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总结(小学生开始学和氏璧)

和氏璧总结(小学生开始学和氏璧)(1)

璧 良渚文化

和氏璧总结(小学生开始学和氏璧)(2)

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 · 和氏篇》:

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于荆山,奉献楚厉王。厉王以为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复献之,王以为诳,刖其右足。后文王即位,和抱璞泣于荆山,泪尽而继之以血。王见状,使人问其故。和答曰: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王命匠剖之,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因感其忠,悯其刑,封和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

翻译成白话文: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

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总结(小学生开始学和氏璧)(3)

战国 谷纹璧 国家博物馆藏

和氏璧产生的时间和地点

1.时间:春秋时期楚厉王至楚文王,即公元前757至公元前677年约80年之间。

2.地点:楚国的荆山,即今湖北襄阳市南漳县境内。

《汉书· 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相传卞和得璞于楚荆山,即此。

宋《太寰宇记》云:卞和得璞于楚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

清《一统志》谓:下有抱玉岩,即卞得玉处。

《中国名胜词典》:湖北南漳县城西约75 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萦回;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岩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阔5丈,深四丈,内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上有石洞,可容200余人;洞顶有池,周40余步,旁有卞和庙,传为卞和住宅旧址。

和氏璧总结(小学生开始学和氏璧)(4)

图1 风化剥落的玉料

问题之一:卞和怎样找到玉?

远古时代人们开采玉料的方式主要是在玉矿脉露头处敲击剥离矿石或捡拾已风化剥落的玉料(图1)。卞和应该是在山中偶然发现的有着厚厚皮壳的玉璞。

和氏璧总结(小学生开始学和氏璧)(5)

图2 玉璞有着较厚的风化层

问题之二:卞和如何识玉璞?

玉璞(图2)是指从原生玉矿上剥落的玉料,由于长期风吹日晒雨淋,外表形成了较厚的风化层,与一般石料很难区别。

卞和怎么就能信心满满的认定玉璞中是上好的美玉呢? 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不敢认定原石在厚厚的皮壳之下就是上好的美玉,所以,不得不怀疑这个故事有演义的成分。

和氏璧总结(小学生开始学和氏璧)(6)

图3春秋 玉璧

问题之三:和氏璧是什么样的?

猜想1.原石状态 楚文王获此美玉后舍不得雕琢成器,而是将它奉为宝贝而珍藏。

猜想2.精美的玉璧 璧(图3)是一种圆形扁平状的玉器,中央有一个圆孔。春秋战国时期是使用玉璧最繁盛的阶段,玉璧表面往往雕琢了丰富的纹饰。

第一种猜想比较符合后来秦始皇将其制成传国玉玺的记载,因为玉璧是无法改成玉玺的。但是,为何楚文王将其谓之璧呢?

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楚文王得到美玉后将其制成一块精美的玉璧,而剩下的玉料也珍藏着,后来被制成传国玉玺。当然,这些都是猜想,谜团留待未来的考古发现吧。

问题之四:和氏璧是什么材质?

猜想1.和田玉 不管是和田籽料还是山流水料,都特征明显,当时宫不乏玉石鉴定高手,由此可见卞和所献的一定不是和田玉,所以造成冤案。

猜想2. 独山玉 河南南阳独山玉的产地与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阳最近,所以独山玉的可能性较大。然而独山玉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被开采利用,至卞和所处的春秋时期已普遍流传,楚国的玉石鉴定高手们没理由不识独山玉。

猜想3. 拉长石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和氏璧为拉长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记述: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符合拉长石的变色光学效应,且杜光庭曾随唐僖宗入蜀避乱,亲眼见过传国玉玺,其描述应该可信。但拉长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传说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状,有较厚的皮壳,拉长石却未曾见到似有皮壳的形态出现过。

总之,史料对和氏璧材质和外观的描述只言片语,只能寄望于真正的和氏璧重现人世,解此千古之迷。

和氏璧总结(小学生开始学和氏璧)(7)

