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魏无羡结局最后怎么样了(从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陈情令魏无羡角色塑造意义和现实思考)

2019年的夏天,一部网剧毫无预兆地爆了。6月27日,网剧《陈情令》在没有任何宣发的情况下低调开播,却成了最让人预想不到的“大黑马”,还破了网剧市场播放量的最高记录。作为一个真香原著粉,不得不说这部作品真的带给了我太多的感动。

陈情令魏无羡结局最后怎么样了(从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陈情令魏无羡角色塑造意义和现实思考)(1)

剧版《陈情令》是根据墨香铜臭小说《魔道祖师》改编,由郑伟文、陈家霖联合执导,肖战、王一博、孟子义、宣璐、汪卓成、于斌、刘海宽等主演。该剧的叙事结构以回忆倒叙切入,从“十六年后”的纷争开篇,进而倒回“十六年前”,再凭借多线索的平行推进,带动观众寻找故事真相,共同见证故事发展。

在情感线上通过云梦江氏故人之子魏无羡和姑苏蓝氏含光君蓝忘机的重遇,勾勒出姑苏蓝氏、云梦江氏、清河聂氏、岐山温氏、兰陵金氏等“五大家族”进行殊死较量的故事。随着故事线和情感线互相穿插,逐步展现了魏无羡与蓝忘机共同匡扶正义,行侠仗义的深刻主题。

而主角之一魏无羡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坎坷,历尽百般磨难。魏无羡本性纯良,自由洒脱,不愿受拘束,却在面临世代百家黑白颠倒的陷害和世俗成见下对现世感到绝望,“锄奸扶弱”的信任也随之崩塌,最后也难逃走向跳崖的悲剧。

魏无羡的一生其实可以用精神分析学家费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来分析,来更好地理解人物塑造的现实意义。人遭遇一件事所反应的本能是本我,受到社会规则和道德层面约束后表现出来的是超我,而在两者中间达到平衡,折中的表现是自我。接下来,我将从本我、自我、超我的三个角度来分析魏无羡的悲惨一生以及这个角色带来的现实思考。

01、“本我”人格塑造的魏无羡,展示了不愿被世俗约束,渴望追求自由的人性本能和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追求“享乐原则”、按各种本能冲动和欲望行事的我,有立刻要求满足的倾向,是人格最原始、无意识、无理性的部分,在潜意识的最深层进行活动。简单来说,本我是一个孩子,本能的要求快乐、简单和轻松,使我们内心追求最真实的自己。

而少年时期的魏无羡因为自小失去双亲,自小接受的规束少,习惯自由散漫,也并没有养成像其他世家公子一般循规蹈矩的行事作风,凡事喜欢追寻自我满足。在这一阶段的他在完全的“本我”人格主导下,有着不愿被世俗约束,本性自由散漫,一心遵循“享乐主义”原则的人性本能和欲望。

1、自由洒脱,无畏世俗的少年郎

少年时期的魏无羡,不拘小节,自由随性,虽然很多世家子弟会经常嘲讽他是“家仆之子”,但他从来不曾在意过。反而会因为听到关于江澄和师姐的诋毁时会出言反击,一方面他自由洒脱惯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另一方面他又仗义多情,无畏世俗,会在乎和保护身边的人,就算会产生冲突,引起闲言碎语也无所谓。

因为从小在江家长大,和江氏姐弟的关系亲如家人,从小到大因为魏无羡的贪玩和鬼点子,会带着他们闯出不少祸。但每次,无论是不是因为他的原因他都会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他不愿被规矩框得死死的,他还是会遵循“享乐主义”的原则来达到自己的自我满足。

在云深不知处求学时,会对蓝家三千条家规产生抵触和厌恶,他渴望自由,讨厌所有的规矩和法则。他会为了偷偷渴上云深不知处的天子笑不惜爬上屋顶,和蓝忘机大打出手。他会因为触犯蓝氏家规被罚抄了一遍又一遍仍然不愿意被规矩束缚,一心既往地随心洒脱。

陈情令魏无羡结局最后怎么样了(从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陈情令魏无羡角色塑造意义和现实思考)(2)

