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句经典言论(论语之道4.24)

论语十句经典言论(论语之道4.24)(1)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此处点出“君子”,就是表明所讨论内容针对的是修道者。“欲”一般理解为语气词,亦可理解为“欲念”,都不影响整体语义。从学养层次上说,是君子都会“讷于言而敏于行”。但君子亦是人,凡是人就会起心动念,就有想干什么事的意愿,所以说“君子欲”。君子有“欲”时,更需要做到“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字的本义指话在口内说不出来。后来引申指说话迟钝,不善言谈。本章“讷于言”指君子的一种修养行为,并非指不会说话,而是指不随便说话,故采用“讷”字的本义,是“有话不说出来”的意思。一般人有意愿,会自然把意愿转变成语言讲出来,就是“欲而有言”。但君子会时刻注意自己的修养。修养要从哪里修哪里养?从观察自己的意念起修,从意愿的表达上去养。凡是动心起念,就要观察自己的意念是什么,就要清楚自己的愿望是什么,就要辨析自己的意愿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就要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应当说出来。人的意念无时无刻不在生起,即使修养很高的君子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无思无念”。但凡主动起心动念,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看,一般都是“过”,是不应该有的,这时就需要看明白,自觉地把意念放过去,不要变成语言说出来,这就是在言语上“知止”,这就是“讷于言”。

“敏”的甲骨文字形左为手,右为头顶柴草的女人,会意妇女做事。古时女人做家务事,事小事多,忙个不停,故引申为做事利落,行动快捷。“敏”的特点就是“快”,一牵即动,就像个机器。人能做到“敏”,就像做一种专职工作,有“专注”的含义。“敏于行”的重点就是专注于行动,是“即知即动”,一知道该怎么做,马上就怎么做,只是去做要做的事,并不掺杂其它方面的事。一般人“敏于行”是出于有目的的行动,或为金钱或为亲情,或为忠之名或为孝之名。而君子专注于道德修养,故“敏于行”只是一个“行”字,是“讷于言”基础上的行为。“讷于言”并不止于不说话,关键在于不使意念变成语言说出来。不说出来的意念,更不能变成行动表现出来,否则“讷于言”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君子“敏于行”之“行”,行的绝对不是君子的个人意愿。君子之行没有个人的目的。没有个人的目的,又如何能行?君子但凡有行,皆出于外力牵引,此即“以百姓心为心”,别人有所求,君子便有所动,“动则以礼”、“动则以道”。君子这样的“行”,就是“敏于行”。

“讷于言”强调的是君子的“自省”,是对自我意识的一种辨析与应对处理,重点在于从“止言”到“止念”,即做到思想不妄动。“敏于行”强调的是君子的“善行”,是对外部境遇的一种辨析与应对处理,重点在于从“以礼”到“以道”,即做到行动依道而善行。君子内不妄动,外能善行,内外各得其所,就是“就有道而正”。

在首篇《学而》定义“好学”一章中,孔子就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在其处是从“学”的角度进行的论述。同理,从“学”的角度讲,“讷于言而敏于行”与“敏于事而慎于言”是一个意思。但本章主旨在“仁”,故要从“仁”的角度去理解“言行”,并从此“言行”上去理解“仁”。“言行”是每个人时刻不离的事,对于“仁”者也一样。一个真正的“仁”者,其言行表现就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表面上是不善言谈,其实是没有个人的欲求,表面上是只干不说,其实是一种在任何事中都能保持静心的习惯。反过来,对于专事修“仁”的君子来说,凡事就要做到“讷于言而敏于行”。作为君子,首先要“止欲”,一方面不要主动去起心动念、肆意妄想、有所意图;另一方面面对外部境遇的诱惑也不要因境生情、随情妄想、肆意妄为。作为君子,其次要“无为”,即“无为而无不为”,虽没有“欲念”,但不是不做事。一方面做随顺自然的事,依照人的本性,该吃就吃,该穿就穿,该住就住,该行就行;另一方面做随顺人情的事,依照世俗人情,该笑的笑,该哭的哭,该应的应,该对的对;再一方面做随顺他人的事,从他人意愿出发,该帮的帮,该助的助,该施的施,该舍的舍。君子虽然随顺行事,但心上不另外生发好恶之情,亦不因人因事而改变行事原则,行事原则就是不违背“礼”。君子内无欲求,外不违礼,能做到这样,就是“仁”。

“仁”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需要人通过自身去体验,所谓“如人饮水,冷暧自知”。但若只止于此,人就无法通过学习而认知“仁”,也就无从得“仁”了。人之得“仁”,就是经由学习“仁”,再去亲身体验“仁”,从而认知“仁”,进而得到“仁”的。学习“仁”莫若观察他人之“仁”,他人之“仁”尽在其“言行”,凡在言行方面能够“言出必行”、“有约必践”、“讷言敏行”的,就可视为“仁”的表现。对于一般人来说,学习“仁”就要从这些最基本的言行要求上去学习,这才是道德修养最得力的地方,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本篇以上三章作为总结,深义亦在于此。

论语十句经典言论(论语之道4.24)(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