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方塔里面的庙(松江有方塔)

松江方塔又称“吉云塔”,始建于建于北宋,曾被誉为江南造型最美的佛塔。

松江方塔里面的庙(松江有方塔)(1)

我家曾住在方塔园边上,晚上纳凉,街坊邻居说得最多的就是方塔传奇。据说建塔之初,一位工匠师傅画了一稿又一稿,始终画不出令他满意的佛塔灵动形态。一天,他看到身穿长裙的女儿在灶口边站起,火光辉映一个苗条的身影显现在白墙之上,灵感随之而来,画出了婷婷玉立的方塔造型。这便是建于北宋华亭县城兴圣教寺内9层砖木结构的兴寺教寺塔,塔高42.5米,呈四方形,故俗称方塔。

上世纪七十年代方塔修葺后,这座清代光绪年间被誉为江南造型最美的佛塔,又见芳华楚楚,重现“佳丽”古朴风韵。随后,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家冯纪忠先生主持方塔园建设项目。冯先生喜欢清代黄霆写的一首《松江竹枝词》:“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杳霭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在冯先生的心里,方塔不仅是工匠女儿的美丽化身,而且更像是一顶花轿。轿子是要高抬的,而“抬高”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礼遇。所以,冯先生设计时,对方塔照壁前的地坪作下降处理,形成了一个开阔的广场空间。如此,仰望方塔,自然被高抬一级且高要看一眼了。

方塔神奇,千年不倒,精彩可期。按照当地居民王老伯的说法,方塔“高寿”,是“修”来的福分。他所说的“修”,不仅是历史上多次修缮方塔,更指方塔具备了自我“修正”功能。俗话说树大招风,高高耸立的方塔招风也怕风。所以,必须防风。方塔除了塔刹顶端至九层塔檐四角有4条“浪风索”外,底层围廊立柱上有秘可探。

只要到方塔底层围廊四周兜一圈,就会发现西北角高,东南角低,塔身立柱西北与东南高低相差足有20厘米。可以想见,方塔一开始是向东南倾斜的。但有奇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兴圣教寺塔复原修缮记略》报告称:“塔身向西北倾向约54厘米。”原来,松江地区一年中多刮东南风,方塔长期迎风受力,逐渐扶正并由东南嬗变为向西北倾斜。这大概就是王老伯所说的方塔有“修”来之福。

此外,1975年开工修塔时另有新发现,即每层塔身墙体内镶嵌有“井”字状的三道木箍。著名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曾经分析说:“就是这二十七道木箍创造了奇迹。”与此同时,方塔还是我国佛塔修缮中完整保留宋代斗拱最多的古塔之一。如今登塔可见,方塔木构件尚存古代斗拱177朵,其中以宋代斗拱最多,占百分之六十二。

就是这座又称“吉云塔”的松江方塔,在上千年风雨雷电考验中傲然而立,不仅抵御了腐朽侵蚀,而且在古代兵火和1937年日机狂轰滥炸松江城时幸存下来。当时,方塔周边被夷为平地,方塔和照壁躲过了一劫。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说日机未炸毁方塔,是留作进攻上海作地面导航坐标;更多的老百姓相信,吉人自有天相。

在千古高耸、亭亭玉立的方塔面前浮想联翩。松江古称华亭,别称云间,华亭唱晚是乡愁,烟霞不散彩云间。在云间这朵祥云里,龙的传人点亮了闪烁工匠精神的智慧灯塔,谱写出不是梦的江南美丽神话,让原本只是僵硬的砖木结构建筑富有了生命和灵魂。所以我说,方塔是美丽的中华神奇,与之相伴,又添守护江南文化的一份情怀和自信!(尹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