2、调皮贪玩、善良率真的小孩子本性

魏无羡在云深不知处听学时,因为阳光开朗的性格与世家公子打成一片,调皮贪玩,时不时地搞怪。他会和清河聂氏的聂怀桑一起去小溪捉鱼。他会经常去捉弄班上的好学生蓝忘机,尽管不受待见,但也从来不在意他的冷眼相对。更重要的是,他在调皮贪玩之余还有着可贵难得的善良率真的小孩子本性。

剧中的师姐说,魏无羡虽然爱捣蛋,但他在重要事情上非常靠谱。“因为他正直仁义,有一颗充满温度的心。”师姐被兰陵金氏退亲,魏无羡第一个站出来为师姐打抱不平,差点大打出手。温宁受伤了,阿羡专门跑去给他送护身符,还会教温宁射箭。蓝忘机下山找阴铁,魏无羡不顾危险也要和他前行。

而魏无羡跟蓝忘机的第一次见面就大打出手,但在魏无羡看来,打架没有造成他们之间的误会,反而在跟蓝忘机不相上下的较量中让他认定蓝忘机是个值得相交的高手。所以无论蓝忘机对他如何冷淡,他都可以嬉皮笑脸地找机会上前搭讪。当借机用一只小兔兔天灯,逗得对方一笑时,他又会开心地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样。而他的真诚,最终也被蓝忘机所认可。

陈情令魏无羡结局最后怎么样了(从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陈情令魏无羡角色塑造意义和现实思考)(3)

我认为在这一阶段,魏无羡所表现的“本我”是贪玩调皮、善良、真诚的小孩子本性,不被任何东西左右,是一个人真正的人性本能。费洛伊德所认为的它代表人格最原始、无意识的。而我们在探究“本我”时,也能够看到自己内心,在等待中内心对话中所涌现出的观点,最原始、最纯粹、也最接近自己本来的面目。

02、“超我”人格表现的魏无羡,在遵循理想原则时与现实发生冲突,不愿放弃“本我”最后走向跳崖悲剧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按社会规范、道德标准行事的我,遵守“至善原则”是社会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最文明的人格部分。我们遵循的标准不是被大众普遍认同的社会、道德标准,而是普遍标准和自我知识、修为融合后所形成的自我社会、道德标准。

但因为魏无羡一直凭着本我行事,对世家子弟的各种礼数充耳不闻,也随着一些事件的发展开始暴露出与常规社会规则相违背的冲突,也是“超我”主导下的魏无羡与“本我”之间不相融洽,发生冲突。魏无羡也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打压,不同立场的人希望魏无羡能够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合格的世家子弟。

1、好兄弟江晚吟

作为“云梦双杰”,魏无羡与江澄不同,魏无羡自小父母双亡,养在江家,江叔叔视他如己出,并不要求魏无羡要承担家族责任,任由其自由耍闹。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长大之后的魏无羡活泼开朗、才情出众。而江澄不似魏无羡那样潇洒肆意,他打小便好强隐忍,因为他身上背负的东西让他没办法做到洒脱。他的人生也逃不开云梦江氏,母亲虞紫鸢对他寄予未来家族的厚望,但母亲的严厉让他从小就缺爱又敏感。

云梦双杰的矛盾在江家遭遇灭门、父母双亡时点燃,在魏无羡救温氏的人与世家子弟作对上乱葬岗后爆发,至师姐挡剑因为要救魏无羡而死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江澄实在想不通,为什么魏无羡放着和他的云梦双杰不做,要一遍遍地去蹚浑水。江澄与魏无羡最大的不同是,他是个普通人,更准确来说,是“沉默的大多数”,但魏无羡心里有着英雄梦,两人逐渐出现不合。

江澄:“……你说过,将来我做家主,你做我的下属,一辈子扶持我,永远不会背叛云梦江氏……这是你自己说的。”

“……”

魏无羡:“对不起。我食言了。”

江澄是一个普通人,一个被现实世界狠狠捆绑住的普通人,他清楚局势、懂得权衡利弊。他希望魏无羡也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他讨厌他要去做英雄。可是江澄却一直不懂魏无羡,不懂魏无羡要维护的“锄奸扶弱、无愧于心“到底是什么。

