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匠工匠精神(银匠王樟高岁月易逝)

2018-04-02 08:54 | 义乌商报

银匠工匠精神(银匠王樟高岁月易逝)(1)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我心中的工匠精神,可以这样形容。”3个词,12个字,却苛刻得让人敬畏。坐在自己的工作室内,王樟高用一些老工具为记者演示了当年制作银饰的老手法。伴随朴素的语言,他和银器从年少走到如今的故事如光影般缓缓放映而过,眼神间的专注令人动容。

入行十余年,他做的银器不计其数,其作品荣获国内多项大奖。对于手艺,王樟高有一句话“手艺人一辈子在做,一辈子在学”。如今,他在城市新兴的文创园内开起一家传统的银匠铺。这个曾经走南闯北的银匠,在此地扎根,一边守护着千年传承的技艺,一边立足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把自己的匠心和手艺传递给更多人。

银匠工匠精神(银匠王樟高岁月易逝)(2)

淬火成银。

用匠心传承传统文化

1999年,王樟高从家乡丽水去往萧山,跟随一位老师傅学习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开发,开始了他的手艺之路。如今回忆起这段学习经历,他仍觉得是一趟足够真诚的温暖之旅,纵使当时的生产条件有限,每一道工序都得亲力亲为,在工作台前蹲坐动辄便是半晌,待回过神来,汗水早已打湿衣衫。

为了留住手艺人的自然和纯粹,如今王樟高和工作室的伙伴们依旧坚持着传统工艺。他们将熔化的银料倒入金属模具中,待其凝固后,将其碾轧成片,并根据需要将这些银片加工成各种形状。“虽然现在有机器代替人工,但是遇到一些体积大的原料,还是要手工加工的,用大锤子在银料上使劲儿敲打,压片可是个力气活”。

据介绍,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有在铜器上镶嵌、装饰金银的金银错工艺;汉代称银为“白金”,除了用作器物装饰外,也有少量银器,如碗、碟、银印等;唐代是中国银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的银器品种繁多,有碗、盘、杯、碟、盆、盒、壶等,唐代银器形体丰盈,气势博大,纹饰繁密,富丽堂皇,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风貌,多为王公贵族所享用。

银器制作的传统工艺技法,有铸、锻、刻、镂、编织、堆垒、镶嵌等。如今,王樟高依旧保留着传统技艺。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基础定型步骤后,便是在器物表面加工出各种装饰纹样的重要环节。“雕刻的时候并不是随随便便使力气就能做好的,要注意的是不能让模具有哪怕一丁点儿的移动,否则图案看起来像重影一样,很难看。当然,砸的时候力度也要掌握好,有时候力气太大,很多不需要镂空的地方都砸折了,作品就成了废品。”王樟高说。

穿越经年历史,银器之所以愈久弥新,受到大众广泛欢迎,王樟高说,除了银器制作技艺精美之外,还因为它具备了许多实际功能。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明确指出银是可以入药的,具有“安五脏、定心神、治惊悸、坚骨、镇心、明目”的功效。此外,银器中的银离子还具有杀菌作用,尤其在历代皇家中,餐前验毒的常用工具就是银器。

现代银器使用权早已不像古时那样被贵族所独揽,银器的制作工艺也已相当精湛。制作银器的工匠被称为银匠,这是一门相当古老的手艺,时至今日,这门手艺依旧在延续。“虽然说‘一法通百法通’,但我这辈子就做这一门手艺了”。

银匠工匠精神(银匠王樟高岁月易逝)(3)

琳琅满目的工作墙。

用时间錾刻工匠岁月

“做一个银匠其实很讲究。”王樟高说,但这个“讲究”并非是对外界物质条件的高要求,而是心中对于技艺的敬重、对于至臻完美的渴望,对于自我存在和外界和谐的“讲究”,必须源于对先人智慧的敬畏谦恭。薪火相传,雏凤声清,千年绵延的技艺背后的一个个银匠苦心孤诣的静默身影,在一锤一錾里细磨耐心,达到对技艺完美的追求。

18岁那年,王樟高决定离开家乡丽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些年,他辗转于萧山、义乌等地的各个首饰加工企业,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来自这些地区的先进设计理念、设计风格以及制作加工的方式,都给这位小银匠的思想观念带来巨大的改变。他的作品,既有民族风,又有时尚风,既不失传统根基又富有强烈的现代感。

银匠工匠精神(银匠王樟高岁月易逝)(4)

银器制作的传统工艺技法,有铸、锻、刻、镂、编织、堆垒、镶嵌等。如今,王樟高依旧保留着传统技艺。

“高山流水遇知音,深谷幽兰为芳心。清泉细流,泡上一壶好茶,等待着有缘之人到来,一起品味人生,乐在上水之上。”这是王樟高写在自己高山流水系列银器作品前的一句话。在他凹凸有致的打磨下,原本简单的银壶之上既能描绘竹林七贤喝酒纵歌的肆意酣畅,也可以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壶也。

“我喜欢传统的儒释道文化,所以每次在制作一件作品时总是不自觉地把传统的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像这套名为‘抱月’的银壶组合,灵感便来源于观音像坐卧站的三种姿势,壶扭鲜艳的宝石,便代表着观音大士额顶上的毫光。”王樟高说,正因为在意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所以作品就是自己,不论世界再吵杂,匠人的内心绝对是安静的,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或许有人会认为手工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却忽略了这劳作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与追求,是如此的耐人寻味。

王樟高说,为了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艺,每年他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去云南大山里学习苗族手工银饰锻制技艺,这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手工锻制技艺,如今被列入国家30种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一些苗族山区,男孩从生下来,懂事的时候就得多多少少学习打造银饰,但坚持下来的人不多,世代相袭更是凤毛麟角。”谈及此,他很是惋惜,在王樟高的手工团队中,也有几个他从云南当地请来的师傅,虽力量有限,但每个人都在为传承这项技艺而努力着。

所幸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份匠心。在店铺设置的手工免费体验区内,不时有怀揣诚意的人寻访而来。王樟高便免费给他们授课,从选材讲到熔银,再一一细致说到抛光。看着他们眼中的赞赏,他很欣慰。“工商学院设计专业的学生曾被老师带着来到这里,学习这份历史沉淀下来的手艺。印象中的年轻人多浮躁,但我很开心,他们言行举止间闪耀的渴望,让我看到了这份老手艺的希望”。

(原标题《银匠王樟高 岁月易逝 匠心难移》,原作者张静恬。编辑楼菲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