看。她们也的确不辱使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她们的。她们让人不禁怀念起了余声老师和丛薇老师的年代。

悦悦老师在主持这边也不错了,分量即使没那么显著,但另有一片天,完全找补回来。在小品《但愿人长久》中,有秦岚、刘芸、舒畅、柳岩四位花旦作为陪衬,饰演主角,不可谓不力捧。不过按理说,应该是精打细造的节目,又有三位参加《演员的诞生》的演员参演,但质量还不及《演》中很多急凑出来的节目,也是不知为何,哦,那是另一个话题。

还发现一位女主持晨阳老师也参演了一个小品《那一晚的春天》。不过很多时候是以声音形象出现的,要比悦悦老师在《但》中低调不少。

我绝对不是大男子主义者,我也绝对尊重女性,完全承认女性撑起半边天。但是:男主持去哪儿了?女权主义者看到这样的象征符号,大概会比较开心吧?但是,基本上平衡才能和谐吧

男主持、男演员、男歌手等等,男性的文艺工作者,有时心态很悲凉。说的直接一点,会有“妃子心态”和“太监心态”。说起来不好听,不过是实情。

妃子心态”,是因为永远是被动的,永远处在被选择的状态,就像皇上选秀;还因为除了韩国之外,其他国家的男性很少要化妆的,而男主持等男性文艺工作者因为工作的关系,得化妆,得讲究衣着,这在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也会产生某种心理认同上的冲突。

太监心态”,是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男主持等男性文艺工作者很多时候硬气不起来,不知道哪天就不被选择了,保住饭碗、争取更多的机会,都需要夹起尾巴。久而久之,脾气就被磨没了;当然保留脾气的,工作可能就没了。

上面是就一般单枪匹马、单纯的做一项工作而言的。有强大的财力、权力支撑;或自己特别能干成为导演、制片人、领导;或专业极强、天赋异禀、无人能及...... 那些情况又另当别论。

男主持去哪儿了?男主持本身就不易。请给男主持留一半空间和机会。请给男人留一点尊严。

四、节目配比失衡

节目在总体上,有三分之二左右都和唱歌相关,大部分还都是“跨界”实际上是“反串”,这在总体性质上,就成了一台“明星卡拉OK大家唱跨农历新年粉丝见面演唱会”。

另外,仅举三例,说明一些处理可能不当的地方。《深情相拥》原本是张国荣老师和辛晓琪老师为电影《夜半歌声》配唱的歌曲,这是一部带有恐怖色彩的悲剧电影,歌曲内容是表达两个苦命人之间的爱恋,和节目前面介绍铺垫的导语强硬的搭配在一起,是不合适的。对作品内涵外延的真正了解,是必要的。

还有,杨钰莹老师的声线本来甜美清纯,可在这首《蝴蝶泉边》边,并没有调整到合适的音域,整体偏低,有一种压喉的不适感,而失去了作品原来轻盈的美感。熊天平老师的声线清亮高飘,多年前独唱《火柴天堂》等堪称经典;可是在《我很想家》中与女声的对比,却会产生一种不适感。如何使表演者和作品相得益彰,值得思考。

另三分之一左右的语言类节目,在编剧上,有不少都出现了粗糙口号化的倾向。比如《情满四合院》不可谓不是大咖云集,也可能调动起一部分看过电视剧观众的回忆,但对于没看过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成了一个起到宣传作用的活报剧

还有,曹云金老师在《我的新目标》中的作用和冯巩老师在《智斗》前面的相声引子里的作用也是相当的,加上前面提到的央视小品,这样无形中又形成了双重重复

五、一人俩节目,显出小台气

明星与电视台保持良好的关系,当然是好的,可以实现双赢嘛。多多益善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靳东老师连唱两首:《当爱已成往事》和《一想到你呀》;李宇春老师也连唱两首:《流行》和《口音》。可能明星与电视台都觉得这是一种双赢吧?然而,从观者的角度,也许,非也非也。

