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座牌坊的八个故事(丹楹刻桷泽古芳华)

丹楹刻桷 泽古芳华——记泽州辛壁村成汤庙考察

《文化学刊》 2018年03期 刘祖彤(晋城市上党戏剧研究院)

摘要:晋城泽州辛壁村西北有庙宇古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四千余平方米,是泽州“长河”一带闻名的古建筑群。庙宇建筑工艺精湛,其中以成汤庙和玉皇庙的正殿为胜,建筑特征显著,留存有金元的时代风貌。本文以考察为基础,详细介绍成汤庙和玉皇庙的概况。

辛壁村位于晋城市泽州县之西北,大东沟镇之南,距晋城市区19公里,由辛壁和李庄两个自然村形成。村落西北角有庙,村民称之为“辛壁大庙”(见图1)。庙宇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四千余平方米,是泽州“长河”一带闻名的古建筑群。庙宇格局四角方正,呈“田”字状,包括成汤庙、玉皇庙、太平观和福田院四个集群。庙宇建筑工艺精湛,其中以成汤庙和玉皇庙的正殿为胜,建筑特征显著,留存有金元的时代风貌。以低矮的廊院围绕主体建筑的唐宋手法逐渐废弃,而改由主殿和厢房、墙、门等组成封建的空间,并通过不同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从而营造出一定的艺术氛围。

七座牌坊的八个故事(丹楹刻桷泽古芳华)(1)

一、成汤庙

庙群中成汤庙规模最大,是村民迎神塞社的主要活动场所,亦称“前庙”,占地一千二百余平方米,毗邻太平观。成汤庙正殿汤帝殿(见图2),据碑刻记载建于1181年(金大定21年),后于清康熙、嘉庆年间两次翻修。1754年(明万历2年)修建东角殿———关帝殿,西角殿———吴王殿,西南隅殿———人祖殿,亦称娲皇殿,清顺治、乾隆年间重修。

七座牌坊的八个故事(丹楹刻桷泽古芳华)(2)

汤帝殿是本庙“最古老”的建筑,艺术价值最高。正殿悬山顶,前后七架椽。柱头斗拱,五彩双下昂。顶部装饰整齐精美,琉璃脊,其上置有绿琉璃方胜(见图3),惟妙惟肖。石柱较其他殿宇数量明显增加,有四根方形抹角石柱,表面镂刻各种花纹,寓意吉祥。柱础为束腰方形凳础(见图4),别具一格。正南修山门,上建礼乐楼(见图5),1501年(明弘治14年)初建,清嘉庆22年重修。礼乐楼面阔7.85米,重檐歇山顶。两侧修有钟鼓楼、歇山顶,纵深高达17米,是庙内的最高建筑。中间毗连小挟屋上下两层,上层两边分别开设一券形门,与戏台相连,为艺人化妆和休息之所。

七座牌坊的八个故事(丹楹刻桷泽古芳华)(3)

七座牌坊的八个故事(丹楹刻桷泽古芳华)(4)

“乐楼所以是神庙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就是因为它代表了乐,而神庙仅代表着礼。神庙的作用是聚集鬼神,而乐楼才能通过祀神娱神之戏剧演出,求得邕邕穆穆,神人以和的宗教效果。”[1]相同于大明律只许演出“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戏的“规矩”,辛壁村世代相传,汤帝庙会只能演神戏,绝不允许低俗庸俗的曲目登台。

20世纪40年代,成汤庙被用作晋冀鲁军区兵工二厂手榴弹柄车间,新中国成立后被东沟粮站占用。1997由村委会管理修缮,2008至2010年间,重修、彩绘圣象,重墁庙院,翻新各殿隔扇,修葺柱、梁、斗拱。

太平观(见图6),位于成汤庙西侧。始建于1305年(元大德9年),占地1 685平方米,建筑面积529.68平方米,是晋城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座牌坊的八个故事(丹楹刻桷泽古芳华)(5)

太平观正殿长11米,宽10米,高10米,丝竹三楹,元代初建,明朝重修。木结构方面,在承继金代建筑风格基础上作了新的尝试。许多殿宇柱子排列灵活,往往与柱架不作对称的联系,而是用大内额在内额上排屋架形成减柱和移柱的作法。其构建形制由宋舍材份制向明清斗口制转变,斗拱由真昂向假昂过渡,是这一变化时期较早的变化实例。20世纪40年代,冀察鲁豫边区军工部第八药厂酒坊在观内生产。20世纪50至70年代,晋城县粮食局东沟粮站被占作库房。1999至2001年,在保持古建筑结构不变的原则下,进行了大修,重塑太上老君像。2009至2010年,重修东角殿和玄帝殿,三清阁,整修院落,重墁院地,新制山门,使年久失修的古观旧貌换新颜。

二、玉皇庙

玉皇庙(见图7),亦称“后庙”,位于太平观之后,成汤庙西北角,占地876.4平方米,建筑面积477.95平方米。正殿———玉皇殿,始建于约1400年(明永乐正统年间),建筑纵深布局相结合,在玉皇殿的左右两侧,以东西角殿日宫和月府烘托中央正殿建筑,其他殿宇和厢房的建筑位置、屋顶样式和高低、面积大小都是按“比例”特别处理的。东偏殿建有山神、四圣,龙王诸店,始建于1747年(清乾隆12年),均与实际地形有机结合。玉皇庙曾被占用为工厂工房、粮站库房。2008至2010年,重新修缮,塑像,彩绘,墁院。

七座牌坊的八个故事(丹楹刻桷泽古芳华)(6)

福田院,位于前庙吴王殿之后,始建于清嘉庆5年(1800年)。正殿塑菩萨像三尊并石佛建竖于前,又移置庙中蚕姑、牛王诸神像于西厢夹石,新塑五谷财神、马王诸神像于东厢夹石。

三、结语

综观碑刻记载,成汤庙的修建和完葺历经久远,纵跨宋金,元明,清多个朝代,横经八百余年,可称之为泽州古建的典范。同许多地方的民间建筑一样,“辛壁大庙”在修葺完善的过程中也趋于标准化和定型化,阁楼建筑,都将内柱直接升向上层,去掉了辽金阁楼建筑中常见的上下层柱间的斗拱。结合当地本土文化,它的艺术韵律得到成熟发展,采用卷杀使屋顶局部和全部覆以琉璃瓦,彩画和装饰样式多变,避免了简单生硬的直线和单调的曲线,使人们观之柔和绚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