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川高新产业集聚地(崇川经济开发区聚力打造都市产业核心区)

崇川高新产业集聚地(崇川经济开发区聚力打造都市产业核心区)(1)

崇川高新产业集聚地(崇川经济开发区聚力打造都市产业核心区)(2)

南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园

崇川高新产业集聚地(崇川经济开发区聚力打造都市产业核心区)(3)

江苏省车联网先导区落户园区

崇川高新产业集聚地(崇川经济开发区聚力打造都市产业核心区)(4)

通富微电封装测试生产线

崇川高新产业集聚地(崇川经济开发区聚力打造都市产业核心区)(5)

小米谷仓新国货基地

时值桂秋,丰收既成。省级崇川经济开发区都市产业“森林”也在拔节生长:一幢幢工业综合体崭新矗立,项目入驻率持续攀升;竞逐高新精尖产业赛道,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以智能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等为主攻方向的现代产业集群,迈向百亿乃至千亿级台阶……

回望十年,地处南通主城区的崇川经济开发区,立足区位的“黄金地段”抢抓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力聚焦转型升级,逐渐摆脱了以传统机械电子、纺织等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技术“新”、产业“轻”的现代都市产业,形成了南区以集成电路、信息技术等为主,东区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车联网、医药健康、网络安全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21年历史性荣获南通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绩效考核第一等次、省级开发园区项目建设第一名。

崇川区委常委、崇川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闫静翔说:“崇川经济开发区是南通主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的重点板块,我们坚守新定位,做精新产业,全力打造都市产业核心区,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持续争先进位,向早日建成国家级开发区迈进。”

1

算好“空间账” 集聚新产业

集约化的设计、紧凑型的厂房、现代化的配套……走进华汇智谷(南通)科学产业园,听不到机器轰鸣、看不见货运繁忙,但在密集的人流穿梭中,这座运行仅一年多的都市工业综合体展现出了朝气蓬勃的发展活力——

水离子护发出风机、随手吸尘器、液晶小黑板、自动洗手机……在产业园内,小米谷仓打造的“新国货”基地展厅内,小米生态链产业琳琅满目,创客空间内,一群年轻人正热烈讨论着当下“新国货”的潮流趋势。该基地运营副总裁王夺介绍,整个六层楼被打造为小米在华东地区的首个孵化基地,目标是培育众多的“新国货”企业进入小米生态链体系,同时也大力招引生态链企业落户崇川开发区。

产业园运营负责人倪俊说,园区于2021年5月建成开园,已交付17万平方米。目前,已吸引近60家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总部经济等都市经济产业项目入驻落户,还有一批企业已经正式签约或正在装修。“园区当好创业者的‘合伙人’,探索以租代售、基金投资等多种招商模式,减轻落户企业资金压力,让‘创客’们轻装上阵。”倪俊说。

崇川经济开发区地处南通主城区核心地段,建区近30年,曾经大力发展的机械电子、轻纺等产业,为崇川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建成区面积已超过70%,可开发建设工业用地仅1200亩、商办用地仅800亩。空间趋于饱和,产业如何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是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 推进“工业上楼”,培育都市产业,让占地少、能耗低、无污染、产出高的“新”“轻”型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崇川经济开发区算好“空间账”,集聚新产业,在有限的发展空间里激发出无限的发展动能。

崇川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朱强说,在车联网、信创、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发区超前布局,打造了京源睿谷生态科技城、南通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创源科技城等空间载体,众多都市产业项目拔节生长。智能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正形成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2

开好“火车头” 全力助创新

公司一项新产品经权威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授予“中国好技术”称号;公司拥有有效授权专利7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规范20余项;虽然遭受疫情影响,但公司今年产值依然有望增长10%……从南通老城区搬至崇川经济开发区,南通万达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跃成为国内节能环保特种锅炉领域的“标杆”。回顾蜕变历程,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俊总结四个字:技术创新!

依靠创新谋转型,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招。坐拥主城区的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崇川经济开发区具有科技创新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开发区发挥以万达动力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型企业的“火车头”效应,下好创新发展这盘大棋,聚焦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发展正驶入快车道,形成了南区以集成电路、信息技术等为主导产业,东区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等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都市产业经济的特征愈发明显。

近千家企业在崇川经济开发区稳定发展,总投资超千亿元,其中外资企业221家,累计吸引外资50多亿美元,先后获得省级开发区建设先进单位、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活力投资区域”,是南通市“接苏融沪”的桥头堡和先行区。

科技创新让园区内许多企业尝到“甜头”。去年,通富微电《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喜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解决了高密度芯片封装工艺中焊点易桥连和界面易损伤等行业难题。今年上半年,通富微电、龙源振华、万达动力、烟滤嘴、南亚塑胶5家重点企业贡献了近86%的工业产出。

前不久,开发区为策应南通市沿江科创带建设,成立了科技和人才局,全面优化创新生态,坚持围绕企业需求,实行“政策 基金 平台”模式,打造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服务体系,全力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生态。

3

招引“千里马” 构筑新高地

脱下军装,变身创业者,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学博士姚杰,选择从武汉搬到了崇川经济开发区,带领30多人团队创办江苏博嘉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医疗器械生产、研发及销售为一体的生物医学高科技企业,公司核心技术为CRISPR快速基因检测技术和快速修复相关的生物活性材料。

但在创业初期,姚杰也曾遭遇过“资金难”的关口。崇川开发区人才部门在得知后,第一时间联系金融和投资机构,从贷款发放、股权融资两方面予以帮助,开通“绿色通道”,迅速完成各项审批流程。“落户崇川经济开发区,处处可感受到园区爱才惜才的氛围,让创业者没有后顾之忧。”姚杰说。

和姚杰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威大学博士、宏阔(南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旭。今年,在崇川经济开发区的大力支持下,他成功跻身南通“紫琅英才”资助计划。同时,开发区同步为他配套的800平米的生产用房,已入驻华汇智谷(南通)科学产业园投入生产经营。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南通人才强市战略引领下,崇川经济开发区将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作为发展都市产业、加快创新驱动的“先手棋”,用足用好崇川区人才新政“18条”,加大引才、聚才、留才、育才力度,聚力打造“创新者的家,创业者的城”,招引越来越多的“千里马”落户创业、竞相奔腾,全力构筑人才发展新高地。

截至目前,崇川经济开发区入选紫琅英才创业类项目7个,另有在谈人才项目6个;累计完成有效发明专利821件,科创项目认定达标14家。为了更好吸引各类人才前来落户,园区着手打造“人才社区”,为各类人才提供多种生活配套服务。目前,人才公寓一期工程已经开工。

“开发区将继续坚持发展都市产业的定位,招引‘高科技、高智商、高回报’的项目,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产业高端、人才密集、资本活跃、环境自由的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高地,为崇川提升首位度、建设首位区勇挑大梁,为南通在全省‘挑重担、扛重责’多作贡献。”崇川区委常委、崇川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闫静翔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亚运

通讯员 邱煜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