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梦到奶奶突然间梦到了(隔了十四年又梦到奶奶了)

本熊一向不信因果循环鬼神之说,但有些事却实在巧合,我只能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而心诚即是信,心诚则灵,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好久没梦到奶奶突然间梦到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好久没梦到奶奶突然间梦到了(隔了十四年又梦到奶奶了)

好久没梦到奶奶突然间梦到了

本熊一向不信因果循环鬼神之说,但有些事却实在巧合,我只能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而心诚即是信,心诚则灵。

昨晚或是今晨,在梦中梦见去世多年的奶奶了,醒来时,细节都忘了,只记得老人家一样的慈祥。

白天忙着,没再多想。现在想起来,很神奇,我上次梦到奶奶是十四年前--2003年,而那一年,距奶奶去世恰巧也是十四年。

记得十四年前梦到奶奶时是哭醒的,于是醒来写了一篇名为“梦里依稀”的文章,发在那时犹火的“榕树下”。现在,虽过了十四年,想起奶奶,感情依然,就把当年那文贴在下面吧:


昨天晚上梦到奶奶了。

奶奶离去已经十四年多了。那天是一月五号,记得整整一个月后就是春节。自己也曾哭得一塌糊涂,但十几年过去了,自己的梦中也就渐渐没了奶奶。

这梦境象真的一样,不似有的梦在做的时候就知道不是真的,只是迷迷糊糊中不愿醒来罢了。这次不同,自己是哭醒的。醒来抹抹眼角,真的有眼泪。就这么枕着胳膊一直看着天花板到天亮。

奶奶清末生在东北。同很多老人们一样,她用一生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苦难。所以只说苦难,没有提到辉煌,实在是因为辉煌只属於我们这些年轻人。奶奶的晚年不能说不幸福,但这也仅仅是和早年的苦难相比。从生活上来说,那时的家庭远远算不上小康,也就是温饱吧。

曾经不只一次听父亲提起往事。那时父亲也还没有出生,想是听奶奶转述的。劳作间隙,奶奶和一群妇女在井台边休息。铃声叮当,一个拉骆驼的过路人前来讨口水喝。畅快淋漓痛饮一番后,他随意扫了奶奶一眼,便说,“这位大嫂命中没有儿子,但因为心善,宁肯自己不吃不喝,也会省下来给别人,这才从嘴角边积出一个儿子。”

话音刚落,妇女们当然嘻笑闹骂一片,不肯相信。那人也不着恼,只说“我是个过路人,信不信由你们。”那时奶奶多半也不信。但大家那时可以肯定的是,奶奶确如那人所说,宁肯自己不吃,也会省下东西给生活更困难的左邻右舍。

于鬼神果报一道,我向来不信。也许只是巧合。奶奶生的五个子女夭折了三个。仅存的一个儿子是她四十岁那年生的老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

俗话说,老儿子,大孙子,老人的命根子。父亲是奶奶的老儿子,我则是她的大孙子。父亲生我时,奶奶已经七十高龄,但她硬是没有让我上托儿所、幼儿园,自己把我带大。其中原因据说是我被送到托儿所的前三天连哭了三天,直到晕厥。最后,托儿所的阿姨们没人再敢抱我,只怕我哭死在她们怀里,担不起这个责任。於是,奶奶便颤着缠过的小脚,把我带到上小学。

古人云,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我初读“陈情表”时年纪尚幼,不解其中深意。多年后再读,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处,不自觉间,泪已盈眶。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岂非天下子女心声?我何尝不是。没有奶奶,我便无今日,纵然今日的自己不过碌碌之子而已。但李密四十四岁时,尚可得以奉养祖母以终余年。我呢?奶奶去世时自己不过十三岁,懵懂小儿,未尝丝毫尽到孝道。

现在想起万里之外的母亲,更能体会奶奶去时父亲的悲痛。生离犹如此,况复死别?奶奶去时,一直无雪的冬天突降瑞雪。在别人眼中,她是平平常常的老人,但在我眼中,她当得起苍天一恸!

我在那个院子中一直长到十七岁。奶奶是院子五户人家中唯一的老人。她对待邻居一如当年在老家时一般,有些什么好吃好喝,即使自己不动,也要先想到别人。家里煮了饺子,都要先盛一碗招呼邻居来吃。这在现在看来可能没什么,但在鸡蛋都要用全国粮票换的当时、在过年才难得吃一次韭菜饺子的当时、在每人每月只有半斤猪肉配额的当时,这比如今一次拿出百元大钞更为难能可贵。

我家的出身是地主。我如何也无法把这个“地主”的概念和小时候教课书上的地主形像联系起来。爷爷开过油坊,作过生意,又有祖传的医术,一点一滴置下一份家业。但那决不是良田千顷,广厦万间。农忙时,奶奶要亲自下厨给长工们烙饼,自己却只能吃窝头。逢年过节,只有多给工钱,绝无克扣一说。克己却不吝与人,这样的“地主”比起那些口上“忠孝礼义廉耻”的假道学不知要强多少倍!

1946年,父亲出世。那年东北解放了。几年后的分田地、改造地主,迫使爷爷带着父亲到天津谋生。时世艰难,爷爷怕人口多累赘,便留奶奶在老家。正是奶奶平素的仁善、多年结下的人缘,她才没有受到更大的艰辛,后来离开老家时没有受到更多的刁难,在文 革中被遣返回老家后免遭群众的批斗。

但纵然如此,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孤独地生活在乡下,境况可想而知。(爷爷那时已经去世了。)父亲每提及此,总是唏嘘不已。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书中提及邓公继母夏伯言在文革中艰难。孰知奶奶饱尝的艰辛要远远过之。

就是这样的苦难,我却从没听过她老人家诉苦,见过她愁眉苦脸。奶奶总是说,现在再苦再累,比过去强多了,又是给儿子、给孙子干,知足了!我相信那一刻她说的是心里话。最难得的不是耐得艰辛,而是安贫乐道,从艰难的日子中活出一份从容淡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传不若身教。奶奶并不识字,但我相信父亲为人厚道是奶奶的教育。即使我那时只是黄口小儿,如今想来,人格的最初形成便在那时。如果自己吃不饱,还会去帮别人么?扪心自问,我做不到。

但即使只学到奶奶品格的一丝一毫,也足以让自己受用一生了。克勤克俭,与人为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些品德如今未必再为人称道,但我仍深信之。少时形成的人生观,注定影响我一生。

我印象中只有年老的奶奶,屈着腰背。谁又能想到她那瘦瘦小小的脊梁上曾经负载了什么样的坎坷!也许中华几千年生生不息,就是有赖于这样看似柔弱、实则坚强的脊梁。

天色已放明,却有些阴郁。猛然动了念头,去翻翻日历。今天阴历九月初十,昨夜正是重阳节。偏偏在这重九的老人节中,梦到了奶奶!抬头看看天,十四年前的那日,正是这样的天色。

诸葛亮在“出师表”末说,临表涕泣,不知所言。我亦然。


(现下,自己已过不惑,大约是奶奶生父亲时的年纪,大约是奶奶去世时父亲的年纪。到这个年纪,有时纵然不信鬼神之说,心下也不再斥之荒诞邪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