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和刘备的关系(徐庶对刘备真那么忠心)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很难不对徐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徐庶和诸葛亮,一前一后,担任刘备的智囊,几乎可以这么说,徐庶 诸葛亮 庞统 法正=刘备的智囊团F4。

那年刘备还只有徐庶,曹操举兵下荆州,刘备仓皇南逃,半路上徐母为曹兵所俘,徐庶心念老母,对刘备说他方寸大乱,不得不向刘备告辞。

罗贯中用这一段在《三国演义》中,为徐庶做了精彩的改编,让徐庶临别前,还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三国演义》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说的就是这事儿。

徐庶也因此被塑造成了一个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悲情人物。论谋略,他不亚于诸葛亮;论忠义,他不亚于关羽。于是,后世才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在真实的历史中,徐庶入曹营后,当真一言不发吗?

徐庶和刘备的关系(徐庶对刘备真那么忠心)(1)

如果根据《魏略》来看,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因为接下去的记载是这么写的:“至黄初中,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这里记载徐庶在魏国官运亨通了,他先是担任右中郎将,之后又成为了汉朝的御史中丞。

徐庶担任的“右中郎将”和“御史中丞”是个怎样的职位呢?

徐庶和刘备的关系(徐庶对刘备真那么忠心)(2)

“中郎将”原本在秦汉制中是专指统领禁宫、皇室的护卫,可以分为“左”、“右”、“五官”等三个中郎将,而到了东汉末年则有点职务大乱,许多割据地方的势力纷纷让手下的重要武官担任这项职务,不再限于是皇宫中的护卫,比较有名的人有谁?

周瑜就是孙权的“建威中郎将”,而诸葛亮则是刘备的“军师中郎将”,还有个更有名的,就是曹操的接班人曹丕,曹丕就担任过魏国的“五官中郎将”!

然后我们回到徐庶身上,你认为一个不发一言、不出一策的人,可以干到“右中郎将”的位置?不说话就有高官可以当,还可以坐领高薪,曹操还没那么看重徐庶吧?

徐庶和刘备的关系(徐庶对刘备真那么忠心)(3)

当然,也许徐庶干的这个官没什么实权,毕竟皇帝当时也不过就是“丞相”的附属品,皇上的大殿搞不好跟丞相府的秘书室是差不多的等级,但你也不能否认徐庶确实在曹操那边做到挺高的官,更别提后面要讲的“御史中丞”了。

我们来看看汉制中的“御史中丞”是干啥的?

“为御史大夫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掌兰台图籍秘书事,综领十三州刺史和侍御史。”,听起来好像有一点文言吗,简单地讲,他们所负责的事务是:管理国家图籍的秘书官,并且可以监察天下的郡国官吏、审查所有地方上报的各类账册、文件,甚至对三公和九卿都拥有弹劾之权。

御史中丞这职位重不重要?见仁见智,也许在乱世之中不会有人吃这套什么弹劾不弹劾的。

虽说曹操用人为才,不会因人而废言,但徐庶真的有可能“一言不发、寸功未建”就让他干上这么高的位置,去让他看尽曹操领地内的账册、地图、文本,没事还让他可以弹劾三公九卿吗?

徐庶是不是个经世之才,我想《魏略》中最后记载的一段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一切。诸葛亮听说徐庶在曹魏阵营担任“右中郎将”和“御史中丞”等职后,诸葛亮是这么反应的:

“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诸葛亮正在北伐途中,他听到了在荆州时期一同生活的两位旧友石韬和徐庶的消息。

石韬官至郡守、典农校尉,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在蜀汉位高权重的诸葛丞相摇头叹道:“以石韬、徐庶二人的才干,也没有得到重用,魏国真是人才济济啊!”于是诸葛亮有了策反二人的计划。当然,后来没有成功。

徐庶和刘备的关系(徐庶对刘备真那么忠心)(4)

我们刚刚就不断强调,对于徐庶的职位是重是轻这问题,是见仁见智,你也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虚职,不然以一个“秩千石”的“御史中丞”来看,怎么样都算是个超凡的成就了。

或许诸葛亮此言是认为以徐庶之才堪当王佐之任,他应该位列魏国的三公之列,至少也和他自己一样干个丞相。

又或者这句话是为了感叹蜀中无才士,只能让他这样的人来独木支撑,若是能得到徐庶和石韬此类的人物,他们必定能够在蜀国担任要职重任,不会流于“管账本”、“对官员说教”的图书管理员。

徐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我们可能很难从史书中的一点点记载看清他,但就这些重要人物对徐庶的评价,以及他在史书中确实在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牵了一条线,他就是蜀汉政权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姑且不论他在刘备阵营所待时间甚短,而且又“自愿”离去,至少他为蜀汉引荐了建国的重要谋臣,这是有功而无过的。

如果你一心认定徐庶到了曹营,就是终身奉行“不合作运动”,所以才逼得曹操只得把他放在一个位高权重的闲缺,在历史记载有限的情况下,也没有人说这样的推断是错误的。

徐庶和刘备的关系(徐庶对刘备真那么忠心)(5)

但是,若依常理来看,我并不认为徐庶对刘备有那么多忠心,他也不是因为刘备是“汉室正统”所以才投奔于他,他想追寻的或许是能够建立“王霸之业”的君王,曹操看起来难道没有建立“王霸之业”的面相和能力吗?

《三国演义》的故事很忠义、也很精彩,更体现中国古代文人最“威武而不能屈”的一面,我想这大概就是这段故事为什么会这么红的原因。

文天祥壮年拒降蒙古而壮烈牺牲,洪承畴苟且归降并为异族出谋划策,大家世代都称颂文丞相的忠义和勇气,而唾弃洪承畴的卖国求荣之举。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最后推荐一下我自己的专栏《刘备的热血时代》,里面详细描写了徐庶与刘备的故事。本专栏不呼道德口号,不搞热血英雄崇拜,而是从纯粹正史的记载中,给您还原刘备的一生。专栏正在打折活动中,链接在下方,喜欢三国的朋友,不要错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