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孔子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代的人学习是为了别人”,它的真意究竟如何,实有颇多争议,目前广泛认为这是褒扬“为己之学”,贬低“为人之学”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

儒家作为一门入世的学问,他们学习各种知识的目标是治国平天下,这不是为别人而学吗?孔子怎么贬低起来了呢?别忙,先看一个“三个小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流传了很久:古时候有个小国朝见中国,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使者试图刁难皇帝,他出了一个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这当然难不倒我泱泱中华,一位老臣拿出三根稻草,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第一根稻草从小金人另一个耳朵里出来了,第二根稻草从小金人的嘴巴里出来了,只有第三个金人的稻草一直没出来,老臣由此判定这第三个金人是最有价值的,使者叹服。

第一个金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个人没脑子,记不住东西,价值当然也就低了。第二个金人,它耳朵里进了东西能从嘴巴里出来,起码人家记住了,价值也就高一点。第三个金人最好,它不光记住了,还烂到心里了。这个故事恰好说明了“为人之学”和“为己之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荀子说,君子的学习,听了以后就记在心里,全身上下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出他学习过这个道理,小人的学习,听了以后嘴巴会讲出来,嘴巴和耳朵不过四寸而已,学了又有何用呢?君子的学习,即为己之学,他学习某种知识是为了实用,学习某种道理是为了践行,即所谓知行合一,小人的学习,即为人之学,他学习某种知识是为了炫耀他懂得多,他学习某种道理是为了教训别人,即所谓好为人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

王阳明认为,知道某个道理后,不去实践,反而拿着大道理压别人,这样的人其实是假知,个人认为,这样的假知还不如不知的好。这个世界上,谁能比谁聪明多少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好为人师,好讲大话,这样的“为人之学”还是少一点好。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