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舍生取义的感想(鱼我所欲也孟子所说的)

学习古文,字词句注释是一方面,文章立意是另一方面。

最好的古文学习,是会用词字,如自己说,同时,了解古人的写作技巧,并且可以套用到自己的文章写作中去。特别是高中作文,借鉴古文的写作方法,不失为一大法宝。

今天的高考必备经典古文15篇欣赏文章为:《鱼我所欲也》(第二篇)

一、原文欣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能苟且偷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所以,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可以生存的方法;有的人也不肯采用可以躲避灾祸的方法。由此可见,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有逼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事情。并不是只有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不得到它就会死。可是轻蔑地施与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这样的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如今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孟子的舍生取义的感想(鱼我所欲也孟子所说的)(1)

二、文章和相关内容剖析:

孟子(公元前372年~289年),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像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11] 。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 ,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在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11篇,现存7篇。

他的主张是“仁政”和“人性善”。特别是后者,说人一生下来,就有着善的本性,仁义礼智都是从善发源而来的。

但同时,孟子也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有纵横家的辞令才华和论辩能力,他写的文章堪称经典,并且引经据典,比喻警句,无所不包。比如那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就是说给梁惠王贬低邻国听的。

与此同时,孟子还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得天下精英而教育之”是人生三大快乐之一。他和孔子一样,追求“因材施教”,也和《学记》里论述一样,反对“揠苗助长”,同时,深刻提出要“易子而教”。在教育上,他发展了孔子的教育理论,提出要有方法和标准,正可谓“不规矩,无以成方圆。”

总之,孟子是一个为民请愿的仁政提出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出人民要有恒产有恒田,但同时,他更是一个有气节、讲究义气的人,”舍生取义“,是他的最高要求。所以在《鱼我所欲也》中,他提出了气节、正义的重要,有时,这些远胜于生命的意义。

在孟子看来,其实人人都是重义之人,连孩子都知道不可食嗟来之食。只是,有的时候,人们把生命看得太过重要,把利益看得太过重要,所以只要能获得利益,就会不择手段。这样,不就是道德沦丧吗?同样,如果没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那么为了规避祸患不就可以不择手段了吗?

有的人,可以用卑鄙的手段保全生命,但他们不这么做,因为他们觉得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同样,有的人,可以用卑鄙的手段规避灾祸,但也不这么做,因为他们觉得有比死亡更重要的。这就是仁义之士,就是气节之人,也是孟子所推崇的人。

鱼和熊掌,在现在其实已经退化成两难选择了。其实并非如此。在孟子看来,这两者不是同样地位的,一个是俗世表象,一个是道义尊严,你是否愿意选择后者,而暂时牺牲前者的光亮?

一箪食,一豆羹。每个人都在为此奋斗,但是如果是别人忽而施舍给你的,或者是别人踢着给你的,你是为了生命的过活保全接受,还是愤然离去?这时,就是舍生取义的选择了。

生活中,有许多“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为了宫室之美,富丽堂皇,而放弃尊严,在孟子看来,是“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的舍生取义的感想(鱼我所欲也孟子所说的)(2)

三、相关题型:
  1.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取”熊掌“这件事的用意是什么?
  2. 课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不是嗟来之食”,请给本文补充一个论据。
  4. 作者认为什么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最终提出了什么样的告诫?

答案:

  1. 取“熊掌”用意是说明在生活中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情,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2. 课文反复论证了人生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文章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3. “不食嗟来之食”的论据还有: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4. 作者认为“万钟则不辩礼义”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最终提出了“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孟子的舍生取义的感想(鱼我所欲也孟子所说的)(3)

四、“舍生取义”是否还适合现代?

从古人的名篇获得写文章的方式和看世界的眼光眼界,这才是我们学习古文的最大意义。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候,其实有许多人是弃义取生的。这里的生,其实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真正的生命,而只是一个存在而已。生命生存固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没有了信义,只有嗟来之食般的生存,也就是没有尊严的生存而已,这种生命薄如砂纸,一次即破,弱不禁风。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前进的脚步都是伴随着“舍生取义”的脉络而前行的,那些风餐露宿的探险者,那些废寝忘食的科学家,那些视死如归的战士,都是后人生活向好的铺路者,他们的舍弃和牺牲才是后人有尊严的生的牵引。

所以,生和义难以两全的话,真正的人士,是会选择后者的;而真正的弱者,才会贪生怕死般生活在失义的灰色空间里。

————————————————————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

上一篇:高考必备15篇经典古文 --《出师表》和诸葛亮之独家解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