西周 人龙纹壁 国家博物馆

和氏璧流传之一:张仪盗璧

和氏璧在楚国平静地收藏了300多年。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将和氏璧赐与昭阳。可就在这时,和氏璧竟失窃了,国宝的不翼而飞震动了朝野。

当时魏国人张仪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共饮,于是张仪成了怀疑的对象。张仪在掠笞数百的严刑下仍不承认,楚人无奈,只好将他释放。张仪受辱后离开楚国,辗转至秦国,后来成为秦相,为秦国的强大立下汗马功劳。

和氏璧流传之二:现身赵国

和氏璧销声匿迹五十余年后,突然在赵国出现了,至于是怎样流落到赵国,已成为历史之谜。赵惠文王时,宦者令缪贤从一外人手中以五百金购得这块璧,经玉工鉴定后,方知这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得知后,便将这件稀世之宝强夺了去。

和氏璧流传之三:价值连城

公元前282年,秦昭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就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以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巧取豪夺此璧,但慑于秦国的强大,只好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去易城。这段故事见于司马迁《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氏璧流传之四: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准备将璧献给秦王,见秦王无意割城给赵国,就设法取回原璧,送回赵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因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而被封为上大夫。秦国并没有割让15座城给赵国,赵国最终也没把和氏璧给秦国。

和氏璧流传之五:终归于秦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占赵国都城邯郸,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之璧。秦王嬴政实现了他曾祖父的愿望,和氏璧最终落入秦国宝库之中。但从此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

和氏璧下落的推测:

1.成为随葬品而埋葬在秦始皇陵墓内 秦始皇统一天下,功盖今古,其墓中藏满无数奇珍异宝,和氏璧或许正是这无数珍宝之一。

2.制成传国玉玺 据传秦始皇统一天下,特命工匠孙寿将传世珍宝“和氏璧”制作成传国玉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形同龙凤鸟之状,因其最为宝贵,通常总是珍藏不用。

和氏璧总结(小学生开始学和氏璧)(8)

图4西汉 皇后之玺

传国玉玺究竟是什么样的?

秦虽存在短暂的15年就灭亡了,但它所建立的统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西汉早期,“汉承秦制”的特点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在出土的汉代玉器中找到答案。

西汉“皇后之玺” (图4),高2厘米,宽2.8厘米,以和田白玉制成,温润晶莹,光泽柔和。玉玺钮作浮雕螭虎形,玺体为四方体,侧面阴刻勾连云纹,玺文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

传国玉玺的流传

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领兵率先攻入关中,秦亡国之君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经过大小百余次血战,击败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建立起汉王朝。刘邦即皇位时,就佩带着传国玉玺。西汉时,传国玉玺一直存放在长乐宫内,成为皇权的象征。

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独揽朝政,他急于篡夺皇位,逼迫太后王氏交出传国玉玺。王太后眼见刘氏江山将落入王莽手中,却又无奈,一气之下,将玉玺掷于地,玉玺上雕刻螭虎被崩落一角,后以金镶补。

东汉末年,奸臣董卓擅权作乱。天下豪强合兵讨伐董卓。孙坚率兵驻扎于洛阳城南宫殿中,见一口井内闪现五色光,便命士兵点火把下井打捞,不想却捞出一具妇人尸首,项下带一锦囊,打开一看,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启开小匣,里面有一玉玺,上有篆文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旁缺一角。此玺即为传国玉玺。

隋、唐两代,传国玉玺仍被统治者奉为至宝。朱温篡唐后,传国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登楼自焚,玉玺也遭焚烧,下落不明。直至北宋哲宗时,咸阳人段义将其献出。金兵南侵时,又将玉玺掠走,后归入元朝廷。明灭元时,蒙古部落将玺携至漠北。

至此,传国玉玺不知所终。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国家博物馆

别忘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有彩蛋:

艺诚拾珍-骨董珍玩专场(十一)

正在进行中......

等你来!

近期热文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