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年夏天热吗(上海今夏创历史)

今年夏天,我国出现了1961年有完整观测以来最强的区域性高温热浪,上海也在这波“区域”中,从6月下旬到如今前后差不多烧了三大轮,创下最早40℃、最多40℃及以上日数等多项与“4”字头有关的气象纪录,35℃及以上的高温天数截至今天已达49天,反超压倒了曾是“史上最热夏天”的2013年,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上海今年夏天热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上海今年夏天热吗(上海今夏创历史)

上海今年夏天热吗

今年夏天,我国出现了1961年有完整观测以来最强的区域性高温热浪,上海也在这波“区域”中,从6月下旬到如今前后差不多烧了三大轮,创下最早40℃、最多40℃及以上日数等多项与“4”字头有关的气象纪录,35℃及以上的高温天数截至今天已达49天,反超压倒了曾是“史上最热夏天”的2013年。

然而这个令人难忘的极端夏天还留下了很多谜团,比如大热之后会大冷吗?今年只是一个开端,以后会一年比一年热吗?上海能算得上“火炉”城市吗……记者就此采访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博士,解答上海网友最关心的四大问题。

一问:今年夏天创造了哪些第一?

今夏之热,创下了多个与40℃相关的纪录:最早40℃,出现在7月10日;最高40.9℃,出现在7月13日(持平2017年);最多≥40℃的极端酷热,达7天。

邬锐博士表示,从目前来看,今年夏天的各项指标已经超过了2013年和2017年这两个知名的炎热夏季,比如截至今日上海≥35℃的高温天数已达49天,超过了2013年的47天;≥40℃的极端酷热天数共7天,也超过了2013年此前保持的5天的纪录。“40℃以上的天气每一天都很艰难,今年7天的这个数字可以说在纪录保持上已是遥遥领先,而且除40℃之外,今年还有好多个39.9℃、39.7℃、39.6℃这样很接近的气温。”

唯一能与今年比肩的可能要数八十多年前的1934年。这年夏天至今保有两项纪录未被打破:高温日数55天,酷暑日数34天。而今夏截至目前这两项数字分别为49和30。

但需要指出的是,1934年观测仪器的技术水平与质量控制可能远不如现在,虽然当时的文献资料记载当年夏天十分酷热,但这也与当时公共设施尚不完备,居民家中没有空调等因素相关。

因此从市民感受和各项指标来说,今年夏天的炎热程度并不止在气象史“排名前列”,而是综合来看就可排到第一。

二问:上海会人工增雨吗?

今年夏天,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片连片地大热,一时间各种高温榜单纷纷出炉,上海在其中也是常客。中国天气网在8月19日排出的全国蒸煮闷热榜上,上海以50天之多,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40天的成都,在“桑拿天”一项上傲视全国。那么,这说明上海也是全国前列的火炉城市吗?

邬锐博士表示,从气象数据上来说,上海还称不上火炉城市,重庆、杭州、武汉、南昌这些地方的热度更甚。

市民感觉非常热,可能与上海的高温酷暑天气在上午到中午时段气温蹿升过快有关,往往一眨眼就到了36℃、37℃的水平。相对高的湿度也让体感更加闷蒸。

但总的来说,“桑拿天”的感受具有个体差异,而上海位于沿海地区,海洋性气候较之山地气候的杭州、有谷地热蓄积效应的重庆这些内陆城市来说,整体上热度还排不到全国前列。

此前的高温酷暑中,隔壁浙江多地进行“人工增雨”,在网上引起了一大波围观,许多网友十分羡慕。上海烈日高照,不少网友也盼甘霖降温,那么上海可以人工降雨吗?

邬锐博士介绍,人工增雨有非常多的限制条件,有时候是出于农业的需求。上海城市化水平发达,居民生活用水也很有保障,对降水的依赖度相对没有那么高。综合来看,尚不符合人工增雨的条件。

三问:夏天大热以后冬天会大冷吗?

许多网友担心,大热之后会大冷,今年冬天可能会特别冷吗?

“从均值回归的角度说,大热之后有大冷,一些网友的推测也是有道理的。”邬锐博士表示,从统计上来说,有这类补偿机制,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今年特别热,可能时间尺度上要过几年才会特别冷,将热的这部分平均回来;第二,上海特别热,不一定在上海特别冷,可能在别的地方冷,因为均值回归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平均。

所以综合来看,不一定上海今年夏天热得极端,半年后上海的冬天就会冷得极端。

四问:今年,只是一个开端吗?

早在2016年,“3.23”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就是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极端性天气的增加日益成为共识。“这是史上最热的一年,也可能是未来最凉快的一年。”最近,这样的句子在网上流传颇广,有市民解读为之后年年夏天都会比今年更热,是这样吗?

邬锐博士表示,全球变暖下虽有“逐年变热”的说法,但并非一下子变得很热,而是平均气温每年上升零点几。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碳中和”现已成为全球共同的行动。“今年这样的极端炎热是比较罕见的,一般大热的年份是周期性出现,未来几年可能还是会比较热,但要热得像今年这样屡破气象纪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新闻晨报·周到APP 记者徐妍斐

来源: 新闻晨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