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梳子的演变过程(青丝绕指柔华梳理云鬓)

引言

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注重仪容仪表的整洁,当用手指不足以满足人们梳发的需要时,梳子作为梳理工具被创造了出来。梳子在创造之初的基本定位是实用工具,“用”是梳子功能的基础。在古代,实用的梳子被称为栉,栉包括疏齿的梳子和密齿的蓖子。

古代梳子的演变过程(青丝绕指柔华梳理云鬓)(1)

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赋予了梳子更多的意义,梳子代替了手对发须进行梳理,在精神层面上象征着安抚和梳整,因而在民间梳子是思念的象征物,在传统婚礼中梳子是必不可少的器物,寓意二人白头偕老;而葬礼中则将梳子册断,一半留于生者手中,另一半放入棺木中,以表哀思和永别。另外,人们还发现了梳子的保健功能,梳头的过程也是按摩头皮的过程,对于固发养生有一定的意义。总而言之,日常梳头的梳子是以“用”为主导的实用造物。

梳子在艺术形态上的转变——本以实用性为主导的梳子被赋予了更多含义

梳子作为中国的一类民俗造物,其诞生可以追溯到约六千年前。梳子实用与审美功能兼备,为各个地区、阶层的人广泛使用,发展轨迹无间断,是研究传统造物思想的优良范本。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梳子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技术成就,乃至政治、宗教、经济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代梳子的演变过程(青丝绕指柔华梳理云鬓)(2)

正如“青丝绕指柔,华梳理云鬓。”诗句所描述的,梳子最基础的功能是梳理。颜师古注《急就篇》记载:

栉之大而粗,所以理鬓者谓之疏,言其齿稀疏也;小而细,所以去蛆虱者谓之比,言其齿密比也

梳子是为梳理和清洁而被创造出来的,其中梳齿较大的梳子主要用来梳整,梳齿细密的梳子能“拂鬓尘,除发腻”,并且蓖出污垢、虱子,保持头部卫生。古代的一些梳子将梳理和清洁两种功能结合在一起梳背两边各有一排梳齿,一边齿距稀疏如梳,一边齿距稠密如蓖,使人们整理头发更加便利。

头发的美观程度关乎人的仪表,因而梳子在宋代是男性的随身之物,以便随时整理仪容。根据南宋野史《挥座后录》记录,宋徽宗尚未登基时某天忘记携带蓖子,便与都尉王晋卿相借来梳理自己的胡子,并称赞他的蓖子精致美观。王晋卿事后赠与了宋徽宗造型相同的新蓖子。传送礼物时恰逢宋徽宗踢球,负责呈上蓖子的人正是高休。高休借此机会一展球技,成为重臣。

古代梳子的演变过程(青丝绕指柔华梳理云鬓)(3)

梳子被创造出来的外形竖长,多呈长方形或倒梯形,整个梳子呈片状,风格古朴。春秋时期梳蓖外形由工整庄重向灵动鲜活的风格发展,外形线条由直线逐渐向由曲线为主发展。典型的例子便是莱芜市西上固村曾收集到两把双凤牙梳。这两件牙梳形状相同,梳背呈淡绿色,梳齿呈乳白色。

在其梳背两侧刻有一双相对的凤凰,且有朱绘痕迹遗留,梳齿细密均匀,整体呈上窄下宽样式。梳子各部分由榫卯结构拼合而成,外形曲线优美流畅。战国到秦汉时期,半圆形梳子最为流行。其外形如马蹄,梳背部分厚,向梳齿部分渐渐变薄,梳齿根部平齐,齿尖。整料、拼料均有。这种设计被一些研究者认为与女性权利的觉醒和主张相关。他们认为梳背的半圆形,是用曲线体现阴柔之美,梳齿整体呈长方形,由直线构成,隐喻女性的权利和地位。

与生俱来的实用属性,让造物思想通过这种内核,提供了梳子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功能性

实用观念伴随着造物的开始而产生,是野蛮与文明分野的标志。梳子最初是根据生活化的目的被设计制作出来的,利于民众生活的实用性是梳子造物思想的基础和内核。需要注意的是把实用限定为为生存而存在的用品是对物质创造的误解和贬低。对梳子的实用性讨论不是一般所说的能提高生产效率,方便生产生活的实用,而是按照造物的目的和功用,同时包括了精神层面的实用和物质层面的实用。