他希望魏无羡可以和他一样成为一个普通人,做一个懂礼仪知礼数的合格的世家公子,能够成为大众眼中的期待的最优秀听话的小孩。但魏无羡本性如此,在遇到一些打压和不理解时,他常常会不屑于解释,但又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别人期待中的样子。“本我”与“超我”发生冲突,也使得他走向跟江澄决裂的结局。

陈情令魏无羡结局最后怎么样了(从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陈情令魏无羡角色塑造意义和现实思考)(4)

2、好友知己蓝忘机

少年时期刚跟魏无羡结识时的蓝忘机,虽然会厌烦魏无羡的无理取闹、调皮闹腾,并不会因此真正讨厌他,反而让他对眼前恣意开朗的少年有几分欣赏和认同。他会时不时担心魏无羡的安危,担心他闯祸担心他会伤害到自己,也会因为别人在说魏无羡的不是时挺身维护他。

但从魏无羡跌落乱葬岗三个月后回来时,身为好友的蓝忘机本想表达自己的担忧和关心,却不料在言谈中发生口角与之大打出手,还被魏无羡误以为不信任。在魏无羡去穷奇道救人时,蓝忘机担心魏无羡会出事,顶着雨夜去找他,却被魏无羡误以为蓝忘机来截他,因为他跟世家子弟一样希望他别救温家人。

他认为蓝忘机是跟他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好兄弟,但却一次次没得到他的支持和鼓励,反而剩自己一个人“一条独木桥走到黑”。甚至在不夜天大战时,蓝忘机虽然是担心魏无羡的,但始终没有真正地站在魏无羡身边。“超我”主导下的魏无羡明白自己没办法成为他们期待中的样子,也在这样的一次次误解中并没有人真正理解自己,慢慢对现世产生绝望,最终走向跳崖的悲剧结局。

陈情令魏无羡结局最后怎么样了(从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陈情令魏无羡角色塑造意义和现实思考)(5)

3、仙门百家

温家人凭借着三块阴铁炼制傀儡想要称霸武林。其他几大家族感受到欺压和威胁,纷纷筹划着要灭了温家。魏无羡凭借着阴虎符,自创了秘道诡术,发挥了很大的功劳,一时也被世家子弟们称赞。魏无羡凭借着阴虎符救了世人,但后来却又因为阴虎符让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人人都认为他的阴虎符是另一块阴铁,让他交出来。但真正的目的是,他们都希望能成为它的主人,称霸武林,把阴虎符占为己有。那些自认为是正派的富家弟子,一个个都假仁假义。他们只是想让魏无羡把阴虎符交出来,假借正义除害之名来要挟魏无羡妥协。

在不夜天大战中,师姐来寻他,被傀儡误伤,又为了救魏无羡,命丧当场。面对至亲的去世,魏无羡情绪失控,也明白自己没办法得到世家的认可,也不愿意向他们妥协交出阴虎符。所有人都应该告诉他他要怎么样,他应该遵循理想原则,拥有“超我”意识,但却与真正的“本我”发生冲突,不愿妥协,最后对现世感到绝望,走向跳崖的结局。

陈情令魏无羡结局最后怎么样了(从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陈情令魏无羡角色塑造意义和现实思考)(6)

从“超我”理论来说,如果我们对自我修炼处于社会平均水平——即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那么我们所产生的观点就会被大多数人认可。如果高于平均水平,会被绝大多数人称赞。而如果过高于平均水平,则会被大多数人不认同。

因此,超我是知识、社会、修养和自我思维融合后,所形成的自我社会、道德标准。超我所形成的观点是自我标准的体现。是自我最理性化的观点。但当超我与本我没有办法达成平衡和解时,就会发生冲突,人的本性里还是会为了遵从本我而舍弃超我,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

03、“自我”人格主导的魏无羡,历经千帆后重建心中信仰,在“本我”和“超我”的妥协中与不幸和解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按现实原则调节控制“本我”活动,并按“超我”要求指导人们的行为,保持和调节“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动态平衡。重生之后的魏无羡面对前尘往事也学会了释然,终究做到了“无愧于心”,也学会了与过往的不幸和解,活出真正的自我,珍惜当下的生活。