春晚毕竟不是跨年演唱会。从性质上看,跨年演唱会当然可以唱两首,三首都可以啊;但春晚不行。从分量上看,跨年演唱会当然也很重要,但春晚更重要。

春晚由于它特殊的时间段被寄托的特殊情感,具有更强的仪式感,甚至有某种神圣感。春晚的节目应该是最好的节目,春晚的机会是一种稀缺的资源——由于稀缺,才觉得可贵

不知道明星和电视台之间是怎样达成一致的。也许明星一方:“让我们家的艺人来,得有个条件,别人一个节目,我们的艺人得两个,那才显得重要,要增加曝光率。”也许电视台一方:“贵方艺人来一次也不容易,可不可以演两个?”或许一拍即合,或许正好相反,谁知道呢?不过结果是:演了两个。

公平与否的问题在这里一丁点儿都不重要,主要是效果。电视台由于出让了两个席位给一个明星,那么平均每个席位的价值就低了,这个资源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稀缺了。你从一个严格把关的大台,成了失去原则的小台,每位明星的价值都被拉低了;演了两个节目的明星不要以为自己的价值可以凸显,实际上在整体拉低的情况下,自己的平均价值就更低了。所以,本想的双赢没有实现,却实现了“双输”。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给观众的反打镜头上。对于很多坐在台下的明星,都反复给了很多的镜头,最突出的吴京老师。我们知道,名人坐在台下当观众很有面子,第一次出现时,可能会使电视机前的观众眼前一亮:“呀!他/她也来了!”。也可以理解并不是所有观众都从头看到尾,过一个小时再出现一次也好。

可是三番五次的出现,更何况后面还有机会单独出现,这样后面就会感觉:“怎么又给他镜头?嗯们知道他/她来了。……咦?怎么又是他?…… 还有?好烦啊……”

我们理解,请一位名星来可能不容易,观众也爱看他们,但是如果太多太滥,就是太想显摆自己阔气,反而因不自信而显得穷了。明星价值和台本身的价值都严重贬值了。第一个镜头可能价值一千万,第二个可能就一百万了,到后面可能就一块钱了。请珍惜自己的稀缺资源,才能达成双赢,否则又是双输。

怎么回事?至少在一个北京观众的心中,北京台是仅次于中央台的大台啊,你咋自甘把自己变成小台了呢?让人怎生的一个无语泪先流啊。

六、电视购物强植入

是的,广告商对于电视台太重要了,没有广告费,电视台如何运转呢?春晚也是一次广告卖得贵的机会,这也可以理解。但不仅金碗被大鸣大放的推出,两位当家花旦做起了理直气壮的电视购物,实在是让人有些难堪了。虽然包装得也挺像样,可不是那么回事啊。

还有,电影可能是很好,值得推广,这也无可厚非。可春晚卖完金碗又成电影发布会,......可能我在情感上太传统了,太守旧了,如此明显的商业化,这让对春晚抱有感情的人们情何以堪啊?

归 纳

2018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如果用接地气的话来归纳,大概、也许、可能、不一定是一场:有些人情味和怀旧感的、与央视春晚有些雷同的、大量明星参与且过分强调他们参与的、以反串演唱节目为主体的、以女主持为主导的、插入卖货宣传环节的——班级新年联欢晚会。

当然,春晚太重要了,也太难做了。这其中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着怎样重重的困难?有着怎样的不如意?有着怎样的心酸甚至痛苦?我们不知道。但是残酷的是,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只能看到结果。那些种种,都可以理解,但观众只看到了呈现。

如果,你对我说:“U can u up!”

那么,我只能说:“I can’t.”

我向为北京台春晚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工作人员致敬:您们辛苦了!我已经分析了我所看到的问题,和我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法。我付出了我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这大概就是作为一个对北京台有感情的人所能做的。

好吧,就这样吧。

从黑白电视,到十九寸的彩电,再到更大的彩电,北京台陪伴着我成长。北京台春晚也陪着北京人度过了多少个春节。北京台春节联欢晚会应该代表着北京台的最高水平。而现在一分析成了这个样子,我有点心痛。

拿生么喜欢你,我爱的北京台春晚?

希望你越来越好!加油!祝福你!

赵 鑫

2018.2.2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