古代梳子的演变过程(青丝绕指柔华梳理云鬓)(4)

另外,中国的造物无论是外形还是内质都有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子,表现生命力、亲和自然、和谐美满是永恒的主题。传统图案的造型遵从“逢图必意,每意必吉”的法则,将情感注入所造之物中,体现出造物的整体化与情感化。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梳子的选材和装饰上。

古人造物往往取花鸟动物、自然山水的形态,譬如龙、凤就是典型。龙、凤的造型源自古老的图腾,曲线丰富、生动活泼、充满人情味。即便是黑白两色的太极图,也是自然天地的抽象化,太极图两极相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静欲动、充满玄机,以最简单的结构揭示出宇宙万物的变化。这样的造物特点梳子所用的造型花纹也多有体现。

无论是祭祀、随葬等活动还是寓意祈福纳祥的纹饰图样,都是当时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的精神寄托,而梳子经过这样的设计成为他们理想中人与神明、命运进行联结的媒介,有鼓舞人心的作用,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群体角度,这都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古代梳子的演变过程(青丝绕指柔华梳理云鬓)(5)

造物是需要多领域协调才完成的工作,通常是先观察到需要,依照需要进行设计,也就是在着手进行创造之前,预先确定制作的方法,准备材料图样,确定工艺,最后进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造物者通常要围绕着功能目的这一中心,造物正是由于“用”的需要而“造”。

在造物实现的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审美。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当符合某些美学的规律的客体作用于主体的感官,激发了主体的审美观照和主客体之间的共鸣,可以令人心中泛起愉悦的感受。

梳子是一种出于功利性目的,设计制造出的生活化、世俗化的造物。与此同时,它也是在梳妆窗中与各样答钗首饰并放在一处的爱物,因此在设计时其外形与纹样都充分地考虑到了装饰性,且根据审美情趣在不同时代、人群、文化氛围中因不同的需要而趋向不同。而相同的是梳子的创造设计作为器具在实用和审美上的融合。

古代梳子的演变过程(青丝绕指柔华梳理云鬓)(6)

功能优化,设计创新——当代梳子能够从中国古代造物思想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目前人们日常最常使用的梳子主要是传统的木梳、角梳和现代塑料梳。这种传统形式梳子一直占据市场的主导位置,直到塑料梳子被发明和普及。虽然塑料梳有梳发时易起静电的缺点,但成本与售价低,迅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而国内梳子市场中传统梳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产品设计缺乏创新、功能性相对于新型塑料梳子差、种类少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其在梳子市场中占比较低,且日益下降。想要让传统梳子更具有市场竞争力,需要从传统梳子的功能优化、设计创新入手,切实了解人们对梳子的要求与期待,制作质量上乘,实用美观的传统梳子。

古代梳子的演变过程(青丝绕指柔华梳理云鬓)(7)

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的那样: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在世界上如同芦苇般脆弱微小,但因为人会思考,人便有了借助外力辅助优化自身的能力,造物便是手段之一。

造物的开始通常来自于某种实际需要,之后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功利性目的的变化决定的,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某些精神层面的需求。在梳子上可以看到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和谐统一。不同类型的梳子因被造的目的不同,在实用和装饰方面的倾斜程度有所区别,使得梳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实用为主导的梳子与以装饰为主导的插梳的分野。

古代梳子的演变过程(青丝绕指柔华梳理云鬓)(8)

梳子最初出于实用的目的被人创造出来,用以梳理清洁发丝、固定发型、随葬祭祀。此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再创造,改进优化梳子的样式、功能,如此历经千年的发展,梳子所承载的文化和蕴含的艺术日益丰富,制造工艺日趋精湛,无论是以实用为主导,还是以装饰为主导,其中的造物思想的核心都是相似的,包括因材造物、实用利民等。

结语

目前中国传统木梳受到其他材质梳子的冲击,市场被压缩,传统手工艺面临难以传承的窘境。通过回看中国传统梳子的发展流变历史,剖析其中蕴含的造物思想,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在如今“国风”流行的时代不失为一种创新设计的新思路。

研究古代梳子的造物思想对造物的作用并加以实践运用,为中国梳子未来的设计提供新的设计角度和灵感,推动梳子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活泼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中国民俗造物研究》

《春秋战国及秦汉妇女首饰初探》

《中国梳子发展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