1、接受成人规则的真相,内心却依旧保留着温柔与爱。

十六年后,献舍重生,魏无羡已经成为莫玄羽。任谁也没有想到,以前那个肆意飞扬、潇洒不羁的少年,如今却装疯卖傻躲在莫玄羽这个身份下活着。历经一世磨难的魏无羡也终于懂得了成人规则的真相,不再随心所欲,而是小心翼翼地做好自己。

刚回来面对这个世界时,他心里有的不是庆幸自己得以重生,而是无所谓,因为他已经对这个世界足够绝望。就像他说的,莫玄羽啊莫玄羽,我死的好好的,你干嘛把我叫出来。最好的师姐死了,养自己长大的江家父母也死了,世家子弟对他更是喊打喊杀,他一无所有,已经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留恋了。

金陵台上,金陵刺了魏无羡一剑,他说,这孩子,连位置都捅的跟他舅舅一样。同时在一次次被江澄用鞭子抽的时候,他心里也已经没有波澜了。如果是少年时期的他,一定会争个清清楚楚,但现在不会。他没有伤心、没有难过、没有为此争执为什么,因为被捅剑被伤害的感觉上辈子他已经习惯了,也无所谓了。

江叔叔虞夫人走了,阿姐走了,温情温宁走了,曾经的兄弟跟他反目成仇。但只有蓝忘机真正地站在了他的身边,哪怕会臭名昭著哪怕会为世人谩骂唾弃,蓝忘机都跟他表示不在乎。蓝忘机成为他在这一世重新亮起的一盏灯。

因为对于与蓝忘机之间特别感情的珍视,魏无羡也开始维护蓝忘机。魏无羡一向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误解从来不屑于解释也懒得解释,但十六年后却因为昔日兄弟手足江澄出言诋毁蓝忘机就为他极力维护,不惜大打出手。因为重新活过来的魏无羡心里依旧有着温柔与爱,从未对自己在乎的人真正冷漠。

陈情令魏无羡结局最后怎么样了(从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陈情令魏无羡角色塑造意义和现实思考)(7)

2、不记得自己对别人的好,只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

当魏无羡的食人堡受伤时,蓝忘机二话不说就要说背他。蓝忘机说:“你从前也是说过要背我的。”魏无羡却说:“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说要背你。”蓝忘机无奈地说,“你从来不记得这些。”

《陈情令》中,不止一次提到魏无羡的记性很差,但真的因为经过了十六年,记忆力衰退了吗?他在共情时候听到金光瑶弹奏的《清心音》,仅此一次,魏婴就能重新吹奏出来。他在刚来莫家庄的时候却可以用树叶吹出十六年前的那首蓝忘机在他意识不清时给他解闷的旋律。可见他的记忆力真的不差,只是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不会太记在身上。

魏无羡不记得的,是自己对别人的好,并不是真正的记忆力差。他不记得帮过蓝忘机,不记得有说要背蓝忘机,不记得十六年前曾经舍命救下了一个姑娘叫绵绵,以至于后来碰面的时候一直没想起对方是谁。反而是把别人对自己的好记得老老实实的,他记得蓝忘机帮过自己的一点一滴。

陈情令魏无羡结局最后怎么样了(从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陈情令魏无羡角色塑造意义和现实思考)(8)

自我是本我和超我按一定比例融合所形成的观点,然后在社会上的表现。本我的表现不一定是最正确的,有时它偏向自我,有时偏向超我,而向那边偏或者平衡则是由每个人的社会文化意识所决定的。社会文化意识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保护你的本我原始状态不受到伤害,也维护着你超我的理性和成熟,让你更好的展现给世人别人以为的最真实的你。

而重生之后的魏无羡则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和成人法则时的“本我”与“超我”达成平衡,不计较是非恩怨,成败得失,而是以一种温和的态度看待这个惨淡冷漠的世界,抱有自己的善良本性,重建心中的信仰,依旧相信“锄奸扶弱,无愧于心”的正直大义。

04、现实意义:以“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找平衡的出发点来塑造人物,表达了人性在面对现实与理想时的理想化的“英雄主义”。

作者以故事发展推动人物心态转变,从“本我”到“超我”,再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人物真正达到“自我”阶段,展现了一个历尽千帆后依旧有温暖与爱的少年郎。表达了人们在面对现实与理想冲突时依旧对现实抱有理想化的“英雄主义”,依旧相信自己可以实现“心中所念,心中所想”。

