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哲思类素材(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论点1 学会宽容,让世界更美好

论据示范

她选择了宽恕,而不是以牙还牙

2004年,马吉德在跟踪其大学同学阿米娜几个月后,在一个公交站向她求婚。遭到拒绝后,他把硫酸泼向了阿米娜的眼睛,导致其毁容、失明。案发后,法庭判决马吉德赔偿阿米娜约1.9万英镑,同时入狱。但阿米娜拒绝赔偿,而是要求让对方也尝尝她多年以来经受的痛苦。当地法庭按照“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古老司法规定,同意了阿米娜的请求。

但是在最后一刻,阿米娜放弃了这个念头,她决定宽恕这个几乎毁掉她一生的人,让其继续服刑赎罪,而不是被自己以同样惨烈的方式夺去眼睛和容貌。阿米娜说:“有很多国家都在盯着我在这件事上会怎么做……所以,我是为了我的国家而这样做(放弃以眼还眼)的”。她的母亲说:“我为女儿骄傲……她有勇气宽恕马吉德。”奉行“以眼还眼”的旧法则,我们最后一定会全都变成瞎子。法律应该给犯罪者以适当的惩罚,但是应避免人为的过度报复。

名师解析

阿米娜放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给予凶手以宽容,她的这一行为得到了她母亲的支持,更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因为我们知道,宽容比报复更难,也更可贵。

论点2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论据示范

六尺巷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后来这件事被广为传颂,还有一句顺口溜: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张英从“以和为贵”思想出发,向自己的家人,也是向世人传达了一种“做人要大度”的积极思想。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六尺巷视察时,对六尺巷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看得非常仔细,临离开时,她很严肃地说过:“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名师解析

“六尺巷”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并不是因为它只是一个单纯的故事,而是在于它告诉了世人一种极为重要的道理:大度做人,克己处事。通过此事,我们可以知道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论点1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论据示范

“读书皇帝”康熙

维系身体健康,离不开吃饭,从食物中可以摄取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力。保证精神健康,离不开读书,读书可以为大脑贮存养分,陶冶情操,增强思想免疫力。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需要有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态度、高昂的斗志。读书是保证心理健康的良药,读古人之书,好比与先贤对话;读今人之书,好比与智者交流。得意时读书,可以使人头脑清醒;失意时读书,可以使人重振旗鼓。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历史上,多少名人志士,因为酷爱读书、终身坚持,从而读出奇崛人生,读出伟大成果。清朝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在位61年,是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但他读书的时间比当皇帝的时间还长,从5岁开始一直到死,都手不释卷,后人称之为“读书皇帝”。有人总结康熙的读书历程,概括为“三个四”,即四个阶段:少年好学,青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四个境界:欣然境界,愤然境界,敬然境界,陶然境界;四点经验: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

名师解析

书籍被称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培根的名言、康熙皇帝读书的事例,都充分证明了“读书可以陶冶情操”的观点。

论点2 读书有利于我们成长

论据示范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高尔基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被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度贫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门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书。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他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夜。在劳累一天之后,他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名师解析

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高尔基仍坚持读书。广泛的阅读使高尔基积累了渊博的知识,他终于成了俄国伟大的作家。

论点1 美来自于磨难

论据示范

磨难是生命的珍珠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一只蚌在沙滩上享受着阳光的欢乐,突然吹起一阵细风,把一沙粒吹到了蚌壳内的嫩肉上,蚌猝不及防,猛地合上了蚌壳。等到蚌再张开壳想把沙粒弄出来时,却发现那沙粒已深入肉内无法取出。

于是蚌只好带着那粒沙远行天涯,在无尽的痛苦里,不断地分泌粘液去包裹那粒沙。

后来,当蚌感觉不出沙粒的存在时,却发现自己也在与痛苦的斗争里把自己的生命消耗殆尽了。

蚌死后,在大海上随波浮沉,一次退潮时,蚌留在了沙滩上,几个孩子发现了它,由于多日海中侵蚀,蚌微张了丝小口,孩子发现蚌壳里有丝亮光,掰开看,却发现了一粒硕大的珍珠。

磨难虽然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痛苦,但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造就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磨难,让生命更为茁壮;磨难,让意志更为坚强;磨难,让思想更加成熟。美来自磨难。

名师解析

当人们惊叹珍珠的完美靓丽时,可曾想过珍珠蚌所历经的磨难和沧桑?珍珠享受着世人的羡慕与赞誉,那是历经炼磨难后盛开的成功之花。

论点2 残缺也是一种美 论据示范

残缺美,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美

谈到“残缺美”,我们自然会想起卢浮宫里的著名雕塑“断臂的维纳斯”。

维纳斯的美从何而来?

有人认为来自残缺——正是因为维纳斯断臂后不再完美,所以更显凄美;有人认为来自暗示——你可以把她的手臂想象成各种样式、姿态,故而美不胜收。

维纳斯的美不是缘于其所缺,而是来自其所有:如果不是由于断臂后的维纳斯仍然拥有优美的曲线、健康的躯体、圣洁的神态……她身上折射出的美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

尽管此身已残,但维纳斯所承载的无瑕的艺术之美,却仍旧执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这种美更加具有动人心魄的能量。

所谓“残缺美”,庶几在此。

残奥会赛场上的各国运动员,没有谁因为残疾而放弃对生命的热爱,他们以自己在不幸面前所拥有的一往无前的勇气,战胜了残缺带给人生的遗憾,拥抱了健康、展现了活力、诠释了精彩。

这又是一种美。观看残疾人选手的比赛,是一种审美的经历。如果说他们身上也散发出了一种“残缺美”,那么这种美不是来自残缺本身,也不是来自人们对这种残缺的同情,而是源于即便残缺也无法掩盖住的那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

名师解析

“残缺美”的概念,把残缺这种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遗憾,与理想境界中的至美连缀在一起。从断臂维纳斯和残奥运动员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更多、更感人的美好。

高考作文哲思类素材(高考作文经典素材)(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