1、在面临重大创伤后仍然坚守“锄奸扶弱,无愧于心”的信仰本心

十六年后的魏无羡,不再像少年时期那般鲁莽莽撞,更多的是沉稳和释然。现在的他已经失去所有,没有疼爱他的师姐,没有任由他胡闹的江家父母。曾经信仰的“锄奸扶弱,无愧于心”也随着世家弟子的迫害早已崩塌。但无论他曾经经历过多少失望和绝望,但仍然没有真正忘记自己的“心之所向”,没有忘记正直和大义。

真正意义上来说,十六后的魏无羡才真正意识到蓝忘机对自己的情深义重。所以在魏无羡重生后,蓝忘机再也没有说过"此道损身,更损心性"。蓝忘机有悔,后悔在不夜天时没有与他站在一起。他不会再跟魏无羡说"我不与旁人触碰",连在不清醒状态下醉酒时偷了两只鸡都要送给他,"给你,都给你"。

十六年后的魏无羡依旧是修习诡道,甚至身体更差劲,却再也没有了曾经的躁动与不安,他会像个孩子一般爱撒娇,对蓝忘机百般依赖。因为他已经明白,蓝忘机对于自己是特别的,曾经一起许过的“锄奸扶弱,无愧于心”的誓言也悉数被他一一践行着。

在义庄杀薛洋时,蓝忘机看到晓星尘与宋子琛天人永别的结局,喃喃一句,"幸好。”在云深不知处雪夜喝酒畅谈时,魏无羡说,“幸好有你,幸亏有你。”还有一个人愿意站在他这边,重新燃起了对这个世界的期待,重建信仰本心。

陈情令魏无羡结局最后怎么样了(从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陈情令魏无羡角色塑造意义和现实思考)(9)

在最后的结局里,蓝忘机主动挑起了仙督的担子,承担起维护天下安宁的责任。而魏无羡还是那个自由自在的魏无羡。但不同的是,他们会一直陪伴彼此,兼济天下,做到“锄奸扶弱,无愧于心”的毕生志愿。而魏无羡,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2、作为一个几乎痛失所有的悲剧人物,却在迷惘与窘迫中找到自己的救赎

魏无羡虽然是个主角,但却也经历着命运坎坷的一生,身边的人都一个个离开了自己。可以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悲剧人物,几乎痛失所有,但作者在塑造这一角色时,仍然在现实中有着理想化的构造。无论是一个历经多少沧桑世事的人,但幸在,他终究可以在迷惘与窘迫中找到自己的救赎,照亮他余生的光。

蓝忘机因为维护魏无羡与世家子弟们抗衡,打伤自家前辈,被蓝启任责罚,默默承受了“三十三道戒鞭”。向来雅正规矩的他,却一再破例,“敢问叔父熟正熟邪,熟黑熟白”。蓝忘机被罚三年不可离开云深不知处,而此后的十三年来,“问灵十三载,等一不归人”。景行景世含光君,逢乱必出。

陈情令魏无羡结局最后怎么样了(从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陈情令魏无羡角色塑造意义和现实思考)(10)

魏无羡在十六年后也明白了蓝忘机对自己特别的感情,也庆幸自己能在冷漠惨淡世界中有着温柔的一份例外。他是魏无羡十六年后照亮余生的光和救赎,也成为了他与这个世界和解和释然的原因。这种理想化的人物塑造,展示如世家子弟们那般人言可贵的人性险恶,也在对比中展示了正义善良存在的合理性。

结语:

《陈情令》中的魏无羡尽管在年少时有正直大义,锄奸扶弱的英雄梦,但却始终遭到阻碍,难以实现他“本我”的人性本能的渴望,在经过多重重压和打击下,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不愿放弃“本我”只为实现“超我”,不愿向现实妥协,慢慢对现世感到绝望,走到跳崖的结局,难逃悲剧的命运。

魏无羡的这一角色塑造,从前中后的人物心态转变,到最后终于实现了“本我”与“超我”的平衡,实现“自我”,更是给予观众更多的深思。就算是一个命运坎坷,痛失所有,信仰崩塌的悲剧人物,始终有着属于自己的光,仍然会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